摘要:產業扶貧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關鍵措施。奉節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致力于探索金融與產業相結合的特色產業支撐模式,研究奉節縣產業扶貧政策及成效,對奉節縣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奉節縣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抽樣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的方式,對抽樣農戶的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①奉節縣產業扶貧中存在小額信貸資金監管不力、配套產業發展緩慢等問題;②奉節縣應采取建立資金跟蹤監管機制、完善產業發展評估機制、搭建產業扶貧平臺、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的模式等方式保障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關鍵詞:精準扶貧;產業扶貧;鄉村振興;重慶市奉節縣1.引言
產業扶貧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1]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關鍵措施。“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黨的十九大報告確定,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產業扶貧堅持可持續性原則,將扶貧方式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提升扶貧對象的發展主動性和內生動力,實現長效穩定脫貧。
1.奉節縣產業扶貧扶貧模式探究
奉節縣針對貧困群眾理財能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的現狀,奉節縣堅持以產業帶動脫貧為主導的金融扶貧理念,探索特色產業支撐模式。指導貸款貧困群眾圍繞“4+3+X”現代特色效益產業選擇項目,其中4400余戶發展臍橙、油橄欖、中藥材山羊四大主導產業,1600余戶發展優質糧油、生態蔬菜、精品煙葉三大優勢產業,1300余戶發展脆李、蠶桑等特色產業,1000余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等二、三產業,戶均年增收可達5000元以上。引導貸款貧困戶“搭車”農村電商,引導2100余戶貸款貧困群眾加入電商合作社,31個電商合作社通過發放種苗、保底回購、線上銷售的方式,帶動戶均年增收1萬余元。例如,白帝、興隆等鄉鎮243戶貧困群眾依托白帝城和天坑地縫景區,大力發展星級農家樂,觸網連線“網上村莊”,實現“產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產品變禮品”,戶均年增收3.5萬元。鄉鎮組織引導貧困群眾將貸款資金量化成股權,投入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集體收益、入股收入“雙豐收”。
2.奉節縣產業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監管不力,產業發展缺乏資金。已借款的農戶中,有他用情況的占比達21.01%,128戶存在他用的農戶中高達85.16%的農戶將扶貧小額信貸資金全部用于其他用途,而不是用于發展產業。住房修建是扶貧小額信貸他用的主要用途,占比38.46%,其次是用于教育支出(占比23.63%)、還賬(占比17.03%)和醫療支出(占比16.48%)(如圖2)以上均反映出目前奉節縣小額信貸資金監管不到位,尚未建成有效的監管機制,部分農戶仍存在扶貧小額信貸未助力發展產業,促進鄉村振興。
二是配套產業發展緩慢,收益周期較長。部分村鎮引導貧困農戶將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用于發展特色產業,圍繞奉節縣“4+3+X”特色產業布局,參與到“一村一品”產業提升行動中,旨在通過較大規模的發展產業,降低貧困農戶自身發展的經營風險,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存在一定的偏差。如甲高鎮某村發展黃柏樹、油橄欖和萬壽菊產業,其中黃柏樹和油橄欖為長效產業,分別預計在8年和5年內產生較大收益,未產生收益期間,通過在林間套作萬壽菊,達到近期收入有保障。但該村受訪農戶表示,由于該村配套的技術培訓不到位,導致萬壽菊種植不成功,收益不足預計收入的1/5,又因土地幾乎全用于種植黃柏樹和油橄欖,今年家庭收入反而比往年更低。
3.產業扶貧工作相關的對策建議
針對奉節縣扶貧產業扶貧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本文給出以下幾點相關建議:
一是建立村級的跟蹤監管機制[2]。從監管層面出臺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發展的有關規定,對小額信貸業務進行政策監督和制度規范,要求各金融機構切實穩健發展農村小額信貸業務。以村干部和駐村人員為監督責任主體,建立貧困群眾貸后定期上門查看、實時跟蹤調查、提前預警風險等監督管理機制,監管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用途,發現問題立即阻止,確保資金通過合理途徑發揮最大效用。
二是完善產業發展評估機制。貧困農戶的產業發展應該實事求是[3],結合本地區實際,確定最合適的特色產業進行發展。應當對確定的產業進行預期收益評估,要做到保證長期穩定收益的同時,不忽視短期的收入保障。
三是精準識別合作社,搭建產業扶貧平臺[4]。村委班子可以組織貧困戶一起創建農村合作社,貧困戶出資出力,實際加入合作社的建設與日常操作中,可以建立一些手工性質的合作社,不只局限于養殖,種植等合作社,而要搭建一些加工制造業的合作社,讓農戶實際參與,入股出力,村委班子嚴格監管合作社的日常運營情況,尋找渠道出售,使農戶穩定增收。
四是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的模式。奉節縣以大規模柑橘種植的地方,可以在政府的幫助下,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的產業經營模式,通過相應的電子網絡、就業培訓等,幫助貧困戶通過互聯網銷售,提高銷售金額,增加收入。借助小額信貸幫助貧困戶利用互聯網來經銷,奉節加強與阿里巴巴合作,借助村淘,提高收入,爭創一流。
參考文獻
[1]張鵬,曹棟,孫艷蕊,王璐璐,王江麗,郭丹陽,孫若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校產業扶貧模式探析——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幫扶蒲城縣閆家村金銀花產業為例[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1,33(04):7-10.
[2]杜晶晶,尤光付.精準扶貧背景下的金融扶貧實踐與可持續性發展研究——基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金融扶貧經驗[J].寧夏黨校學報,2018,20(05):108-114.
[3]張宏斌. 淺析扶貧中的形式主義對農村金融的危害[N]. 金融時報,2017-08-24(009).
[4]咸金君,王偉.探索合作社扶貧新模式 增添產業扶貧新動力[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8(04):62-63.
作者簡介:
李星星、1996年、女、山西省朔州市、漢族、研究生、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