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燁
敘事曲也稱敘事詩,拉丁文為Ballade,原來是指一種文學作品或民間歌曲,通常為抒情、敘事、民間傳奇風格的作品。肖邦首創了一種單樂章的大型戲劇性器樂體裁——鋼琴敘事曲。鋼琴敘事曲這一體裁的構思來源于聲樂敘事曲,肖邦豐富其音樂表現力,開拓了鋼琴音樂的敘事抒情化表達。他一生共創作了四首敘事曲,《降A 大調敘事曲》為其中第三首。其旋律熱情典雅、優美流暢,富有表現力;和聲豐富、大膽新穎,充滿藝術想象;節奏鮮明、有力、靈活,富有感染力。由于受到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歌劇的熏陶與影響,肖邦借鑒了歌劇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創作技法,融入到鋼琴音樂中。因而,在欣賞和演奏肖邦的敘事曲時,我們可以通過其音樂發展的戲劇性和音樂表達的歌唱性,進一步感受作品中的歌劇性特征。
肖邦在創作中追求鋼琴音樂的“聲樂化”,多采用歌劇中美聲唱法的音樂術語來規定鋼琴演奏技法,使鋼琴音樂具備歌唱與訴說的表現力。肖邦《降A 大調敘事曲》全曲旋律豐富多樣,優美如歌。曲中抒情部分,音樂旋律具有歌唱和訴說之感,氣息寬廣的旋律線柔和寧靜富有詩意,將聽眾帶入音樂所描繪的故事畫面中。優美流暢的旋律帶給聽眾美的享受,戲劇性的轉折又讓聽眾體會到作曲家內心的糾結。肖邦正是將富有歌劇性特征的宣敘調語觸和花腔式旋律融入作品,運用帶有歌劇寫作特征的技法,帶給人以音樂美的享受。
宣敘調意為“朗誦”,在歌劇中類似于訴說、說話式的歌調。宣敘調旋律的兩種創作手法為吟誦性宣敘調與旋律化宣敘調。在《降A 大調敘事曲》中,肖邦運用旋律化宣敘調創作手法進行旋律的寫作。如本曲的引子部分(1-8 小節),1-2 小節主旋律的展開猶如女高音聲部的歌唱,明亮而圓潤。3-4 小節,旋律聲部轉換至男中音聲部,抒情而沉著。5-6 小節,旋律聲部轉向男低音聲部,音色深沉而渾厚。7-8 小節,旋律聲部轉為女中音聲部,音色柔和而舒展。旋律在不同聲部的轉換與呼應,猶如各聲部的人們在相互交談與訴說。肖邦在全曲的引子中,以富有宣敘調特征的語觸仿佛在向人們娓娓道來故事的情節,體現作品的敘事性。
花腔在歌劇中特指聲調多轉折、包含大量華彩段的聲樂旋律。肖邦汲取花腔的表現形式,將歌劇花腔特色與鋼琴技法融會貫通,呈現出精致優美的鋼琴花腔式旋律。在《降A 大調敘事曲》第125-131 小節中,前倚音(第125 與129 小節)與大琶音(第127 與第131 小節)的運用增添音樂的靈動感,富有活力。在裝飾性的旋律之后是時而迂回曲折、時而急轉直下的快速走句,音樂表現華麗又不失分寸,旋律精巧而抒情,體現肖邦在鋼琴作品中對浪漫主義的美好追求。花腔式旋律的呈現,展現了肖邦鋼琴創作的歌劇性思維。
在樂曲的尾聲(第340-345 小節),又一次出現了典型的鋼琴花腔式旋律,它的動力化再現加深了聽眾對于樂曲所表達的情感的印記。
肖邦在感受歌劇魅力的同時也探索性的將歌劇元素融入器樂創作中。在《降A 大調敘事曲》中,肖邦借鑒極具歌劇演唱特征的前倚音式語感,增添了樂曲的音樂表現力和歌唱性。同時,他也運用了帶有歌劇重唱特征的復合式旋律技法,加強音樂動力性,突出音樂表現的矛盾沖突,體現作品的戲劇性。
1、前倚音式語感
前倚音在肖邦音樂作品中得到大量運用。前倚音也是歌劇演唱中的一種重要演繹方式,它的運用會使旋律更加流轉優美,在歌劇中,倚音的運用能夠使演唱者的演唱語感更好生動、有活力,同時也有增添歌唱的語氣感的作用。肖邦將具有歌劇演唱特征的倚音元素融入鋼琴創作中。在《降A 大調敘事曲》中多處運用倚音。在樂曲57 至62 小節中,出現在57、59、61、62 小節的前倚音增添了音樂的靈動感,使具有舞動感的旋律線條更加飽滿,富有表現力。
2、重唱式旋律
