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宣
摘要:對一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中度貧血患者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通過較為完善的麻醉評估和處理方式,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平穩,保護心臟功能,從而保障其圍術期安全,對麻醉管理的經驗進行討論總結,以供臨床借鑒。
關鍵詞:充血性心力衰竭;貧血;老年人髖部骨折手術;麻醉管理
【中圖分類號】R782.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1--01
1臨床資料
患者,女,85歲,身高158cm,體重70kg,2020年9月因摔傷左髖部入院,既往間斷性胸悶、喘憋10余年,自行服藥治療,既往無家族遺傳史,未發現有藥物過敏史,無手術史。3小時前患者因跌倒摔傷左髖部突然再次出現喘憋發作,伴胸悶,伴咳嗽、咳痰,白色粘痰,自服“速效救心丸”無緩解。急診行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V2-V6導聯ST段下斜壓低并T波倒置。血氣分析:pH 7.361,PaCO2 49.4mmHg,PaO2 56.8mmHg,HCO3-27.3mmol/L(FiO2 37%),Na+134.8mmol/L,K+3.36mmol/L,Cl 101.2mmol/L,Ca2+1.045mmol/L。Glu11.2mmol/L,Lac 3.1mmol/L。給予“呋塞米靜推、硝酸甘油持續靜滴”癥狀減輕,NYHA心功能分級IV級。經對癥處理,患者左心衰癥狀好轉NYHA心功能分級III級?,F患者左髖關節疼痛明顯,行走、體力活動嚴重受限,癥狀、體征典型,X線檢查示:左股骨頸骨折診斷明確,保守治療易出現褥瘡、墜積性肺炎、血栓等并發癥,不利患者預后,不宜選擇,擬行限期手術治療。
術前實驗室檢查示:白細胞計數7.70 x 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79.80%,紅細胞計數3.96 x 1012/L,血紅蛋白117.0g/L,血小板計數308.00 x 109/L,APTT 27.30s,PT 12.0s,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5.77mg/L,D-二聚體2.17mg/L,肌鈣蛋白t 16.860ng/mL,氨基末端B型利納鈦前體73.730pg/mL,白蛋白32.30g/L,肝腎功、電解質無明顯異常。
心電圖檢查示:竇性心律ST-T異常。超聲心動圖檢查示:左心室壁節段活動異常,左心增大,伴輕中度二尖瓣關閉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數0.50。CTA檢查:CAD-RADS 2左右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管壁鈣化斑塊形成,管腔極小輕度狹窄。心影增大。未行冠脈造影。
術前評估: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MET)1-2,Goldman心臟風險指數2級(臥床高齡),改良心臟風險指數(revised cardiac index,RCRI)2個危險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病史),ASA分級IV級。
患者入手術室時,神志清,精神可,左下肢強迫體位,血壓140/82mmHg,心率70次/min,吸空氣脈搏氧飽和度(SpO2)89%,心電圖示:竇律ST-T改變。
在患者進行麻醉前,準備好針對心衰可能用到的藥物。在局部麻醉下分別行左側橈動脈穿刺置管、右頸內靜脈穿刺置管并測壓。椎管內麻醉需要適當補液以防止低血壓,對心力衰竭患者減少晶體液用量減緩補液速度,根據需要以250ML補液量逐步增加,嚴密監測患者對補液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和臨床反應。
患者行左側臥位,頭和右下肢屈曲,擺成C字形,根據手術要求,選擇L3-4穿刺,予用1%的利多卡因穿刺點逐層浸潤麻醉,然后用穿刺針在穿刺點穿刺,進入蛛網膜下腔,給予布比卡因5mg、舒芬太尼2.5ug。穿刺結束后,患者改為平臥位,測得麻醉平面T10-S5。
麻醉平面固定后,擺手術體位,鋪無菌單,準備進行手術。在術中給予患者磷酸肌酸鈉1 g,并且根據患者血壓以及CVP情況,隨時調控液體輸入量和多巴酚丁胺的注入速度。手術歷時四十分鐘,期間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血壓波動于120-140/60-80mmHg,中心靜脈壓8mmhg左右,心電圖無明顯異常變化。
術中輸入液體量600ML。術畢將患者轉入ICU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并且在術后使用羅非昔布等鎮痛藥或使用陣痛泵,減輕患者術后不適感覺。術后3天轉入普通病房,術后10天出院,術后一月隨訪,患者活動尚可,無心衰發生。
2討論
心力衰竭患者行非心臟手術前,應進行充分評估。該患者MET<4,心功能分級III級,Goldman心臟指數2級,RCRI2個危險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數0.50,提示圍術期發生心血管并發癥風險高。
一些研究表明,心力衰竭與非心臟手術的不良預后相關。所以此類患者在術中要嚴密檢測心肌缺血相關指標,時刻關注有創動脈壓力檢測指標,防止術中低血壓的發生。并且麻醉時不能使用氯胺酮,防止交感神經興奮,使心率增加。
本例患者采用椎管內麻醉,術中維持足夠的麻醉效果,術后提供適量的鎮痛藥物,陣痛藥可減輕患者術后不適感,防止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防止冠脈攣縮導致心肌缺血。椎管內麻醉由于產生交感神經阻滯從而降低心臟前負荷,導致低血壓,多見于容量不足或有心力衰竭、心臟舒張功能障礙的患者(其血壓依賴于足夠的前負荷)。在此患者,我們采用改良的椎管內麻醉技術(蛛網膜下腔給予小劑量局麻藥復合鞘內應用阿片類藥物),此種麻醉方式可有效進入血液循環,起到麻醉效果。由于此麻醉方式通過抑制交感神經起麻醉效果,可降低患者前負荷使患者血壓降低,,對于前負荷較高的患者尤為適用,所以此患者選用此種麻醉方式。
心肌缺血是心臟病患者圍術期的重點關注,急性心肌缺血影響心臟的泵功能,術中應密切觀察病人,及時處理糾正不穩定血流動力學。麻醉效果良好,盡量縮短手術時間及減少傷害性刺激。術中需維護患者循環功能穩定,保持心肌氧平衡;合理容量治療,使心率血壓趨于平穩,及時有效對癥調節。
參考文獻:
【1】馬駿,王偉鵬,王晟等冠心病患者非心臟手術麻醉及圍術期管理的專家共識【M】//熊利澤,鄧小明。中國麻醉學指南與專家共識:2017年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75-87.
【2】陳雪華,宗明江,劉少鵬北京市,北京朝陽急診搶救中心(100012)心臟病患者的非心臟急診手術麻醉處理中國循環雜志2016年8月第31卷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