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琳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0336)
“文化自信”一詞隨著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越來越受到重視,正如習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易經》中也曾提及“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力量由此可見。當代社會,“文化自信”囊括了方方面面的內容,可以反映在傳統文化在年輕一輩中的傳承、發揚與創新,可以體現在社會民眾對于中國強大國力的信心以及愛國心,也可以是對中國制造、中國設計、中國創造、中國智慧的高度認可與追隨。那么文化自信究竟由何而來,這也是作為高校教師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談到“文化自信”很多時候會和“藝術”“審美教育”等詞聯系在一起。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具有審美、認識、教育和娛樂四個功能。“審美教育”的主要抓手之一是藝術熏陶。人們通過藝術熏陶思想上受到啟迪,審美獲得提升,世界觀受到影響。正面且積極的“審美教育”可以讓人從小感知真、善、美,在長久的潛移默化之間,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這樣的教育不僅僅應該從幼兒時期開始,更應該貫穿于大學教育,這也是近幾年大學生課程思政所倡導的理念。值得重視的是,審美教育不是單一教育功能的體現,而應該是綜合了藝術四種功能的整體性教育。
以“審美教育”為手段提升“文化自信”就勢必要引入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傳統藝術門類眾多,從詩歌到繪畫,從建筑到園林,從傳統手工藝到服飾文化,不同的門類有著各自獨特的歷史與傳承,更有一些基于現代審美的創新與改革。在這一基于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教育”提升過程中,其源頭是對于傳統藝術的普及、認識與探索,但更深層次的是審美的升華、認識的提升,教育的補全以及心靈的愉悅。這一感知、認識、了解與研究過程,既滿足中國人的審美需求,又傳播了社會文化知識,并且起到教化的作用,對其盡心研究和學習則能夠同時增強審美、認識、知識、情趣等水平。
當代大學生已經向“00 后”轉移,這一大學生群體已經被眾多教育從業者乃至各個品牌與團體進行分析,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成長備受社會關心,同時各個商家也希望通過分析他們,從而掌握更大的消費群體。縱覽各類報告、論文,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關鍵詞:“積極”“自我”“開放”“矛盾”。
“積極”“自我”與“開放”——根據“2019 騰訊00 后研究報告”,00 后身上表現出了出積極向上、追求成長、自我超越、強調開放、關懷社會及他人的價值觀。00 后們出生在富裕的年代,中國的高速發展讓他們從出生就享受著消費升級、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因此他們更注重個性,重視自我成長,樂于探索世界,也花費更多時間在互聯網上沖浪,他們相信自己檢索到的信息,他們是自己行動的決定者,對多元文化有更深的認同和創造。令人欣喜的是,由于00后的成長軌跡伴隨著中國奧運會、世博會、載人航天等重大事件,同時也與國貨、潮牌的崛起重疊,他們擁有更高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該報告顯示,00 后給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平均打分9.4分(滿分10分),在60后以來的所有際代中得分最高(60后8.9分,70后、80 后9 分,90 后9.2 分)。
“矛盾”——這也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大主要特征。正如上文所說的,雖然他們享受著富裕的物質條件,但仍有不容忽視的很大一部分人表示內心精神世界的匱乏;有的大學生抱著開放的態度來了解世界,但當資訊過多甚至帶有誤導性時,他們會缺少判別,從而很容易被帶著走向一個極端,這時候的他們又是有些幼稚的;有的大學生具備愛國心理與民族自信心,但是又對本國文化與藝術一知半解,從而導致文化自信始終是“空中樓閣”,很容易就被更新鮮刺激的外來事物所打破。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與文化不斷涌入國門,對我國大學生的文化觀、價值觀乃至世界觀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大學生正處于“好奇”且有能力探索世界的階段,他們具有更多方式與渠道接收外來資訊,同時也面臨著更加多樣的文化沖擊,有的人會在這一過程中感到迷茫,甚至會“迷失”,西方節日、國外大牌、明星偶像等一度成為年輕人中的“焦點”。不可否認,民族文化心態的失衡,對傳統藝術的欣賞缺失,磅礴而無序的網絡信息,尚未成熟的分辨能力,都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具有較大影響。
文化自信的缺失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歷史和現實的因素,也有學生個人、學校及社會的因素,受信息網絡的影響,不同文化之間正在彼此交融、相互滲透。從過往的經歷中不難發現,有一些大學生會受到低俗文化的影響,他們的關注點更多是在碎片化、娛樂化的網絡文化;也有人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特個性而“嘩眾取寵”的宣揚一些非主流甚至是反社會文化;也有人一味跟風隨波逐流;網絡世界既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讓他們有較多的文化選擇機會,無形中增大了合理選擇的難度。
