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杰
中路鄉,只是一個小小的鄉鎮,卻披帶著“中國最美鄉村”的光環,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攝影愛好者和發燒友的攝影圣地。還是嘉絨藏族的主要集聚地和中心地帶,嘉絨文化氛圍濃郁,有大家熟知的“古碉”文化、“女國”文化,以及豐富的音樂文化,是嘉絨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藏族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另在云南的迪慶和甘肅的甘南等地也有分布。嘉絨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州的丹巴縣、康定縣部分地區和阿壩州的大小金川等地。
對于“嘉絨”一詞的意釋,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緊鄰漢族地區的農人”;有的說是“大河谷區”;還有的說“嘉良夷部落的后裔”等等,不同說法盡十余種。在眾多說法中,日本學者佐古田喜博通過考證和調查提出了一種說法:‘“嘉絨’應是‘嘉莫察瓦絨’的簡稱,按照嘉絨語的意思就是‘墨爾多山周圍的農區’”。與藏族學者阿旺在其文《略談嘉絨語》對“嘉絨”一詞的解釋,以及格勒博士的博士論文《論藏族文化的起源的起源形成與周圍民族的關系》中對“嘉絨”的解釋在觀點上基本一致。通過對比和辯證思考,我個人對此三人的說法持認同態度,因三人的解釋都是從嘉絨藏族自身實際出發,其觀點更具說服力和可靠性。
1、民間傳說
“中路”在藏語里的意思是:向往的美好地方。中路鄉名字的由來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有一位喇嘛想找個好地方居住下來并傳揚他的佛法,于是他就求神點化于他,神被他的虔誠所感動,就給了他一只羊并告訴他:“你跟著羊走,羊死的地方就是你的住處。”于是喇嘛和羊就一起上路了,在尋找新家的路上,喇嘛分別在“伢隆”和“金川”兩地,分別遇見了康高姆和真知布汝兩位姑娘,兩姑娘都有神力,喇嘛帶著兩位姑娘從“阿達山”下來,來到了一個美麗的地方,三人和羊踏過“里果橋”,來到了“隆日坡”,在這地方有口井,羊口渴喝了井水之后就死了,喇嘛遵照神的指示,從此就和兩位美麗的姑娘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地方,這地方就被稱為“中路”,后來喇嘛同兩姑娘生活在了一起,生了很多兒女,兒女們都有神力,一晚上就在中路修建起了很多碉樓。
在這個故事里面出現了“伢隆”和“金川”兩個地名,其中的“伢隆”是什么地方我們也無從考證,如果從中路向北走,依次是金川、理塘、色達縣,在色達有一地叫亞龍,有一寺叫亞龍蓮花莊嚴寺(亞龍寺),是藏傳佛教大圓滿龍欽寧提(心髓)派的康區母寺,是否“伢隆”就是此地,這也不能佐證,其中的阿達山,是否是當地的“墨爾多”山,但故事里面至少透露出了中路的特點:中路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同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相吻合;中路的宗教氣息濃郁;中路人對神有崇拜和信仰。
2、官方考證
1987年夏天,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隊在中路鄉罕額依村發現了分布范圍大,埋葬方式特殊的石棺墓群。第二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孜州文化局組成聯合考古隊于1988-1989年間對該地區進行試發掘,判定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該遺址被稱為“罕額依古遺址”。該遺址面積達2萬余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達6余米,試發掘120平方米,通過對其最表層文化進行“碳14”測定,其下限年代為3500年。該遺址出土有豐富的文化遺物和眾多的遺跡,文化遺物中包括了陶、石、骨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遺跡有房屋建筑和灰坑。
通過以上考古發現說明:1中路鄉是青藏高原上古人類生活的重要地區之一,至少新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在此生活繁衍;2.中路鄉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在此一直有人們生活居住。
鍋莊,又叫“卓”、“果卓”,是藏族特有最為盛行的歌舞形式之一。在甘孜州,按區域和表演特點大體可以分為甘孜鍋莊、新龍鍋莊、木雅鍋莊、德格鍋莊、德容鍋莊、瘋裝鍋莊和丹巴鍋莊等7種。其中丹巴鍋莊以對裝束講究著稱,男的頭戴狐皮帽,著氌尼藏裝,裝飾精細,腳踏藏靴,斜背嗄烏,配飾懸腰。女子頭戴方帕,身穿中長外套為水獺皮鑲邊,下身穿百褶五色裙,踏藏靴,掛銀質飾品等等。丹巴鍋莊分為大鍋莊和小鍋莊兩種,其大體區別如下:
