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恒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培養一直是藝術領域教育的一個瓶頸和難關,大多數學生難以做到在歌舞融合的基礎上學習音樂劇或戲劇表演,只能在某一方面較為精通,或者兩方面都只是略知一二。我國藝術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是培養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因此,很多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在積極探索,力爭尋找一條可以有效培養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的教學之路[1]。無論怎樣創新教學,都離不開對現有培養問題的解決和培養模式的調整。
顧名思義,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就是在藝術領域的歌舞方面都比較擅長,且能做到將兩者靈活融合為表演服務,從而產生一種更為完美的表演效果的人[2]。但是目前,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還是比較缺乏的,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大多數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可以做到較為完美,但是如果將歌舞相融合來完成一場戲劇表演,便會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目前對音樂人才的培養模式還是比較單一,大多還是重音樂歌唱技巧,輕情感表演的培訓,當前的藝術類院校對專業院系劃分比較清晰,音樂系就是專門的音樂教學,舞蹈系就是單獨的舞蹈教學,還有專門的音樂學院和舞蹈學院,但是很少有復合型表演教學的學校,導致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缺乏,學生畢業后的發展道路狹窄,容易被專業所束縛,不能很好地參與一些復合型歌舞表演,導致一些比較有歌舞表演天賦的人才被埋沒[3]。
目前,藝術專業對藝術門類劃分細致,教育目標還是培養專業藝術人才,即使其中夾雜一些復合型表演的課程,也只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式教學,一學期也開設不了幾節這樣的課程[4]。如此,學生即使對復合型表演感興趣,只是剛剛學了點皮毛,課程便結束了,導致學生在復合型歌舞表演方面的潛力得不到開發。就聲樂教學來看,教學注重傳授技巧和方法,學生對聲樂的發聲方法了如指掌,但是缺少肢體動作的系統培訓,因此部分學生在進行聲樂表演時身體僵硬,動作機械化,缺少美感和音樂的靈魂。而舞蹈教學也單一注重舞蹈技巧的講解,學生長時間處在一種靜態的學習中,缺乏一些靈動和活潑。可見,目前的情況是無論單一注重音樂教學還是舞蹈教學,都不能做到動靜結合,將二者深度融合,也無法轉化為完整的戲劇表演。
在當前的藝術專業教學中,經驗豐富的教師大多年齡偏大,其對知識的吸收和外界情況的更新變化了解比較少,不太愿意接受新鮮事物,而是不斷在自己擅長的藝術領域進行深造和挖掘,爭取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而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是這些年才開始火起來的,老教師們對這種情況缺少了解,有些甚至知道了也不愿意改變,他們注重專業性,對于專業有著很高的要求,生怕自己的學生在多個領域有所涉獵導致哪一門都不精,更多的是希望他們術業有專攻,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有一定成就。
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這些年大火,我們從一些電視節目中也不難看出,當前那些會唱會跳的人才廣受歡迎,而能將二者完美融合進行戲劇表演的人更是有著光明的發展前途。而過去那些只在聲樂或舞蹈領域有著過硬的專業本領的人已經不是那么突出了,因為目前的教育使得這樣的人才越來越多,要想出類拔萃,不僅僅需要努力,還需要一些天賦和運氣。如果這些人能夠抓住機遇,早些發現當前的藝術發展趨勢,進而作出改變,也會有不小的成就。可惜的是,藝術教學方式傳統,人們的思維也容易被禁錮,只知道努力在自己的領域發展出一片天地,在面對一些歌舞表演的機會時卻抓不住,這是藝術教育領域的弊端,也是未來藝術發展的一大機遇。
眾所周知,藝術發展需要較高的成本和設施,無論聲樂人才的培養還是舞蹈人才的培養,都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培訓以及大量資金的投入,因為這些藝術類課程多是小班教學且課時費昂貴,所以,培養一個專業的藝術人才需要投入不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的培養更是要有高成本的投入。目前,發展較好的藝術行業大多是在一些大城市,因為大城市有著較好的師資和基礎設施,在教學方面自然會有優勢,而那些比較偏遠的鄉村地區的學生,要想學習一門藝術并發展成為這個領域的人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藝術不分高低貴賤,有藝術天賦的人不一定是家庭條件優越的人,也未必生在教育發展較好的大城市,但是交通和設施的限制的確會阻礙一些人涉足藝術領域,更不用說成為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了。
針對當前藝術教育區別化的問題,國家及藝術領域相關部門要結合當下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培養方案,并向各個藝術學校傳遞理念,讓其意識到當下的藝術發展趨勢,改變過去單一的培養方案,重視培養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在音樂學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舞蹈類、表演類、話劇類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修這些課程,并像主修課程一樣在學期末進行考試測評,以保證選修課程的學習質量[5]。另外,一些相關藝術領域的專家也要重視培養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將舞蹈和聲樂深度融合,構建完整的音樂劇或戲劇表演培養體系,力爭培養一批專業的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
隨著藝術發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藝術有了更高的追求,不再滿足于過去單一的表演形式,希望看到更多表演形式相融合的復合型表演,如音樂劇就包含舞蹈、音樂和表演等形式,給人一種極致的美的享受。對藝術表演的更高要求意味著對藝術人才的培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過去單一的培養方式可能不適用于當下藝術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藝術專業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培養多才多藝的復合型人才,并在培養過程中以歌舞為重點方向,因為歌舞是音樂劇等復合型表演的基礎,學生只有具備了這些基礎技能,才能更好地進行戲劇表演[6]。教師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藝術思想和教育觀念,尤其是一些經驗豐富的老藝術家,盡管他們功底深厚,注重專業性,但是也要將目光放長遠,與時俱進,讓藝術表現形式與時俱進,源遠流長。
針對偏遠落后地區藝術發展滯后的問題,筆者認為政府及相關藝術部門應對其加以重視,實地調研當地的情況,考察當地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有多少人喜歡舞蹈音樂,又有多少人因為現有的條件不足而無法學習舞蹈音樂,還有多少人天賦異稟想走藝術的道路卻被埋沒。針對這些情況,政府應審批專項資金給這些地區,對他們的藝術教育領域進行扶持,對有一定成績和天賦的人給予補貼或學費減免的政策優惠。這些地區的學生大多淳樸單純,聲音干凈,像是大自然的饋贈,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如果對他們進行藝術培養,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將聲樂和舞蹈很好地融合起來,取得更好的成績。
藝術專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培訓時要采取多樣化的培訓形式,提高各藝術形式的融合程度,如聲樂課可以在表演中穿插,舞蹈課也可以融合到表演課中,形成音樂劇。教師可以定期開展一些音樂劇比賽,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感受,更深入地發現不同藝術形式相互融合的優勢,從而對各個藝術領域都有所涉獵,進而做精做細,而不應局限在自己的專業領域。
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作為我國當前藝術領域的一個重點培養目標,也是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點,尤其是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改革環境,學生也要敢于嘗試和創新,在術業有專攻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學習、多嘗試,涉足多個領域的藝術形式,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將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到一起,尤其是以歌舞為主要發展方向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進行戲劇表演。相信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我們可以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復合型歌舞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