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佳 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
單簧管自誕生以來,以其優美圓潤的音色極大地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聽眾,也為許多音樂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音樂創作途徑。單簧管所能夠帶來的華麗演繹效果是許多管弦樂器無法替代的。由于受諸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單簧管相關的樂曲繁多,而且隨著不斷的發展,利用單簧管所進行的樂器演奏愈加絢麗復雜。許多演奏者只有終其一生進行日復一日的訓練才能保持手指的靈活度,實現完美的音樂演繹。所以在進行單簧管教學時,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運指技術訓練,為學生奠定堅實的演奏基礎,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日后的演奏和練習中提升能力。
學生在進行單簧管訓練時往往會出現手指過度用力,并且過分抬高手指,進而造成單簧管演奏不暢的問題。過分使用手指主要是學生過于緊張,繼而影響了單簧管的演奏發揮。過度緊張的情緒也會導致學生指法出現錯誤,使演奏難以順利進行[1]。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心理誤區進行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明白單簧管發音并不是完全依靠手指運動來實現的,也需要配合演奏時的氣流運用,這樣才能使單簧管憑借著手指和空氣的振動實現完美的發音。在進行單簧管演奏時,學生需要明確單簧管與其他鍵盤樂器的發音原理有著極大不同。鍵盤類樂器需要演奏者保持指尖靈活性,如此才能確保樂器的良好演繹,所以在進行鍵盤樂器演奏時,學生必須對手指力量進行訓練,但是進行單簧管演奏時學生只需要用手指肚將鍵位上的音孔覆蓋嚴實即可,只要正確掌握音孔位置并加以覆蓋便可以完成手指動作,而這也意味著在進行單簧管演奏時,并不需要手指過分用力,也不需要將手指過度抬高。教師必須充分講解單簧管發音原理,使學生能夠理解單簧管演奏技巧,并主動對自己的手指運動進行控制,從而通過日后不斷訓練,養成正確的運指習慣。
一些單簧管演奏者會出現手指姿勢不當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單簧管演奏者自小開始學習,在兒時手指長度不夠,所以需要努力伸直手指,才能按到所有單簧管上的氣孔,但是隨著演奏者年紀的增長,手指變長以后所養成的吹奏習慣一時之間難以改正,仍然會將手指伸得過直,甚至出現反弓問題。過分伸直的手指在需要彎曲來完成按鍵功能時就會出現不順暢的情況,甚至在遇到快速運動手指的樂曲時,小手指無法靈活彎曲就會嚴重影響到樂曲的演奏效果。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必須對學習者不良習慣進行糾正,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的解決對策[2]。其一,應使演奏者明確保持正確手型是演奏的關鍵。單簧管演奏時要求手部必須保持放松的狀態,空心握拳,雙手環繞于樂器之上,拳心正對演奏者視線,樂器角度與身體角度維持在30~45度之間最為適宜。其二,演奏者小指所觸碰氣孔的位置應該是手指尖部,小手指三個關節都應該保持放松狀態。
手指位置不當主要是指演奏者的右手拇指在進行樂器演奏時,對于按鍵位置的安排存在錯誤情況,而這也是許多演奏者在進行演奏練習時經常會忽略的問題。單簧管演奏時,右手拇指主要用于托住樂器第四節的背面,許多演奏者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明確認識到拇指的功能位置,只是隨意對待,進而導致原本極為簡單的動作,卻影響到演奏時的運指效果。因為拇指所放置的位置如果錯誤的話就會導致手的其他手指位置在安排上受到影響,許多演奏者會將樂器的托手位置靠后,將樂器托手放置在右手拇指第一個和第二個關節中。這樣,當其他手指在進行演奏運動時,如果想用指肚覆蓋住單簧管鍵位上的音孔時,就可能出現手指關節回縮,增加手指運動負擔的情況,更會對下一步運指動作的速度造成影響[3]。
針對這一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是逐漸形成正確的托持方法,應該將樂器放置在演奏者拇指指甲和第一關節之間,盡可能為其他手指運動提供更大的空間。
單簧管的鍵位是根據十二度音程進行排列的,進而與雙簧管等八度音程的演奏方式存在著極大的不同,單簧管演奏將更為不易。一方面,在進行單簧管演奏時,所使用的指法是極其不同的,在單簧管的八度演奏中,每個音區的指法運用都有極大的不同,進而就增加八度音程連續演奏的困難;另一方面,單簧管在進行小字一組A 音與小字一組B 音的連續性表演時,必須依靠演奏者左手二指的第一關節及第二關節的側面將A 音進行有效覆蓋,同時要確保手腕的靈活自如,左右手其他九個手指也需要配合運動,有效按住B 音,這樣一系列的動作必須保持良好的配合度和完整度才能夠實現演奏的順暢性,由此可以看出,單簧管演奏對手指運動的要求較高[4]。
針對這些問題,在進行單簧管教學時,教師必須給予學生更多的訓練指導,加強學生單簧管各音階運指鍛煉,不同度的音程跳轉都需要進行嚴格練習才能夠達到良好的靈活度。所有練習原則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逐一進行加強,同時也要注重對手指運動和手型方面的要求。一旦發現錯誤,演奏者必須停止訓練,進行改正后才可以重新開始練習。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習者逐漸養成正確的演奏習慣,確保每個動作的精準性。
由于單簧管演奏難度較大,演奏者在進行單簧管演奏時必須確保手型的舒適性,使演奏者在合適的姿態下完整地進行演奏,而這也將直接影響演奏的效果。演奏者保持正確的手型狀態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其一,演奏者應該讓手腕和手指時刻保持自然放松的狀態,不應給予過多的緊張感和壓力。
其二,演奏者手指應隨時保持著力量的預備,隨時待命,手指與鍵位之間的距離應保持在1 毫米左右,手指下落過程應靈活自然,所有手指指肚都應保持柔和的狀態去完成演奏任務。
其三,演奏者雙手應該保持弧形狀態,右手大拇指指甲根與第一關節之間應該托住單簧管第四節的指托,保持右手手腕自然向上,與手背保持和諧狀態。這樣既可以保持樂器的平穩,又能使手指隨時處于靈活運動的狀態。
其四,演奏者手指應采取垂直運動的方式進行按鍵動作,兩手手指都應保證指肚能夠直接接觸鍵位,避免運動過程中手型出現變形,否則就會導致手指關節過度僵硬,不具備良好的靈活性[5]。
單簧管的運指技巧訓練最為重要的是解決雙手之間的協調配合問題,訓練目的是使演奏者能夠養成規范的演奏習慣。在進行演奏訓練時,不同音節之間的連接主要靠手指技巧靈活完成,在面對一些高難度的運指技巧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訓練。
其一,由慢而快的練習。在進行日常訓練過程中,演奏者可以對相關樂曲進行緩慢練習,使手指逐漸適應樂曲難度,減輕練習壓力,隨著對樂曲熟練度增強,再逐漸提高速度;也可以先練習復雜度較高的音階,在復雜度較高的音樂篇章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后,再練習較為簡單的音樂篇章,按照這樣的學習規律,學生對較高難度的音樂篇章將有更好的應對能力。
其二,加強對運指高度的練習。在進行高度練習時,學習者應保持手指輕松的狀態,果斷地完成演奏任務,使每一個演奏動作都具備良好的靈活性,并且能夠準確完成相關動作。學習者在可熟練掌握對鍵位的控制技巧后,再逐漸放低手指高度,提高運指速度。
在單簧管教學過程中,對于運指技術的訓練存在著各種問題,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展開深入研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悉心輔導學生,使學生能夠通過反復訓練,逐漸提高單簧管演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