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益鑫 云南大學
戲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其發展歷史漫長,在各代戲曲人的努力下,最終形成了豐富的唱腔技法和戲劇類型,文化特色明顯。而民族聲樂同樣發展歷史悠久,它的發展和戲曲呈現相互滲透的關系。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對戲曲唱腔技法的借鑒,不僅有利于民族聲樂的進步與發展,也為戲曲文化的弘揚和傳播開辟了新的路徑,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不斷創新和傳承。
對唱腔的美化、潤色等稱為潤腔技法,它能給予聽眾更為獨特的感官享受。人們根據地域的不同進行了不同音調的劃分,讓戲曲整體呈現了多樣文化面貌,因此,戲曲的地域特色較為鮮明。戲曲的發展歷史漫長,現今已經形成多種唱腔、曲調,潤腔是一類唱腔技法,它能給戲曲整體增色,讓戲曲演唱趨于完美。在民族聲樂中,借鑒潤腔技法,能讓民族聲樂更富美感,彰顯出獨特魅力。
首先,借鑒戲曲潤腔,民族聲樂可實現對修飾音的添加,從而能充分表達作品情感,提升作品感染力。其次,借鑒戲曲潤腔,民族聲樂能營造良好的情感抒發氛圍,讓作品更具生命力,讓歌曲的整體美感得到提升,使其更受聽眾歡迎。我國戲曲種類往往有南北方戲曲之分,兩者存在較大的風格差異。在北方戲曲中,典型的有豫劇及京劇,在創新民族聲樂的過程中,我們對上述兩者的唱腔也進行了借鑒。以《新貴妃醉酒》為例,民族聲樂便以其為素材進行了作品創造,以京腔為演唱方式,借鑒戲曲唱腔,以甩腔等唱法表現貴妃醉酒的嫵媚迷離。由此可見,借鑒戲曲唱腔,民族聲樂不僅增加了曲調形式,還更具文化特色。
戲曲及民族聲樂均立足于國內傳統文化,因此兩類文化藝術呈現互相滲透的關系。民族聲樂在對戲曲的借鑒方面,表現出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狀態。民族聲樂不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也對西方音樂元素有所表現。在民族聲樂發展初期,很多民族聲樂演唱者有一定的戲曲文化功底,因此,部分優秀藝術家會對戲曲唱腔進行靈活運用,使其在民族聲樂中大放光彩,達成對戲曲唱腔的借鑒。這表現了唱腔技法借鑒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其有利于民族聲樂構成獨特的演唱風格,能拓展其發展道路。以《我的祖國》演唱為例,藝術家對戲曲唱腔進行了借鑒,利用拖腔技法,處理了“一條大河”內的“河”字唱法,結合山西梆子戲的特色,結合真假音,并重視口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相結合進行演唱。同時,早期的民族聲樂作品借鑒了戲曲元素,且借鑒效果較佳,如《我們是黃河泰山》的演唱,便對噴口技法進行了借鑒應用,讓民族聲樂演唱呈現出情緒有力、激昂的狀態,以聲音推動情感的爆發,給予聽者剛勁有力的感受。三、對拖腔技法的借鑒
在戲曲中,運用拖腔的目的在于將人物情感凸顯出來,并營造深遠意境。它能延長字音尾音,增加戲曲旋律的余味,讓戲曲的情感表達更為生動和細膩,讓聽眾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在戲曲中,拖腔有著長短之分,如何使用主要參考人物的情感表達層次,它的應用也有著靈活性,不僅可在戲曲中進行應用,也能在戲曲結尾進行運用。以戲曲中的應用為例,拖腔能突出人物不同的情感層次,而在戲曲結尾的應用,在于實現深刻意境氛圍的營造,同時給予聽眾聯想啟示,使其進行深度思考。
中國戲曲中的曲調資源十分豐富,對它的借鑒,能讓民族聲樂獲得更多的發展資源優勢。民族聲樂借鑒拖腔技法,能讓作品情感的抒發獲得有利途徑,讓作品旋律的表現更有層次。以《紅梅贊》為例,為對革命者的高尚品質進行表現,體現其革命精神,在該歌曲中,演唱者便對拖腔技法進行了應用,對旋律開展了情感分層,營造了婉轉、親切的情感氛圍,使聽眾產生了情感共鳴。
中國的戲曲文化博大精深,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對戲曲唱腔技法的借鑒應用不止上述幾點,可供借鑒的優秀元素也不止于此。為實現民族聲樂演唱的發展,藝術家們應不斷學習,對戲曲唱腔技法中可供借鑒的元素進行深入研究,結合民族聲樂演唱特色,賦予民族聲樂新的活力,讓民族聲樂的作品創新獲得堅實的基礎,進而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不斷傳承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