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知識經濟時代,批判性思維已經成為每個學生必備的思維能力之一,能夠推動學生養成對事物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剖析和質疑反思的良好思維習慣。初中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在培養批判性思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需要老師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開展語文知識教學的同時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文章從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策略角度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批判性思維;培養
一、 批判性思維的內涵及特征
所謂批判性思維是指在思維中洞察、分析、評估的過程,是為了得到肯定的判斷而實施的有形或無形的思維反應過程,使科學依據與日常常識形成統一。批判性思維包含了斷言、論題和論證三大基本要素,而識別、分析、評價則是構成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質疑辨析的能力,在大膽質疑的同時能夠深挖問題的背景與核心,形成獨特的觀察視角,形成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學生在不斷地質疑與論證中完成知識積累的過程,形成理性分析、反思質疑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具有分析性、獨立性、反思性、全面性的特點。分析性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利用依據的條件進行質疑、假設、計劃和驗證,是一種主動思維活動,更是一種帶有建設性的思考。獨立性主要體現在不會因為情境性暗示而左右,不盲目附和而是進行獨立的思考。反思性體現出批判性思維的創新性,是對思維的再思維的過程,在分析后才會得到決定采納或拒絕的結果。全面性是指批判性思維是在進行質疑、反思的過程中并非抓住細枝末節來大做文章,而是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和審視。
二、 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中學生處于思維高速發展階段,隨著思想觀念的發展,學生的思維模式也在隨之發生著改變,逐漸由單一走向多元。中學生依然保有較強的好奇心,會主動搜索并接觸一些新知識,老師可以利用組織引導作用來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質疑、反思、分析的能力,使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潤物細無聲的形成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章每一篇都凝聚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也很容易由于理解角度的不同而對文章形成不同的見解,老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來進行積極的引導,帶領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進行剖析,鼓勵學生在深度閱讀中挖掘思維潛能進行質疑和猜想,在分析和探索中對課文內容進行更深入的解讀,發現自身理解角度上的差異,從而推動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初中語文課文中涵蓋了多種信息,學生不僅能夠通過初中語文課程得到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拓寬自身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打破原有固化思維的禁錮,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創新意識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利用初中語文教學來形成獨立的人格,掌握更加多元化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在質疑、反思、批判、分析中發展出良好批判性思維,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形成了正確的質疑心態,形成了良好的質疑反思意識,促進了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積極發展。
三、 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策略
(一)初中語文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前期準備
1. 在校內普及并提高批判性思維認識
在初中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老師和學生首先對批判性思維擁有正確、全面的認識,深刻認識到批判性思維并非是和別人唱反調,也不是盲目的否定他人,而是在開放公正的環境下用謙遜的態度去有理有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他人觀點質疑的同時也能夠接受別人合理的質疑,并能夠在批判質疑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結論或者假設。老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和學習中養成質疑的習慣,學會自己去思考、分析和判斷,既不盲從于老師和教材,同時也能夠親自尋找證據去進行論證,借助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從而形成獨特的見解。以事實依據作為論據,用質疑的態度去進行分析和批判,使對文章的表面閱讀走向深度閱讀,在批判性思維形成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和延伸,真正領悟閱讀的真諦,達到陶冶情操、啟迪心靈、品讀內涵的學習效果。只有老師和學生都對批判性思維擁有正確的、全面的認識,才能確保初中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有效性,使學生真正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提升。
2. 要培養學生認真的態度為批判式閱讀做準備
態度決定行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需要老師先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秉承認真、好學的學習態度積極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為學生進行批判式閱讀做好準備。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接下來批判式閱讀的效果,更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只有學生真正主觀意愿上產生質疑、批判、論證的欲望,才能真正主動思考、主動質疑、主動辨析、主動論證,從而使學生在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下跟隨老師的引導進行更深入的課文探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
(二)初中語文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中期實踐
1. 用輕松氛圍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摒棄傳統師本教育觀念,秉承學生為本的新教育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和興趣愛好出發開展教學設計,用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來緩解學生課上的緊張情緒和心理壓力,使學生在輕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化被動為主動,真正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能夠獨立自主的進行思考和探索,積極勇敢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大膽地進行質疑和批判,從而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比如學習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時,老師在導入環節運用多媒體為學生講述與課文有關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的展開思考。本篇課文中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一件往事,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自己從冒險到遇險最后在爸爸的幫助下脫險的故事。老師可以將文中爸爸幫“我”脫險的做法作為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切入點,鼓勵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引導學生嘗試用辯證思維去進行深層次思考和探究,在看待爸爸幫“我”脫險的問題上更加理性和客觀,從而使學生既能夠用質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同時能夠運用辯證思維去解答問題,為學生批判性思維形成奠定了基礎。
