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紫暄 山西師范大學
信息化背景下,藝術創作更需注入新的活力,不僅僅要關注物質的表達,更應注重精神的傳達和與觀者產生情感交流。因此,藝術創作必須注重情感表現,才能夠在時代中立足。本文探索了材料語言在藝術創作中的形式表達及審美意蘊,旨在使藝術創作更具社會價值和意義。
美是什么?說文解字解釋為“羊大之美”,認為羊又大又肥為美,強調的是感受。材料的美是通過自身的質地、色彩、結構等表現出來的。材料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可能的無限性,當代藝術創作更加注重材料語言的運用。材料是表現藝術家內在精神語言的深度探索和與觀者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材料之美是由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情感所支配的,是藝術家追求至高藝術境界的精神訴求。材料能給我們帶來震撼之美。材料有大美,卻不喜張揚,但當某天我們無意間發現材料之美時,那種心靈震撼是很難平復的。
材料中的形態是肌理與接收者溝通的載體,在藝術創作中具有重要意義。無論自然界中的材料,還是人為創作的材料,都能通過其形態準確地傳達給接收者最有效的信息。形態由點、線、面構成,它貫穿于材料認知的全過程;形態有很強的時代特點,可以加強人們對該創作的記憶。
材料中的色彩是光、空間產生之源,色、光、空間三位一體,材料中的色包括整個物質世界。色彩本身的冷暖、明度、飽和度、重量、大小等屬性,不僅是物體本身對光的吸收和反射的不同結果,還存在著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所形成的錯覺,它是材料運用中最為活躍的語言,可以讓觀者產生共鳴。
材料的肌理不僅是物質形態,在傳達過程中,也容易使接收者通過視覺產生心理反應。不同的材質呈現出不同的肌理,不同的肌理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在藝術創作中,合理利用由觸覺所引起的聯想和想象,能使觀者與藝術作品產生共鳴。因此,設計者應合理地運用材料,注重材料意境、情感的傳達,使其在滿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時,提高其審美功能。
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平衡都是藝術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藝術作品為什么需要平衡?因為不管是從視覺上,還是從物理上說,平衡都意味著其中所有活動達到停頓時所持有的一種分布狀態,藝術家只有通過使感官系統中各種力的相互作用達到平衡,才能使自己所要傳達的意義由模糊而變得清晰。在藝術創作中,材料的選擇要符合內容的表達,因此,在藝術創作中,創作者要保留事物本身的材質,排除外在“形相”的變化。這樣,其原本的肌理就會承載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蘊含的哲理,達到心理與生理的平衡。
材料具有真實感,材料源于我們的生活。因為被我們熟知,所以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收創作者的表達。日本設計師新村則人曾說,真實感比技術要寶貴得多。他認為,小學生可以理解的作品一定可以在世界上通行,因為小學生的世界是真實的,沒有摻雜虛偽的東西。正如新村則人為無印良品所做的海報,其表達的主題是露營場景,畫面僅用色彩和幾個圖形的結合,完美構成了人在自然中露營的和諧場景。海報中有湖泊、藍天、山脈、森林和露營帳篷,用廢紙板完成制作,這組海報作品,突破了無印良品給人的刻板印象,向我們傳遞出無印良品的理念,達到了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意境以中國獨特的哲學思想為基礎,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認為藝術美的本質是意境。人們通過“五感”去感知材料的藝術創作,這個感知過程本身就是享受美的過程。不同于傳統創作,當今的藝術創作更多地關注意境的創作和與接收者的溝通與互動。注重材質本身美感的體現,是藝術創作的重要特征。粗顆粒與細顆粒的交錯使用,各種現代綜合材料的介入,以及畫面的豐富性都提升了作品的表現力。材料的寬泛,使得藝術作品的形式更加豐富,風格更有個性。材料在藝術創作中的廣泛應用,打破了傳統的審美定式和形式表達,形成了具有現代形式美感的全新的藝術世界。
材料種類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拓展了藝術創作的維度。材料語言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它能借助質樸的材質通過形式的表達喚醒人們的自然審美知覺,傳遞真實的情感。由此可見,藝術創作中材料的選擇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