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師進修學校 胡國友
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新時代賦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帶動教育信息化從1.0 時代進入2.0 時代。
為引領推動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教育部于2018 年4 月18 日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教技〔2018〕6 號),計劃指出:到2022 年基本實現數字校園建設全覆蓋,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時代帶來的新變革,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在新時代背景下,基礎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依托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促進信息化建設,推動教育模式變革,全面提升師生信息化素養是我們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本文對此做了相應研究。
2018 年5 月30 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北京拓思德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編制的《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發展藍皮書(2016—2017)》在北京發布。該書中提到教育大數據的發展決定著基礎教育的未來,是實現教育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中同樣指出,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構建智能化、個性化的教育體系,形成新時代的教育新模式。基于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個性化教育,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決策。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學方式發生了多方面變革,為了促進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工作更應該致力于滿足個性化教育,探索教學新模式。教育大數據是構建個性化教育體系的關鍵。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個性化教育變為了可能,我們可以持續追蹤學生的學習過程,采集學習數據。通過對教育基礎數據的采集、挖掘、分析建立學習評價模型,以可視化的圖表更直觀地呈現學生學習情況,更鮮明地展現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便教師及時做出有效的教學干預。大數據的應用可以避免教師進行重復的人工統計,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得到全班所有學生的統計分析數據,了解每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根據每名學生的情況制訂不同的計劃,真正地實現個性化教育。學校管理者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情況以及教學過程中的薄弱點。
隨著教育信息化2.0 時代的到來,學生及教師可以獲得教育資源的途徑也越來越多,然而同時也存在著資源重復、資源水平高低不一的問題。如何在海量的教育資源中獲取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構建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整合各區各校已有的優質教育資源,形成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最終構建數字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形成市、區/縣、校協同的教育資源共享體系,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
在基礎教育中,教育決策的制定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學生和教師的發展,也會影響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數據技術為教育決策的科學制定提供了技術支撐。利用大數據可以對教育決策的制定者提供科學的指導和預測,如學生職業規劃、教師評價、引進人才決策等。在教研、教學層面可以有效地監測學校及區域的整體教學情況,通過大數據的統計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優化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育質量。
隨著教育信息化2.0 時代的到來,智慧校園成為我們未來發展的目標。智慧校園建設涉及軟硬件等多方面的建設。智慧校園應該在基礎環境建設、智慧課堂建設、教育治理模式建設上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最終實現教育現代化。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智慧校園的關鍵技術,可以對大量的基礎數據進行分析、重組建模,為決策提供智慧參考。學校智慧校園建設須做好頂層設計,結合學校的需求,以項目為驅動,建設有特色的智慧教育學習生態系統。智慧校園的建設應具體考慮到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校園管理三個維度,避免重技術和設備投入、輕資源建設的思想,應建立區域統籌、多校聯動的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不僅僅只是新技術、新媒體的運用,更重要的是智慧課堂建設的前提和保障。將新技術和課堂進行深度融合,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探索出能夠便捷、有效服務師生互動的新模式。建設以教學資源為基礎,個性化學習為特征的學習環境。通過智慧課堂的建設可以實現網絡化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的新常態。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智能化監測,全面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并根據反饋結果及時優化教學策略。智慧教學資源應更大程度的獨立于教學設備,可以實現碎片化的學習,并可實現按需推送以達到個性化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信息化2.0 的推動下,知識生產和流動速度加快,技術更新更加頻繁,對教師、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更高。如何提升師生信息化素養是我們亟需考慮的問題。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教育領域的推進與應用,中小學校管理者信息化領導力也在向多元化、個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一是在信息規劃和評估能力方面要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頂層設計。結合學校實際,科學制定教育信息化發展方向,避免重復建設。二是在信息技術和實施方面要重視開展面向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的信息化培訓,形成技術支持學習和利用多方資源促進技術創新的共同愿景,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執行力。三是在大數據思維方面應該具備利用數據管理的意識。利用大數據技術科學分析教育教學水平,制定科學的教育政策。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度不斷增加,教師信息化素養能力對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與實施產生了直接影響。教師的角色已經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新時代要求教師要主動適應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帶來的變革,打破傳統的指導模式,改變教育理念,尋找適應學生發展的新模式。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全面了解全班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分析結果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實現基于數據的個性化教學。
充分發揮教師的帶頭作用,借助名師工作室、研修活動等促進全體教師專業發展。增強教師的信息能力、信息意識、信息選擇能力以及相關信息化的技術理論知識等,注重培養教師將技術深度融入教學全過程、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融合能力。
在信息化時代,面對多樣的信息資源、各級各類的應用系統,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避免傳統的輸入式教學,引導學生適應信息化發展帶來的變化,增強學生創造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將信息化素養加入學生教育實踐活動中,著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從繁雜的信息資源中獲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并且可以分析信息、重組信息和利用信息解決問題。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設計推動學生自主探索,并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對在線開放課程、數字圖書館、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探索將開放教育資源引進課堂教學環節、作業布置環節,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習資源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促進數字教育資源的應用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通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其在信息化時代的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教育信息化2.0 時代的到來,基礎教育領域從教學模式、學習資源到師生素養等方面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個性化教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讓教育決策有據可依。智慧校園促進了基礎教育教學與校園管理的不斷發展。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對師生的信息化素養有了較高的要求。總之,教育信息化2.0 時代基礎教育應該在大數據應用、智慧校園建設、信息化素養培養方面積極探索,促進基礎教育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