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雪軻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tch Prokofiev)是20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與指揮家,他于1891年出生在烏克蘭頓巴斯地區的松卓夫卡村,那是一個位于兩條河流匯合處的大村莊。他從小就展現出了極強的音樂天賦,他的創作體裁十分廣泛,有交響曲、協奏曲、管弦樂曲、歌劇、聲樂作品等,其中鋼琴音樂是他最重要的創作內容。
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作品主要有:協奏曲五首、鋼琴奏鳴曲九首、小奏鳴曲三首、鋼琴樂曲六十九首等等。他生活的年代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當時,硝煙四起,社會極度不安定,一聲聲炮響叫醒了沉睡在浪漫主義幻想中的人們,但他的創作思想卻更加趨于理智與冷靜,現實的動亂使他的作品更傾向于新古典主義風格。
這部作品由三個樂章組成,其中前一個樂章為典型的奏鳴曲式結構,整體節奏為四四拍子,雖然結構是標準的古典主義風格,但音樂語言以及和聲風格與組合方式是獨特的普氏風格,這一風格也被后人稱為“新瓶裝舊酒”。
第一樂章由三個部分構成,分別是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在呈示部和再現部中結構大多為方整規則,展開部使用了呈示部中的材料進行了改寫與補充,其中,主部內容和副部內容的調性對比與再現部時的附和呼應突出體現了傳統奏鳴曲中常用的關系大小調的寫法,這更突出了普羅科菲耶夫繼承先輩精華,發揚古典音樂的寫作風格。
呈示部(1—62小節)可分為:主部,連接部,副部和結束部四個模塊部分。主部是1—16小節,它是一個方塊型結構的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調式為C大調,其中前八個小節為A部分,后八個小節在A部分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并進行模仿,記為A1。主部動機為四音環繞型,并與3 4 6度音程相結合而成,A部分由兩個樂句組成,為規整的4+4結構,主要調性為C大調,在主部主題中又融入了F大調并與主調式C大調形成了主屬的關系。
連接部的材料較為短小,它作為一個中間過渡的部分,逐漸引出后面的三連音節奏音型,并自然過渡到五連音音型模塊部分,它還作為一個中間的橋梁將主部旋律與副部旋律部分作了一個完美的銜接,并為副部旋律的進行而做了相應的準備。
副部旋律與主部旋律最大的不同是節奏型上的差異,該部分更多的選用了五連音與切分音型。副部旋律看起來雖然比較簡潔,但簡潔而不簡單,它更多的采用了半音階的織體形態,并在其中暗含著主要的旋律線條,從譜面上來看,副部旋律的部分看起來或許比較單薄,但這正是代表了作曲家平淡起伏不大的心情。
結束部共為16個小節分別以每五小節為一個樂句,倒數后五個小節逐漸將旋律推向一個高潮部分。
展開部有四個材料部分,其中第63小節到69小節之間,是引子部分,相對于右手的緊湊型節奏來說,左手的節奏型較為簡潔,為主要的聲部,兩個聲部的配合體現出主調加復調結合的一種形式,從第69小節的最后一拍開始作為引子部分導入,運用了呈示部中的主部旋律的內容,并加以變形。
從91小節最后的一拍開始,到113小節,大都采用了三連音的織體手法,其中91小節到96小節是采用的一種連接的形式,它具有承上啟下的效果,而96小節到113小節引用了呈示部中副部的材料內容。這個部分的右手雖然以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題為主要素材,但是在左手的織體上還是與呈示部中的副部材料中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呈示部中的副部部分的左手采用的是五連音的織體形式,而展開部中的第92小節到113小節,用的是三連音式的伴奏織體。