雖然肖邦并不專注于復調音樂的創作,但在其音樂作品中時常透露出復調性思維。肖邦作品的復調性思維的體現并不是傳統意義上聲部間簡單的模仿與重復。而是各聲部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旋律線條,并且將這些旋律有機組合,構成多聲部、多層次的復合式旋律。這與歌劇中的重唱形式頗為相似,不同角色分唱不同聲部,不同聲部又有各自的旋律線,代表不同的形象特質。歌劇中重唱形式的表現,往往充斥著劇情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與愛恨情仇。而肖邦鋼琴作品中的復合式旋律寫作技法的運用,在生動表達音樂矛盾的同時也凸顯了音樂的戲劇性張力。
在《降A 大調敘事曲》中,166 到174 小節,調性由降A 大調轉為升c 小調,調性色彩轉為陰郁深沉。高聲部旋律游走于中音區,以一種略顯沉悶的音色吟唱主題旋律,音型以和弦和雙音為主。低聲部則以十六分音符的長線條跑動為主,音區在低音區與中音區之間變化。高聲部旋律與低聲部相結合,在忽高忽低、漸強漸弱的十六分音符跑動中隱隱回蕩著主題旋律。這個片段中高聲部猶如歌劇中的女中音,低聲而抒情的吟唱著主題旋律。而低聲部猶如歌劇中的男低音,帶有恐怖與不安的特質,與女中音的旋律聲部相結合,二聲部的重唱突出一種不安的氛圍。這樣形成了不同角色間形象特征的反差,具有矛盾沖突感。肖邦在此處以帶有歌劇重唱特征的復合式旋律技法,向人們呈現了故事情節的矛盾沖突,使作品在體現旋律性、歌唱性的同時也彰顯了戲劇性。
歌劇性的表達是指在表達中既有戲劇沖突,同時又帶有歌唱性。《降A 大調敘事曲》是一首具有獨創性的作品,音樂表達具有歌唱性、戲劇性和敘事性。為了更準確的詮釋作品的情感內涵和故事情節,演奏者在演奏中還應注意把握歌唱性旋律的觸鍵表達、戲劇性表情的力度傳遞和聲樂語氣化的節奏彈性。
《降A 大調敘事曲》在演奏的觸鍵方面具有歌唱性和敘事性的特征。曲中感情密度與抒情幅度很大,要求演奏者用富有活力的表現手法來進行彈奏。曲中旋律的變奏進行,八度音程及和弦,琶音、華彩的裝飾音等對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有極高的要求。全曲旋律豐富多樣,優美如歌。曲中抒情部分,音樂旋律具有歌唱性,氣息寬廣的旋律線柔和而寧靜,肖邦的音樂作品有其獨特的觸鍵方法。為了作品富有色彩的音樂效果和個性的表達,肖邦運用了多種觸鍵方法,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內涵,這正與歌劇演唱中氣息深淺的控制相似,根據不同情境、不同情感表達的需要而轉換氣息的深淺。樂曲1-8 小節觸鍵要貼鍵平穩,下半鍵即可,表現對答式的敘說語氣。音色保持柔和,使旋律舒緩流暢且富有宣敘調特征的語觸,突出歌唱性和敘事性。
彈奏左手帶有小連線的部分時,觸鍵要靠手腕的韌性帶動,音色飽滿。樂曲中裝飾性樂句需要演奏者有精妙準確的觸鍵技能,在彈奏過程中,手掌放平支撐手臂,指腹觸鍵,前一個音觸鍵之后,指腹稍向身體方向收縮,在拖住前一個音的同時力量傳向下一個音,觸鍵速度要快,但不能太深,力度要均勻,音色輕盈優美。在樂句走向上,觸鍵方式也隨著旋律聲部的轉換而變化。把握音符之間連奏的韻律感,將歌劇中的歌唱性旋律的樂感表達運用到鋼琴彈奏中。此外,在注重旋律的歌唱性的同時也要注意把握各聲部的音色特點,控制觸鍵的輕重緩急,使層次更為清晰。觸鍵的深淺掌控就如同歌劇演唱中氣息運用的深淺一般,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抒發音樂情感和情緒。在彈奏中,觸鍵要準確,貼鍵要迅速,抓住樂句間的呼吸點,合理設計。正如歌劇演唱中的氣口,需要合理的調節氣息,正確劃分樂句,增強樂句的終止感。
力度的變換起伏給人以不同的音響氛圍,反映出敘事曲中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體現了作品的戲劇性。同時,歌劇性的表達也指在傳達作品內容時應更注重傳達作品中的情感,在演奏中注重作品內涵的傳遞,這就需要通過運用適當的演奏技法進行演奏。全曲的力度變化不大但起伏頻繁,我們在樂譜上可以清晰的看到p、f、mf、crese 等力度記號反復出現。這就需要演奏者在對全曲的力度變化有所掌握的同時具有準確的力度控制能力。演奏者需要在不斷反復的練習中增加手指的靈活性和控制能力,在手腕手臂的輔助下,達到樂曲需要的力度。樂曲中的伴奏起襯托作用,無論旋律在哪個聲部進行,伴奏的力度都不能超過旋律部分。
