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實驗小學 方 芳
縱觀當下許多語文課堂,教師“給”得多,學生“悟”得少;教師“占位”多,學生機會少。那么該如何通過涵養(yǎng)教師的“教養(yǎng)”,表達和操作好“放”學、“讓”學及“導”學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優(yōu)化課堂、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度呢?我的做法如下。
“前學精準”是教師的基本教養(yǎng)。“前學”是教師對教材內容、教學文本、教學關聯(lián)和學生經驗的解讀、理解和把握,需要教師的經驗積淀和思維創(chuàng)造,吃透“文”,把準“生”。所謂吃透“文”,首先,要理解課程體系、教材指向、教學目標、文本背景、作者意蘊等;其次,要厘清文本前后關系、文意、字意、句意、寫意和思想衍生等。所謂把準“生”,就是要厘清學生的“已有”“沒有”和“要有”,明晰學生的“易有”“難有”和“想有”,從而謀劃好“教”與“學”的起點、方式、手段,設計好教學活動的情景、學習研討的方式等,讓教學“體貼入微”地走進學生中。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的寓言《揠苗助長》,根據(jù)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基本特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向文本更深處漫溯,讓靜態(tài)的語言文字富有“動感”,發(fā)現(xiàn)蘊藏其中的智慧,并將這種智慧用動態(tài)的言語方式呈現(xiàn)出來,從而提升學生的言語表達力,實現(xiàn)“言意兼得”,即“理解寓意”和“發(fā)展語言”的和諧共生。
基于此,在教學設計時,我預設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方式展開教學,讓課堂充滿情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啟示,并學會有聲有色地講寓言故事,提升其聽說讀寫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教師的“心中有本”“目中有生”“教中有新”、教師“前學精準”讓實現(xiàn)課堂教學品質的提升擁有了可能。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時在教師眼里再簡單不過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可能并不那么容易理解。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多元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去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如組織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調查訪問等,讓學生在這些多元的學習體驗中,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五年級《漁歌子》這首詞時,學生對“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樣的舉動不太能理解,不能明白其真正的內涵。我們知道“融情于景,以景寫情”是這首詞最為顯著的特色之一。因此,在教課文前,我布置了學生和家長一起進行實踐活動——釣魚,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獲得對文中主人翁“那樣地全神貫注而忘記了回家”是因為被這如詩如畫的優(yōu)美景色所陶醉了的理解;然后,我通過對作者張志和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的介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希望自己能過上與世無爭的淡薄生活”的態(tài)度和情感,他認為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垂釣,想到這些他也就不想回家了。
至此,通過欣賞圖畫、了解作者生平等多元的方式,我激活了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對這首詞內涵的理解得到了深化。
優(yōu)化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自由”學習的時空環(huán)境,讓學生想象、表達、“自言自語”“自圓其說”,讓學生在“出錯”中“識錯”“認錯”和“糾錯”,從而獲得學生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的可能。
教學的精心預設,可以預見學生可能的課堂表達。但是,基于學生自由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人本對話”等,也考驗著教師的教學“預設”和“生成”的駕馭能力,需要教師有足夠的學識、教技、教藝、機智和勇氣。“精彩”往往是在情景中自然生成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語文課堂,既有教師設計的必然性,也有教學“突發(fā)”的偶發(fā)性。這考驗著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技藝,把自己放在學生中,和學生平等對話,合理、科學地控制教學的節(jié)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和思維靈感。
如蘇教版五年級《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中,當彭德懷下達了第一次槍殺大黑騾子的命令時,有一段老飼養(yǎng)員懇求的話:“什么,殺掉?你不出草地啦?”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體會老飼養(yǎng)員的復雜心情的:
師:此時,老飼養(yǎng)員的心情如何?如果讓你做老飼養(yǎng)員你會怎么讀?
生1:我會讀得很著急。
師:你為什么這么讀?
生1:他著急沒有大黑騾子怎么走出草地呀!
師:你還會怎么讀?
生2:我會讀出驚訝。我這樣讀是因為老飼養(yǎng)員根本沒有想到彭德懷總司令會殺自己心愛的大黑騾子。
生3:我會讀出一種不舍。因為老飼養(yǎng)員也愛著大黑騾子,他是多么不忍心殺掉大黑騾子啊!
師:僅僅是不舍得大黑騾子嗎?
生3:不是的。大黑騾子是彭德懷總司令的坐騎,沒有了大黑騾子,彭德懷總司令走出草地會很艱難,老飼養(yǎng)員也不舍得彭德懷總司令。
師:說得太好了。同學們,讀書可真有意思,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就會有不同的想法、讀法。
為了讓學生體會老飼養(yǎng)員在聽到彭德懷總司令要槍殺大黑騾子時的復雜心情,我抓住老飼養(yǎng)員的話,啟發(fā)學生思考、想象,呈現(xiàn)自我的認知情感,深化了其對文本主旨的理解,從而讓課堂教學品質得到保障。
好的教學,要讓課堂教學擁有“余味”,讓學生擁有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為此,教師要將學習延伸到課外;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課外學習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主動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提升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感受語文的學科價值。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大語文觀”教育思想。
課本是一座橋梁,如何在目標達成的基礎上生成新的資源、生成新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開放的課外拓展;此外,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yè)時,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實踐中學習語文。比如,低年級學生可以嘗試訓練做家庭調查、購物考察、生活記錄等活動,也可以結合家鄉(xiāng)的特色資源為家鄉(xiāng)的旅游產業(yè)出一份力。
在東山碧螺春大量上市時,我會讓中年級的學生將碧螺春茶泡一泡、品一品、看一看,以推銷員的身份撰寫一份推銷碧螺春茶葉的廣告詞,并讓他們制作成精美的廣告宣傳單。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對碧螺春茶葉色、香、味、形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在迎接全國文明城市復查的時候,我把語文實踐融入了此項活動之中,讓高年級的學生做清潔工的小幫手、當采訪交警叔叔的小記者、為復查搞義務宣傳。他們練寫了《從我做起,迎接全國文明城市復查》的倡議書,踴躍參與了“文明在我身邊”的主題征文活動。這樣的作業(yè),貼近學生生活,具有實踐性、富有感染力,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熱情,讓課堂教學品質獲得“外援”。
語文教學課堂品質,是包含學生的“學”的,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語文課堂教學品質,是能讓學生獲得“適合”的教學的,獲得顯著的“知、情、意、行、思”發(fā)展的;語文課堂品質,是教學產出(教學所得)高而優(yōu)的,是能通過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不斷涵養(yǎng)而提升的。
教師的“教”也是與時俱進的。因此,有品質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準確理解和把握教學、準確理解和開發(fā)學生、準確理解和優(yōu)化課堂,讓教學因教師優(yōu)質的“人文素養(yǎng)”而富有詩意、因教師超強的“閱讀能力”而精彩悅讀、因教師精當?shù)摹罢Z言表達”而能說會道、因教師規(guī)范的“書寫能力”而臨摹創(chuàng)優(yōu)、因教師智慧的“思維方式”而靈動思想、因教師豐富的“教學情感”而快樂向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品質的。
總之,教師既要擁有“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課本”“一塊板”的教學最基本素養(yǎng),也要擁有新時代、新技術的教育能力,更要涵養(yǎng)“前學精準”“激活體驗”“對話啟思”等教學素養(yǎng)。課堂教學品質的生成,需要教師的教養(yǎng)來支撐;有效優(yōu)化課堂教學,應從教師的教養(yǎng)培植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