表演場合:大鍋莊主要在大型宗教節日時使用,主要是在很隆重的場合跳唱;小鍋莊的表演是在平時的聚會、娛樂、休閑是用。
表演內容:大鍋莊包括敬天神、祭先祖、拜圖騰、贊佛祖等;小鍋莊包括敘私情、歌生活、唱友情等等。
音樂特點:大鍋莊節奏緩慢,曲風莊嚴;小鍋莊節奏明快,較自由。
表演形式:大鍋莊表演有嚴格程式,年長者領舞、獻酒和哈達,表演是男隊領頭,中老年婦女隨后,年輕女子最后,男隊由德高望重、能歌善舞的長者擔任,兼任舞蹈總指揮,組織者居其后,擔任領唱;小鍋莊沒有嚴格的要求,舞步隨意,其歌唱形式主要是男女對歌進行。
在甘孜州地區,巴塘的弦子最為聞名,其表演形式為表演者使用弦胡樂器進行伴奏,一邊拉胡一邊歌舞,故此而得名。在丹巴中路鄉,也有弦子音樂,主要在傳統佳節、親朋團聚的喜慶日子里表演,表演時一人在前拉胡領歌領舞,其余的人們在后邊歌邊舞相隨相和,歌唱內容主要是生活類和表情達意類,旋律優美婉轉、結構規整、節奏感十足。
在中路鄉調查中了解到,除了前面提到的鍋莊音樂、弦子音樂外,還有大量的山歌,其旋律動聽、曲調爽朗、情感質樸、高亢明亮、節奏自由。按照所歌內容和表演的場合不同,可以分為男女表情時唱的情歌;朋友相聚喝酒助興時唱的酒歌;表達朋友之間真摯感情時唱的友誼歌;迎來送往時唱的迎賓歌和送別歌;還有勞動時打趣助興、轉移疲勞注意力時唱的勞動歌;還有具有該地區獨特文化氣息、男女擇偶時唱的毪衫歌等等。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承擔著人們的審美心理和對情感需求,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當男女表達愛慕之情時、喝酒助興時、迎賓送友時都需要音樂表情大達意,對生活中活動的開展和行為的實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音樂文化是歷史的產物,是一個地方文化的主要載體。中路鄉的音樂也是當地人文歷史的有效載體,在舞者的舉手投足間、在表演者的一顰一笑時、在歌者的字里行間,都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積淀,在其中我們可以領略久遠的女性文化縮影和繁榮的農耕文明。
正如《孝經廣要道》中所云:“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在中路鄉的采集中我們發現,歌詞里行間都能感受到引人為善的痕跡,傳遞著的真情。如在采風的過程中采集到的作品《孔雀戲水》歌詞大意:孔雀我倆一起長大,一起跳舞,一起戲水,一起吃飯。從這首歌詞可以看出,歌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透露出對心愛的人的愛慕之情,以及不離不棄的承諾和誓言。又如《相聚歌》中所說:今晚大家相聚,心里非常高興。大家一起開心、唱歌、跳舞,好聽不好聽大家都相互包涵,不要笑話。雖然從歌詞看好像自謙的意思偏多,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在歌詞中也有教導大家要有謙卑的態度和寬容的心。
音樂文化,就是一個地方的名片。中路鄉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是經過漫長歲月不斷衍化而來,積蓄了當地先輩人的智慧和心血。有句話叫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范圍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逐漸不滿足于現有的社會環境,都想到處走走看看,滿足自己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踐行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名言,享受口舌之欲的同時還想感受一個地方的民風民俗。所以,一個地方的音樂文化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有開發和挖掘的必要。
中路鄉的音樂文化傳承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民間自發性傳承;二是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搶救性保護和認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1、民間行為
