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慶花 內蒙古藝術學院
音樂專業學習過程中,學生首先要學習三門基礎課程,即樂理、視唱、練耳,這三門課程被人們統稱為“小三門”。對于“小三門”課程,中小學課程涉及較少,因此,“小三門”成為藝考生的薄弱環節。藝考主要采取百分比評價方式,多數學生將精力放在分值占比較大的專業上,因此,學生專業分相差不大,而被學生忽視的“小三門”往往成為其拉開分數的關鍵[1]。對此,不管是從考試角度還是學生專業發展角度思考,教師均應關注“小三門”技巧。
音樂專業課程體系中,視唱、樂理、練耳是基礎性課程,也是音樂專業學生必修的課程,這三門課程被人們統稱為“小三門”。中小學涉及的“小三門”課程較少,導致多數學生基礎較差,對音樂專業沒有深層次的理解,這為后續的音樂專業教學帶來挑戰[2]。“小三門”基礎課程對音樂專業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音樂專業教師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樂理是“小三門”中的基礎性理論課程,具有兩個特點。首先,該課程為理論性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為解決該問題,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對內容進行縮減,注重對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可以一帶而過。其次,與視唱、練耳課程不同,樂理更容易在短時間內掌握。在樂理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用心記憶才能夠掌握知識點,如音與音高、節奏與節拍、裝飾音等[3]。在音與音高的學習過程中,除基本的音符及休止符外,學生還要掌握音的分組及全音半音類別,這也是大部分樂理試題中的常見內容。節拍及節奏內容中音值組合是關鍵點,常見于各類練習及考題中,該項內容也是學生容易失分的部分。音程及和弦則是常見的考查內容,學生應重點記憶,或者通過練習掌握相關的內容。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將基本音級升高或者降低,將七個基本音轉變為二十一個音,將此作為基礎,分析音程變化。二十一個音為根,三、五、七音構建起三和弦及七和弦。學生可以將各個音作為低音,構建原位和轉位三和弦及七和弦,通過這種練習方式準確掌握和弦的各種形式,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調與調式、調性內容是樂理中的關鍵性內容,在各級考試中均占據較大的比例,學生要牢記各個調式的音階結構及名稱[4]。此外,學生也應關注大小調體系中各類大小調調號及類型,如民族調式中包括五個音階,具有鮮明的音階特色;中古調式各個調式音階均具有對應的性質。掌握調式音階能為調式分析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調式分析過程中,學生應對旋律風格進行分析,在唱及音階分析過程中,確定旋律的風格。民族五聲調式音階中音的個數不足,音階沒有小二度關系。七聲音階及大小調存在差異,學生通過偏音在旋律中產生的次數及位置判斷音階,或者根據和聲及旋律變化對七聲音階進行區分。學生應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掌握各個調式的特點,包括不同調式及特殊音程的關系。同時,學生也要多聆聽不同的調式,在聆聽過程中培養樂感,這也是掌握該內容的關鍵。
視唱指的是根據樂譜進行歌唱,學生在短時間內要分清樂譜內容,并給出對應的音高及節奏。在音高、節奏、節拍等問題處理過程中,學生應先解決識譜問題,快速及準確地通讀樂譜,從而把握音準及節奏,完成后續練習。識譜方法較為簡單,學生可以從五線譜開始學習,從“讀”開始,熟悉掌握五線譜[4]。結合專業唱法演唱樂譜,學生可以根據樂器及作曲、音樂學等專業采取固定的唱名法。在此過程中,學生應關注音階及音程的關系,在初始練習過程中伴隨鋼琴音階進行訓練時,音程度數會由小變大,音程性質由和諧變為不和諧。多數學生能夠理解音程關系,掌握性質簡單的音程,但難以掌握六度及七度音程、增加及減少音程、音程的不和諧變化。對此,教師可以采用首調唱名法,讓學生按照音程性質視唱,并大聲唱出歌曲,使學生聽到自己的音高,進而分析自己唱出的音高是否準確。
旋律除高音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點便是節拍及節奏,在讀譜過程中,學生應注意旋律節拍。在旋律視唱練習過程中,學生應用手輕輕打節拍,據此準確唱出節奏型。針對特殊的節奏,學生應多加練習。比如,在前切分節奏及三連音節奏中,完成的視唱譜是一段小樂曲,其中包括音準及節奏,也包括不可或缺的表現部分。部分學生在學習及考試過程中容易忽視樂譜強度變化。對此,學生應從樂理角度出發,掌握常見的力度符號[5]。在視唱練習過程中,除對準節奏及節拍外,學生還要通過力度表現出表情記號,節拍要有強弱規律,若一條旋律自開始到結尾強弱一致,旋律就會沒有表現力。在視唱訓練過程中,學生要視唱得完整。該情況在考試中常見,如學生很少參加模擬考試,在進入考場時,容易出現緊張情緒,在視唱過程中可能發生中斷或重復的情況。識譜及節奏型、速度會對學生視唱的完整性產生影響,如部分學生識譜速度慢,起唱速度快,遭遇復雜的音準時節奏型往往會降低速度,對很少訓練的節拍感到陌生,這也是發生中斷或重復的原因之一,教師應予以重視。
練耳是一種聽力訓練方式,相比于其他兩門課程較為抽象。聽與唱是互補的過程,唱的過程中也會聽。練耳是對音準的把握,考查學生的判斷能力。練耳過程中,教師可將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旋律音程。該訓練方式也叫作單音聽寫,分為兩種,一種是基本音階聽寫,另一種是具有變化的單音聽寫,基本音階聽寫相對簡單,學生在課下即可自行完成,根據音程度數自小到大進行向上及向下構唱。具有變化的單音,一般比構唱音程難度大,在構唱過程中,學生需要把握音的位置。相鄰音對比構唱過程中,學生會連續聽到十二個左右的單音,因此,音與音銜接非常重要。
(2)和聲音程。該音程需同時奏響兩個音,多數學生聽到和聲音程時,以為只聽到一個音。人的耳朵相對敏感,會聽到高音及低音的變化,但在同一低音中往往無法分辨聲音,因此,學生還需要加強高低音練習,辨識根音、冠音。高音相對明亮,人們最容易聽到,而低音較低沉,容易被高音覆蓋,一般情況下,高音消失、低音還在。在練習過程中,學生應學會辨別音程性質,從而順利辨別音程。
(3)和弦。和弦是音高聽辨題中較為困難的內容,在練習過程中應區分三和弦與七和弦,學生對常用的三和弦與七和弦原轉位比較熟悉,能夠把握和弦實際應用。學習構唱每種和弦,也是聽辨和弦的關鍵,因為和弦的協和性能幫助學生聽辨和弦。
(4)節奏。節奏練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經常使用的節奏類型,對比易混淆的節奏。此外,預示拍把握也較為重要,部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未養成預示拍習慣,節奏開始時只關注彈唱,忽視單位預示拍,導致節奏突然放大或者縮小。對此,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把控節奏。
視唱、樂理、練耳“小三門”是音樂學習的基礎,也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關鍵因素。“小三門”課程含有豐富的基礎知識,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應把握各項內容,掌握牢固的音樂基礎,在未來的考試及專業訓練過程中,結合基礎知識發展專業素質,促進音樂綜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