樂曲第一主題中,第1-8 小節應答形式的歌唱性主旋律在彈奏時力度應為“mezza voce”(一半的聲音)。第9 小節后,樂曲開始敘述故事情節,力度變強為f,八度強奏,后力度減弱,力度的反差讓觀眾的心情跟隨樂曲故事的發展而起伏,力度轉變反映故事的發展,在展現敘事性的同時也帶來戲劇性的效果。隨后旋律的變奏發展為力度的推進奠定了基礎,到25 小節力度的高潮出現。樂曲25 到35 小節,力度先漸強后漸弱,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要控制好力度的變化。樂曲52小節之后旋律的模進進行又使觸鍵的力度逐漸增強,但要避免尖銳的音色,下鍵不宜過快,而應更加深沉。樂曲的第二主題中,63 小節以后的旋律進行,力度的漸強逐漸明顯。從80 小節開始,左手伴奏的低音織體從單音轉為八度,低音音色更加濃厚,進一步推動音樂的發展,烘托音樂情緒。到81 小節,音樂達到一個小高潮,此時需要演奏者彈奏出飽滿而堅挺的音色,保證和弦整齊彈奏并盡可能通過手指保持連奏,同時要彈奏出右手外聲部的旋律,保證旋律聲部的清晰度和歌唱性。
肖邦作品中的音樂節奏通常不是固定而規矩的。彈性節奏的運用在肖邦音樂的演繹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并非完全隨性自由的發揮,而是有節制、有目的的。在歌劇演唱中,演唱者在演唱華彩段或者抒情性旋律時,并不是單純參照譜面節奏,而是以彈性節奏演唱,以此更生動的表現出旋律起伏和語氣化特征。在鋼琴演奏中,彈性節奏的彈奏也有一定的規則。它要求演奏者在旋律聲部可以施展彈性節奏,但是在伴奏聲部則要參照譜面節奏的嚴格要求。
在《降A 大調敘事曲》的第132 至139 小節,右手高聲部旋律舒展而歌唱,音樂起伏抑揚頓挫且綿綿不絕。在彈奏此段右手旋律時,無需每一拍都按照嚴格節奏進行。如133 和134 小節,旋律在前三拍上行,后三拍下行。因此演奏時可以在第四拍稍拉寬音樂節奏,即旋律走向發生轉變后的一拍,到第五拍和第六拍則逐漸恢復常規節奏。此處彈性節奏的運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旋律的歌唱性語氣。樂曲136 至137 小節,旋律先是模進下行,而后恢復抑揚頓挫的歌唱性旋律。在136 小節的第五拍與第六拍節奏應逐漸放寬,第137 小節第一拍至第二拍節奏由緩至快,再次體現了語氣化的特征。
肖邦的敘事曲是一種具有歌劇性特征的綜合性體裁,集合了聲樂與器樂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敘事性、戲劇性與抒情性,同時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彈奏肖邦作品的時候,演奏者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并感受肖邦作品中的豐富情感、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體會肖邦作品的歌唱性和戲劇性表達,感受肖邦作品中的歌劇性元素,才能更好的演奏出肖邦真正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和內心情感。通過探究肖邦《降A 大調敘事曲》演奏中的歌劇性表達,可以使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肖邦作品中的獨特風格,感受肖邦作品中的浪漫主義氣息。演奏者要正確認識這部敘事曲的特點,加強自己的技巧訓練。在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適當的演奏技法,更好的詮釋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