展開部的準備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14小節到第126小節,第二個部分為127小節至141小節,第二個部分為假再現,為什么說是假再現呢,因為它的旋律和呈示部幾乎完全一樣,但是該部分的調性與呈示部的不同決定了這一部分為假再現。既然有假再現的出現,那么緊接著一定會出現真正的再現部分。
141小節到191小節之間是真正的再現部,再現部分的旋律及節奏與呈示部中的內容相比較,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它屬于帶變化的再現部分,作為真正的再現部分,它最主要的標志是調式最終會回歸到C大調,也就是所謂的回歸原始調式。
在191小節到202小節中采用了呈示部中的主部材料作為結尾,并呼應該樂曲第一樂章的開頭部分。
呈示部的主題部分為1—4小節,以四個十六分音符為弱起,并充當引子部分,引入主題,第一句的后一拍作為第二句的引子部分,四個十六音符在第一句的弱起小節作下行五度模進進行處理。第八小節的后一拍在第一句主題引子部分的基礎上作高八度進行,而后半句則采用了四度下行模進的旋律走向,呈現出與第五小節到第八小節反向并下行進行的旋律線條。
展開部的主題由兩個部分組成,第63小節到第65小節這一段為第一主題部分,它采用了呈示部部分中主部的內容,其中第63小節的四個四分音符是該曲子開頭部分中的四個十六分音符的擴張變形,這四個音符將原有的材料節奏拉寬,并將時值擴大化,另外,這四個音符是原有材料的下行三度進行,從64小節開始,借用原材料中的骨干音進行節奏型變奏寫作,既保留了原有材料的精華又能給人帶來新的體驗。第66小節左右手的部分為反向進行,并運用了倒影寫作手法,67小節右手的上層主旋律作前一小節主旋律的下行五度模進進行,這一部分的情緒相比較于第一部分較為強烈,與第一部分產生對比,這時的情緒明顯變得激動起來;第二個主題部分是從96小節開始,到99小節,100小節到第102小節以及110小節到第112小節,此內容是從呈示部中的副部中提取來的,同樣都是帶有休止符的節奏組合,與呈示部中副部材料部分不同的是在呈示部中左手的伴奏為五連音音塊組合,而展開部該部分左手的伴奏織體為三連音,三連音的使用使得音符更加密集,能夠進一步的推動情緒的發展,此時激動的情緒在經過醞釀后爆發出來。
100小節到102小節之間的部分是由呈示部中副部材料部分的第二樂句發展而來,相同的是,兩個部分都是呈下行趨勢進行,由于第100小節到102小節的左手低音部分為緊湊的三連音形式,所以使該段旋律更加緊湊以烘托出情緒緊張的音樂氣氛,與上一段落部分相似,第二次的表現是第一次的再次強調,連續出現更加突出了音樂的緊張感。
110小節到第112小節之間采用的是副部主題中的B部分,兩個部分相比之下,該部分情緒更加高漲,將音樂氣氛推至高潮部分,如果說前面幾個部分是在制造烘托緊張氣氛的話,那這一部分是情緒的炸裂環節,是大汗淋漓,是刀與劍的碰撞,是電與光的沖擊。
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觸鍵風格也被稱為“敲擊風格”,他是最先把鋼琴當作一個打擊樂器來對待的,演奏他的作品時,鋼琴家需要強有力的體能,以及鋼鐵一般的手指,從而表現出強力度的打擊樂的效果,這種風格令他的作品獨樹一幟,在當時,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布索尼為“敲擊風格”的四大鋼琴家。
該作品第一樂章的部分情緒波瀾較小,整個音樂線條起伏不大,表達了作曲家內心的安寧與冷靜,所以演奏者在彈奏該樂曲時,要注重手指的觸鍵方法,以表現出柔和優美的聲音線條。雖然第五鋼琴奏鳴曲是20世紀的音樂作品,但在他的作品中,并未把旋律完全摒棄掉。俄羅斯鋼琴家基列爾斯曾這樣認為:“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最值得珍視的一點就是他的抒情性,可他往往隱藏在他那些作品的隱秘深處。我以為把它比作山花是最合適的,一旦我們發現了它,一定會為他的芳香與絢麗而感到驚嘆不已。”