“審美教育”在大學階段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高校需要通過審美教育充實文化自信培育的內容,使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如何向大學生傳遞好傳統藝術的信息,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進一步利用“審美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擺在高校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基于當代大學生開放與自主的特點,建議審美教育以引導為主,結合體驗與共情,讓學生自主自發的加深興趣,自發的進行了解學習,形成“興趣-了解-研究-創新-傳播”的良性循環。切忌一味的填鴨教育,或者是容易引人反感的“指標式”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教育的一大熱點就是課程思政,怎么把課程思政做好,怎么良好的融入到專業課程之中,是對每個高校教師提出的考驗。從筆者看來,課程思政可以做的很多,需要根據專業特色與學生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切入。以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為例,就可以在設計相關課程中引入更多的中國傳統工藝以及文化,且形式不僅僅是局限在課堂中的多媒體教學,更可以是實物觀摩或者是展覽參觀,讓學生見識到古人的智慧以及精巧工藝,引起他們的興趣,再引導他們自主的去挖掘靈感元素,結合課程作業慢慢產生興趣。再例如表演專業的學生,鑒于其專業特殊性,可以從中國傳統服飾禮儀入手,通過生動形象的解說,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一些演出中這些禮儀動作可以被使用,對學生來說也是學以致用,這樣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記憶。以上是針對藝術類學生,而針對非藝術類學生,可以從文學、繪畫、建筑、雕刻、甚至是傳統藝術的創新形式著手進行推薦,讓他們見識到傳統藝術的匠心,同時也認識到傳統藝術的多樣性與發展,從興趣開始,建立了解,逐步深入,形成良性循環。
除了線下課程,也建議合理利用多元的網絡課程資源,包括:跨區域跨高校共享的中國大學慕課、泛雅平臺及全國高校公開審美教育資源;具有機動性、自發性、趣味性的bilibili 網站、喜馬拉雅自制課程;社會網絡類型的騰訊課堂等。值得注意的是,B 站作為年輕人專屬社群,目前匯集了1.4 億年輕人,吸引他們的正是一個個優質的視頻。B 站正是由于其視頻內容的海乃百川,以及與時俱進的學習方式,在2019年創下過有近2000萬人在B 站學習的數據(央視網統計)。僅一個在線直播學習,讓B 站也正逐步成為95 后、00 后年輕人學習的根據地之一。無獨有偶,在喜馬拉雅上有一門《一聽就懂的中國藝術史》的課程,由素人自制,靠著口碑效應,在喜馬拉雅上累積了1827.8萬次播放量,近30萬訂閱。這也為教育從業者打開了思路,授課形式的新穎性,授課內容的趣味性,授課知識的深度性,都是吸引學生的關鍵點。高校審美教育要真正起到作用,首先應該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興趣,當然這不僅僅是局限在老的傳承,更應該是新的創新,繼而才有可能有后續的形成了解、研究與傳播,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閉環。
后疫情時代,“國潮”一詞異軍突起,整個時尚圈乃至社會大眾開始更多的關注“中國設計”“中國原創”“中國潮牌”,不管是李寧品牌多次出圈的時裝秀發布,又或者是特步與千年古剎少林寺舉辦的跨界合作,再或者是安踏振奮人心的奧運服裝宣傳視頻,具有中國身份、中國元素、中國文化的品牌在不斷發力,通過形式各異的推廣活動、營銷手段讓年輕一代具有較強的參與度,傳統文化與新穎獵奇的體驗感相互碰撞,吸引了一大波的年輕人進行關注與消費。除此之外,故宮文化IP 的興起,2021 天貓造物節到處可見的中國元素,國產動畫片與國風影視作品的海內外熱映,為鄭州洪水捐款的國貨品牌獲得年輕人“野性消費”反饋,這些事件也無不獲得了大學生的關注、熱議與追隨。仔細分析原因,不難發現體驗感與共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這也為高校的審美教育提供了思路。鑒于當代大學生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愛國心與民族自豪感,基于中國藝術與審美教育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課外活動,具有參與度的社團活動,再或者是一些具有社會意義與價值的專業活動,都更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們自主的去學習、了解,在此過程中樹立文化自信,激發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生的審美教育與文化自信密不可分,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只有真正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并有針對性的設計審美教育形式與內容,才能讓其落于實處,讓學生形成“興趣-了解-研究-創新-傳播”的良性循環,也在此過程中樹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