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 布莉華 魏骕
關鍵詞: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力點
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增強大學生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舉措,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人民在數千年交流交往交融和共同抗擊外敵入侵的過程中,逐步在頭腦中形成的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認可、接受和熱愛的思想觀念。它是中華民族屢遭磨難而經久不衰、不畏欺凌而勇毅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是維護國家統一的銅墻鐵壁。
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樹立中華民族“一家人”的理念、強化“一家人”的觀念、鑄牢“一家親”的意識,這既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愿景的重要保障,也是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民族分裂主義的有力武器。鑄牢當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院校實現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是凝聚民族復興偉力的戰略舉措,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
二、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
(一) 是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支撐中華民族跨越數千年而綿延不斷、歷經無數磨難而經久不衰的制勝密碼,也是支撐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千百年來它不斷激勵著中華兒女只爭朝夕、同心同德、披荊斬棘、勇毅前行;今天它仍然是我們抵御風險挑戰、不畏強權霸凌的精神動力;它強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使命,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資源,是一面引領大學生正確航向的旗幟,是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導向;高校一定要從關系國家民族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出發,認識鑄牢大學生中國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引導大學生真正從靈魂深處厚植愛黨愛國情懷,丹心向黨,以強國有我的氣魄,與祖國同心同向同行,做新時代的弄潮兒,接過“十四五”的接力棒,凝心聚力奮進新征程,向著現代化強國目標揚帆起航、勇毅前行,堅持不懈地為實現中國夢而拼搏奮斗,在奮進百年夢想的征程中建功立業,創造無愧于新時代的精彩人生。
(二) 是促進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需要
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貫穿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史的生命線。然而近年來,國內外民族分裂活動日益猖獗,西方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勢頭不減,各種敵對勢力下工夫最大的一個領域就是爭奪我們的青少年,其中大學生是其爭奪的主要目標。而我國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地區繁榮發展、國家統一的關鍵,就在于各民族的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大學生是民族社會建設的生力軍,然而由于他們缺乏社會生活的豐富經驗、辨別錯誤思潮的能力較差,需要及時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團結大學生砥礪同心建設美好家園。這是我們有效遏制民族分裂主義、抵御和平演變和外來侵略的重要思想基礎。
(三) 是凝聚實現中國夢強大合力的需要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著整個民族數千年來綿延不斷、歷經無數磨難而經久不衰的必勝信念和紅色基因,是實現中華民族百年奮斗目標的不竭源泉,使我們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風險挑戰面前化危為機、浴火重生。目前,全球民族問題錯綜復雜,民族分裂主義甚囂塵上。我國經濟復蘇平穩,“十四五”逆勢開局,偉大事業掀開新的篇章,偉大力量就蘊藏在民眾之中,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大學生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鞏固和發展各族大學生團結友愛、同舟共濟的優良傳統,對于有效凝聚起大學生群體的磅礴力量,引導大學生砥礪奮進新時代具有重要意義。
三、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著力點
(一) 鑄牢團結合作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民族團結的心理指引[1]。因為團結是合作的基礎,合作是團結的升華。翻開數千年的中國史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凡是民族團結的時期,國家就強盛;凡是民族分裂的時期,國家就衰敗。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燒殺搶掠,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害怕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對內實行殘酷鎮壓,對外卻是屈膝投降,造成對外作戰的屢戰屢敗,不得不簽訂賣國條約,最后導致了自己的滅亡。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奮起抗爭,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氣壯山河的斗志,經過28年堅持不懈地浴血奮戰,終于打敗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國,各族同胞團結友愛、互相支持、鼎力相助,掀起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兩大奇跡,“十三五”規劃各項目標圓滿完成,2021 年“十四五”逆勢開局,新的奮進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開,14億中國人民正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凝心聚力再出發,昂首挺進在民族復興的壯闊道路上,建設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氣勢恢宏的現代化事業,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成為倡導民族團結的先行者。鑄牢大學生民族團結合作意識,就是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民族平等意識,尊重民族差異;要善于取長補短、開放包容、兼容并蓄;要增強團結合作意識,牢記黨的初心使命和苦難輝煌,扛起肩上的時代責任,砥礪同心奮進新時代。
(二) 鑄牢交往交融意識
鑄牢交往交融意識,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能夠秉持友好尊重、包容差異的良好心態,相親相助的思想觀念和同舟共濟的價值取向。進一步加強生活交往、思想交流、情感交融,同舟共濟奔向新征程。
偉大導師馬克思指出,民族是人們社會交往的產物,每一個具體的民族,都是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雖然各個民族生活背景、語言文字、發展水平不同,但是加強民族之間的交往卻是共同需要。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當代實踐證明,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能只依靠本民族的力量;與世隔絕、把自己封閉起來,只能重蹈落后挨打的覆轍??梢哉f,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就是僵化封閉、夜郎自大、落后愚昧、不思進取、任人宰割的活生生的例證,這一血的教訓需要永遠銘記。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民族交往的新篇章,通過乒乓外交,中美關系開始緩和,最終促成中美建交、促成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實踐證明,加強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是中華民族自我完善的強大推動力。同理,國內各民族之間只有處于開放交流之中,才能快速發展起來。高校要凝心聚力聚焦人才培養質量,通過課堂教學滲透、課外主題活動、社會實踐項目、開辟新媒體專欄等多種途徑,鑄牢大學生交往交融意識。
(三) 鑄牢共同發展意識
自古以來,我國漢族地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少數民族地區相對貧窮落后。正是由于各族人民之間日益頻繁密切的交往交流,互相取長補短,才逐步縮小了差距,民族地區的各項事業迅速發展起來?;赝倌挈h史,披荊斬棘初心不變,浴火重生再創輝煌。建國70 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斗中,年輕的社會主義制度換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綜合國力穩步提升,各族同胞的幸福指數進一步提高。展望未來,我們必須牢記,實現宏偉藍圖仍然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奮斗和勇毅前行,必須鑄牢各民族共同發展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鑄牢大學生共同發展意識,是匯聚民族復興偉力的重要舉措。只有各族人民齊心協力、相互支持、守望相助,才能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祖國才能繁榮昌盛,中華民族才能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
(四) 鑄牢共生共存意識
鑄牢大學生共生共存意識,就是在中華民族共生共存的歷史事實和現實經驗的基礎上,在大學生頭腦中形成各民族相互依存、和諧共生、休戚與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共生共存意識直接關系到各族人民的生活福祉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實踐證明,我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在全社會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特別要鑄牢大學生共生共存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3]。當代大學生要自覺樹立共生共存意識,根植內心、融入血脈,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堅定信仰信念信心,鍥而不舍地為實現中國夢而拼搏奮斗。
(五) 鑄牢共建共享意識
共建共享意識是指各民族形成的對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同享有改革發展成果,具有一致認同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在地呼喚各族人民具有共建共享意識。只有堅持共建共享,才能激勵各民族同胞頑強拼搏,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幸福生活,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新中國成立不久黨中央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未來30年將是我們實現這個歷史宏愿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進一步增強開拓創新意識,用情用心用力做好大學生共建共享意識培育工作,積極創新教育載體,運用微信、微博、網絡短視頻等,引導大學生以主人翁姿態積極踐行共建共享意識,自覺踐行初心使命,勇擔歷史責任,迎難而上,把流光溢彩的青春歲月融入黨和人民的復興事業,用實際行動譜寫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華美樂章。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人民繼往開來勇毅前行的紅色基因,是實現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的動力源泉。高校要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昂揚奮斗姿態開拓人才培養新局,在擔當作為中書寫新時代鑄牢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