丹巴縣,每年都有眾多的傳統節日,如丹巴選美節(公歷5月21~23日),又叫風情節。要選出一金二銀五石榴,還要選出一朵康巴之花,個個美艷群芳;賞花節(農歷六月)又稱看花節;嘉絨藏歷年(公歷12月)。同時還有5月的賽馬節;6月的成人節;8月的墨爾多廟會;9月咂酒節等等。在這些傳統節日上,人們集聚在一起,享受著美食和相聚的歡愉,歌舞相伴。當地小孩從小就浸潤在浩瀚的傳統音樂文化中,造成了當地小孩“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的獨特文化現象。
2、政府行為
政府部門在保護地方文化方面的意識也逐漸加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了很多及時的搶救工作,盡量避免當地文化的缺失。如在2010年間,出版了兩本關于丹巴原生態民歌和民俗風情的書籍:《丹巴嘉絨之韻》和《丹巴風情拾遺》;縣文化館于2014年、2015年分兩次組織專業人士對丹巴全縣的鍋莊、弦子、民間音樂進行了大規模的錄制和采編,對原始素材進行精心編排,由專業演職人員在丹巴縣公共場合和相關單位進行公益性的輔導和培訓;政府牽頭出資,于每年7月、11月分別舉辦嘉絨風情節和嘉絨文化研討會暨“美人谷”金秋攝影活動,希望通過這一平臺打造地方文化特色。
1、受眾大量減少
造成這一現狀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中路鄉地處較偏僻的小金河畔,交通閉塞,雖然近年來政府在該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部分鄉村的人們還是生活貧困。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鄉下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或尋求其他謀生方式,這一現象造成了當地人口主要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構成;其二,多媒體得到了普及,流行之風吹到了偏遠的山村,年輕人的審美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覺得傳統的音樂跟不上時代,傳統音樂老、土、舊,不愿意接受。
2、傳承人斷層
傳統文化經常都會承受“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現實考驗,中路鄉的音樂文化在傳承方面也無可幸免。隨著老一輩音樂民間藝人逐漸老去,部分民間音樂也隨他們而去,即使還健在的民間藝人,也由于年齡的原因而造成他們身體機能和記憶力的急劇下降,很多人都唱不動和跳不動了,即使能唱能跳,也由于前面所述的因素,出現了動作的變形和演唱時音準大打折扣的現象。再加上年輕人的大量外出,更加大了傳承的難度。
3、意識形態跟不上
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走出大山之后,大部分留在了大城市中一直打拼定居了下來,有少部分在外學到了先進理念和技術又回到了家鄉,并響應縣政府提出的“旅游興縣”的執政理念,辦起了農家樂和民宿,迎接各地的游客。在調查中同游客進行交談了解到,他們說當地商業氣息較重,不能很好感受到當地的民俗氛圍。這主要是開發者沒有意識到,越是傳統的就越有經濟價值,外地人來旅游的目的,就是要感受當地的民風民俗,感受當地的傳統文化,品嘗當地的傳統美食等等,而他們好些人把外面的經營理念直接生搬活套的用于當地經營之中,總有種“水土不服”之感。
當地政府部門認識到了保護當地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已組織相關的專業人士對當地傳統音樂文化進行了收集和整理。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傳統音樂民間藝人一天天老去,年輕人對這些傳統音樂又缺乏興趣,政府部門應該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全方位的進行采集、錄制,進行搶救性保護。
結合地方實際,挖掘地方潛力,盡量拓展傳承陣地。當地文化館就是專業人士的集聚之地,文化館應該定期組織專業演職人員下到基礎采集一手素材,然后進行藝術加工后展演,對當地傳統音樂文化進行發展性的保護。同時還要與當地高校聯合起來,讓更多的專業人士加入到搶救保護工作中,這樣不僅可以壯大保護隊伍,還可以將收集到的音樂素材運用于平時教學中,以便培養出更多傳統音樂的愛好者和保護的接班人。
要保護一種文化,首先就要解決其受眾的問題,最好的受眾莫過于當地土生土長的人們,他們在這里出生、成長、老去,隨時都受到當地傳統文化的熏陶,這些文化其實是深深的根植于其血脈之中的。他們不喜歡傳統音樂文化的原因,就是沒有認識到其價值,尤其是其經濟價值。可嘗試以某一小片區的民俗、農家樂為試點,由政府介入,專業團隊參與,幫組他們打造音樂特色旅游,樹立旅游品牌,當音樂文化產生經濟效益之后,就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樹立起對傳統音樂的保護意識,引導他們積極加入到傳承保護隊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