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鑫 賀 宏 張亞娜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現今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隨著“跨界融合”理念的深入,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在“互聯網+”時代產業大融合背景下,人才培養要與經濟產業結構契合,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滿足企業對人才與技術的需求。教育部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了產教融合、校企聯合是今后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素質技能的一個重點,學校教育和企業生產相融合,根據經濟發展趨勢,共同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但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依然存在著產教融合不深入、學校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相脫節,與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不匹配,難以突破深層次的資源共享等問題,滿足經濟發展、企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
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不夠,高校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盲目、空泛,對市場反應不夠靈敏,忽視了社會的需要,人才培養目標與崗位實際需求有所脫節,不能及時地準確把握市場和職業崗位對所需人才的技術和能力的要求[1]。
1.課程設置老化,缺乏前瞻性,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與市場脫節,不能滿足對應業務的需求、社會發展的要求。
2.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都會通過教材的學習傳授課程知識,而教材的出版一般都慢于技術革新,教學內容和案例過于陳舊,而信息化進程發展迅猛,各方面技術迅速更新,因而與實際脫節,脫離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1.現在高職院校仍在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占據較長時間,雖然各院校都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實踐的內容脫離實際,實訓環節達不到預期目標,無法與崗位需求進行匹配。
2.高校對學生的考核主要通過學生所學課程的考試成績進行評定,沒有考慮課程和學生自身的特性,一概而論,這種考核方式重知識、輕能力,重課本、輕實踐,考核評價方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
很多專業教師都是一畢業就進入到學校,有較高理論知識水平、較多的知識儲備,但是沒有真正在企業中從事相關工作,因此缺乏行業、企業背景,實踐應用能力不強,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指導時,就會脫離實際,沒有切身對行業、企業的了解,也無法對學生的就業進行精準指導。
目前各高職院校逐步加大了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注意到創新創業教育是改革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而很多院校只是簡單調整了部分課程,如開設創新創業基礎教育公共課程,造成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定位不準確,課程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學生自主創業意愿不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不完善。
解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問題,首先就要明確專業人才應當具備的能力與素質,這是由產業來確定,對于這些情況要求,企業遠比高職院校反應迅速、了解透徹。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進行大量市場調研,高校必須與企業實時溝通、深入合作,實地進入企業進行調研,邀請企業人員參與調研會議,或者利用互聯網技術,邀請企業人員在線參與實踐專家研討會等方式,及時掌握產業概況、政策、行業核心能力等情況,只有與市場有效對接,與企業共同制定出的人才培養目標才能符合社會需要,符合企業的用人標準[2]。
1.現在各行各業應用的技術都更新迅猛,要保證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能夠滿足就業時企業對技術技能的要求,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上及時響應市場需求,與企業專家共同調整專業課程,淘汰過時課程,開設新課程,學習最前沿、最新的技術知識,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
2.課程教學內容是課程知識學習的主要載體,當新技術在廣泛利用時,有關新技術知識的教材等可能還未及時出版,或者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陳舊、與實際脫節,可以通過網絡技術與企業合作,借鑒企業對新技術知識的應用,編寫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與企業共同構建技術知識的理論庫或案例池,共享教學資源庫。
1.行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技術技能人才,具有較高技術技能的人才在企業招聘中會占據優勢。高技術技能要在不斷的實踐實訓過程中鍛煉,要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就必須要重視實踐教學質量,校企共建實訓實習基地,在教學中加強實踐實訓教學。近年來,各高校也在不斷增加專業課程的實訓教學學時,但指導學生實訓的主要還是學校教師,經驗少、實踐內容陳舊,與企業實際生產相脫離。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網絡會議等方式,將企業的真實項目引入教學,作為實訓內容,聘請企業專家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現場或場外指導;利用頂崗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參與項目生產的實踐過程,幫助學生擺脫不了解企業實際需求的困境,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實訓技能與企業實際工作相融合,增加學生畢業后的入職機會。
2.人才培養是一個多方位的系統工程,考核評價是人才培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會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現在參與高職院校的教學主體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還包括企業和社會,因此需要構建以教師、學生、企業、社會為評價主體的,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在“互聯網+”背景下,通過教師、企業與各類人才評價社會組織和專業機構共同考評學生的專業技能知識和個人綜合素質,使學生了解學校和行業對自己當前情況的認定;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促使學生反思自己、自我調控和完善。評價內容同樣要實現多元化,不僅對所學課程知識進行考核,還可以結合畢業設計、參賽獎項、頂崗實習的多方位情況進行考評,全面、系統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
校企共建師資隊伍是校企合作、深入產教融合的重要保障。學校教師和企業人員之間進行雙向掛職鍛煉,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熟悉企業實際工作,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企業人員到學校擔任一定的教學任務,與學校教師探討問題、互相學習。在“互聯網+”背景下,校企雙方可以通過各種移動平臺交流合作,相互提升。
市場要求多樣性的創新人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創新創業能力,但只是通過開設創新創業基礎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創新創業教育要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創建完善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相融合。
1.在學生剛入學還未學習系統專業知識期間,開設創新創業相關的公共課程,如創新創業基礎、法律、管理學等,為學生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專業知識課程學習過程中,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注重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通過校企合作,引導專業教師、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就業指導教師深入企業調研,與企業人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理論和案例研究;從各企業聘請創新創業成功人士、專家等作為兼職教師,到學校或通過互聯網技術,向學生們傳授或分享創新創業的過程與經驗。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賽項。
2.與企業深入合作,加強實踐和創業基地的建設,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平臺,如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等,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打好物質基礎;積極整合各方面資源,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把企業成熟的創業培訓項目引入高校,促進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發展。
“1+X”證書制度即學歷證書+若干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在“互聯網+”時代下,技術和產業變化迅速,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也會因此快速更替,要實現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有效銜接和互聯互通,勢必需要學校、行業企業、培訓評價組織依據國家職業標準,共同開發有關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并由教育部提供準入認證,得到社會各界認可。將“1+X”證書制度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形成一種新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如將專業技能等級證書、資格證書作為畢業標準,或者將技能等級證書折合為一定的學分,使得學分考核與技能等級證書并重,學生通過考取相關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使專業對應的知識點和知識結構與證書無縫對接,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可以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3]。
目前,我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去各行業產業經濟發展主要需要大量的資源,現在更需要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職業教育是培養產業技術人才的教育,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陣地之一,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教育目標,人才培養與市場更貼近,通過深入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改革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不斷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