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題(第1小節到第16小節)具有強烈的抒情性與歌唱性,此部分有四個聲部,分別是:旋律聲部、中聲部、次中聲部和低聲部,在演奏時我們應以突出旋律聲部的線條為主,以低音旋律為根基,中聲部以及次中聲部為聲部填充色彩。展現出旋律聲部的歌唱性是很重要的一點,在演奏者彈奏的過程當中,不僅需要手指有足夠的靈活度,還需要大臂到小臂之間的通透感,以及放松的身心,松弛張揚有力的演奏更能直擊聽眾的內心世界。
敲擊風格不能僅僅的理解為文字本身的意思,這一風格的體現要求演奏者的每個手指筆直地站立好,同時運用手腕的框架支撐,加上小臂與大臂均衡協調,最后垂直下落觸鍵,下鍵時要注意果斷性,且行動要迅速,發力要集中短促,還要巧妙地運用大臂與小臂的力量。
該作品的多個主題部分曾多次出現,并穿插在作品當中,但每一次出現都與原始主題不太一樣,比如力度的處理,旋律音高的變化以及速度等方面。比如從第1小節開始,到第15小節,共有四個樂句,但標記以及演奏處理方式大不相同,再比如第一樂句的力度為p,第三樂句出現時力度為f,而第四句出現時力度從p開始到mf再到漸弱的速度標記。其中第一句是本曲的開頭部分,也是貫穿整個樂章的核心主題部分,第一次開始出現時它便要營造出一種幽靜、典雅、溫柔的氛圍,便于演奏者及聽眾更好的融入這份情感當中去,第二句更像是對第一句的呼應問答,此時,手腕的帶動以及大臂的幅度更加應該保持柔美的感覺。第三句力度記號由弱變為強,此時音樂情緒變得激動起來,隨著高八度的主題出現,明顯的改變了彈奏的音區和演奏的方法,在音色方面要與之前的旋律產生差異,要有一個新的面貌出現,高音區的旋律應顯得更加晶瑩透亮。第四句力度轉為p在樂句的中間出現一次短暫的高點,隨即又開始弱下來。由此可見,該部分的情感變化十分頻繁,需要我們在演奏的時候多多注重力度記號的標記。
在作品的第106小節到113小節之間出現了一次直線上升的高潮部分,該力度從之前的一個f直到最后高潮部分的兩個f,此時,該部分的左手伴奏音型為三連音節奏,三連音的特點是密集緊湊,進一步的推動著樂曲的情緒發展,營造出更加緊張的氛圍,該部分的音樂情緒波動起伏較大,所以要求演奏者具有充分的激情,以及手部框架的穩固支撐,以及鏗鏘有力的手指達到堅定的站立,當然也不可出現機械性的敲打,以避免音符過于生硬,造成相反的音響效果。
普羅科菲耶夫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及鋼琴家,因從小受到古典音樂的熏陶,致使他的作品始終基于古典音樂風格之中,在此基礎上,他敢于尋求突破努力創新,發展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普氏演奏技法”。
從他的創作背景來說,他生活的年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戰亂紛飛,硝煙彌漫,出現各種思潮,文學藝術上百花爭鳴,百花齊放,是一個思想大爆發的時代,但普羅科菲耶夫并沒有隨波逐流,他自己開辟出來了一條別具風格的創作之路,可以說他的作品是自成一派的。從曲式結構來看他仍然以傳統的古典主義風格為框架,并填充以新鮮的血液,這是他的特別,也是創新。在內容方面,始終緊扣主題動機,并多次進行變化出現,從而進一步的強化了主題,突出了《第五鋼琴奏鳴曲》這首曲子的核心思想,使框架變得更加清晰。再加上豐富多變的節奏,多調性的來回切換,獨特的個人寫作風格等,共同造就了他的音樂特色。
通過演奏技法的分析來看,無論是觸鍵方法,還是細微情感的處理,在演奏時,我們只有充分去了解,去分析這部作品,才能夠更好的去闡述它。鋼琴奏鳴曲這一體裁貫穿了普羅科菲耶夫的一生,他的許多作品成為經典之作,在演奏他的作品時,既可以豐富我們的理論知識,又可以在技巧提升方面得到積極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