2. 用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活力
學起于思,而思則源于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年齡心理特征來開展閱讀教學設計,用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使學生內心滋生出好奇心和求知欲,對未知的內容產生研究和探索的欲望,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思維變得活躍起來,產生主動探索和創新的渴望,使學生在活躍的思維下激發探索精神,積極地圍繞問題展開深層次探究,在研究、辨析、論證中逐漸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答問題,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去分析、去判斷,從而形成獨立的觀點和見解。以七年級《散步》這課教學為例,文章篇幅短小,敘事單純,脈絡清晰,語言樸素,但是學生很容易對文章的理解停留在文章表面,還需要老師用導學問題來幫助學生從文字表面走向文章內涵,體會到文章中“珍愛生命”的深層意蘊。文章中“我”是最受大家喜愛的,文章的每一個人為什么都聽“我”的話?文章內容上寫的是相親相愛一家人,為何要以“散步”為題?除了散步,還可以以什么為題?你能有理有據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嗎?帶有啟發性的問題激活了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的在課文閱讀過程中展開大量的思維活動。通過思考、探索、論證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使學生在深度閱讀中積極地進行批判性思維活動,在質疑、分析、論證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推動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3. 用互動教學給學生獨立思考機會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采用互動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在與老師、與同學進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思維和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在互動交流中完成思維碰撞,使學生在活躍的思維中從課文中尋找論據去驗證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自主去提問、探索、分析、論證、解答問題,使學生不僅獲得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在獨立思考中形成了批判性思維,看待問題時更加客觀、全面、深刻。以《談創造性思維》這課教學為例,老師用“找差別”的課堂游戲來引出本課內容,激發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也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使學生產生互動交流的欲望,進而圍繞游戲中“找差別”這一問題來對創造性思維擁有了初步的了解,使學生在閱讀中積極地思考什么是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并對求異、獨創、創新等關鍵詞進行深入剖析,將理論與生活實踐進行有機結合,用生活實例來有條理地論證自己的觀點,使學生不僅鍛煉了獨立思維能力,同時在互動中不斷地質疑、分析、論證,使學生同步完成了批判性思維培養。
(三)初中語文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后期訓練
1. 用靈活開放的課后作業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以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將批判精神落實在行動上,使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并將批判性思維訓練與課后的鞏固練習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不僅能夠在完成課后作業過程中對課堂語文知識進行鞏固吸收,同時也得到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提升,使學生思維更加靈活,學會多角度的去看待問題,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創新意識。比如學習八年級《愚公移山》這課后,老師為學生布置了“新時代要不要學習愚公精神?愚公身上你學到了哪些優點?又有哪些看法?”的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圍繞“愚公究竟愚不愚?到底要學些什么?”來進行辯證性思考和分析,使學生既對愚公精神加深理解,同時也結合當今社會融入了更多個人理解,想到了更加簡單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時批判性思維也得到了強化。
2. 用豐富多彩的思辨活動強化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思辨活動深受學生喜愛,不僅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氛圍,同時學生在思辨活動中思維得到了拓展,更獲得酣暢淋漓的學習體驗。老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思辨活動來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問題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得到正確的觀點和解決辦法。老師可以結合時下熱門社會問題進行討論“老人摔倒了扶不扶?”“主動給老人讓座應不應該?”“拾金不昧失主的答謝錢物該不該收?”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設定的思辨題目能夠調動起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使學生主動展開思維辯論,在辯證中梳理問題的關鍵點,找到問題的正確解決方案,使學生將個人的生活經驗、思想情感與思維活動契合起來,在辯論和分析中學生的思維日漸清晰,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見解的同時批判性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四、 總結
批判性思維屬于一種理性思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需要老師充分發揮組織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大膽地去質疑和思辨,使學生在完成知識學習的同時批判性思維能力也得到積極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謝錦峰.初中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研究[J].啟迪與智慧,2019(12).
[2]臧會雙,孫彤,史偉麟,等.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6(19).
[3]張雙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神州,2017(24).
作者簡介:
劉卿,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汪曾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