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曉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受疫情影響各地企業延遲復工,人們也是減少外出盡量在家活動,停工停產對經濟的沖擊已經顯而易見,特別是對服務業和制造業來說,供需的變化必定會引起工作崗位的變化,所以招聘人數會呈現不同程度的萎縮和減少。綜合考慮疫情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今年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2020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020年2月—8月是應屆畢業生求職的高峰期,由于今年的情況特殊,使得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很大,再加上其他求職者的競爭,使得今年的求職者數量持續增加,我認為其中增長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非疫情因素,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都在不斷增長,競爭也就越來越大。第二是受疫情影響導致的供給增加現象,畢業生求職時間的縮短以及其他往屆生競爭者的因素。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的人數也逐年增加。2019年高校畢業生的人數為834萬,今年預計達到874萬[1]。畢業人數的上升,意味著就業總量的擴張,然而工作崗位的有限性必然讓應屆畢業生的求職壓力越來越大。
受到疫情影響,就業壓力的增大讓高校畢業生也出現了諸多心理問題和情緒困擾。
疫情發生后,無限期的延遲開學,隨著畢業日期的日益逼近,由于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雙重影響,對接下來即將要面對的求職問題產生畏難心理,伴隨著焦慮、失眠等心理和生理反應。畢業生應該正確看待自己的焦慮情緒,對所處形勢和自身優勢作出理性的分析,從而抑制這種焦慮心理的產生。只有充分認識焦慮心理,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才能在求職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積極主動性。
有很多同學在學校各方面表現良好,成績優異,能力突出,甚至有時候對自己有過高的評價,與自身實際能力不符。這是部分畢業生很容易產生的心理,由于年輕閱歷不足,急于求成,以為自己一定會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們沒有意識到,就業實際上就是一種競爭,就業市場也是秉持著優勝劣汰的原則。但是有些畢業生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對自己評價過高,對工作單位和工作崗位期望過高,好高騖遠,希望能滿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自負心理的表現,如果用這種心理狀態去求職,結果只會處處碰壁。
在社會競爭中,有的學生因為自身或家庭的一些因素而產生自卑心理,在一些就業機會面前猶豫不定、止步不前。并不是他們真的在能力方面存在缺陷,而是因為他們不能很好地預估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專業素養,往往自我評價偏低,自卑心作祟,這會直接導致他們內心的恐懼心理,在求職時缺乏主動性,沒有做好心理準備[2]。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具有自卑心理的學生遇到一點困難就會更加悲觀絕望,還可能會出現逃避的態度,導致自卑心理更加嚴重,所以正確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
在面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部分畢業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缺乏主動意識,總是希望通過學校的合作企業找到心儀的崗位,或者依賴父母的安排。有這種依賴心理的學生,本身就是缺乏上進心的一種表現,大學里應該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而不是一遇到困難,不去想解決辦法就直接求助于他人,長期有這種依賴性心理的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會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
虛榮攀比心理在畢業生求職過程中也是比較常見的。在找工作的時候,有的畢業生不從自身實際情況和個人條件出發,盲目的攀比他人的工作,把超越他人的工作待遇作為自己的標準,很有可能錯失很多很好的合適的機會。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種虛榮攀比心理是萬萬不可取的。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不斷擴大招生,學生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在這種大眾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學生的個性特征被埋沒,到了畢業的時候在求職過程中也猶豫不定,不能用主觀態度去面對問題,不知道自己所持有的價值觀是什么樣的,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類型的工作,這樣往往會出現一種從眾心理,不經思考就倉促決定簽約,這樣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僅個人能力與職位不匹配,也抑制了個體的潛能。
上面介紹了幾種高校畢業生在求職期間容易出現的消極的心理狀態,高校應該開展相關就業指導心理課程,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盡快適應當下新環境、新形式,勇敢面對挑戰。
對自己的認知在就業擇業中居于首位的,要正確認識自己,理性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能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評,理解自己的各種情緒和壓力,從而判斷自己是否做好了就業準備。
很多畢業生面對今年如此嚴峻的就業競爭心里沒底,甚至失去了自信。情況越是嚴峻,越要對自己充滿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把壓力轉換為動力,勇敢去面對,才有更多的機會,自信是一個人的力量源泉,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之一。如果畢業生在求職期間出現了焦慮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其中的原因一定是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做到充分的練習、沒有充分了解工作崗位的要求和條件,然而這些都是通過認真思考和學習可以收獲的技巧和信息。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所做出的判斷和評估,同時也是個體自信心的直接體現。當自我效能感低時,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長遠目標,然后再分解成幾個短期目標,分步驟循序漸進地去逐個擊破,在這個過程中會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不斷增強自信,用這種狀態去迎接求職挑戰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情緒管理的方法和心理調節的方式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課,在求職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加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打擊能力。首先,畢業生們應該對此時的就業形勢有一個清醒而全面地認識。雖然這次疫情給就業市場帶來的沖擊很大,大多數企業開始縮招,對即將面臨畢業的同學來說是有不利影響的,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角度對疫情進行重新地評估,從認知上去改變這件事情帶來的負面情緒,找到更為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找到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去調節自己的認知和情緒,加強求職過程中的信心和耐心。
還有一種方式叫做情緒轉移,顧名思義,當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棘手的問題產生負面情緒時,可以嘗試將這些不良情緒轉化成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游泳、打球或者畫畫來抒發這種不良情緒帶來的低落感。同時也可以運用放松的方法讓我們的情緒緩解,比如音樂放松法等。合理的情緒宣泄也是一種良好的情緒轉移方式,適當與家人朋友傾訴,溝通也是一種良好的自我宣泄和自我調節的方式,家人朋友的激勵會給我們輸入能量、提升我們的自我認同感。
總的來說,疫情屬于社會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在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畢業生要勇敢面對,把這次事情當做是一次挑戰而非借口,從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打擊能力,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相信科技的價值、專業的價值和信念的價值,給自己設定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并為之不斷奮斗,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首先,要廣泛宣傳國家的就業政策,這樣大學生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就業相關的具體事宜,尤其是在國家就業政策剛剛頒布的階段,宣傳工作尤為重要,盡量使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把宣傳的范圍擴大化。在疫情防控期間,對于就業政策的宣傳的解讀我們只能在線上進行,所以就更需要大力去宣傳,給應屆畢業生順利就業的信心。其次,完善就業政策的配套措施,要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提供相應的就業規劃和指導。學校可以結合不同學生的個性、家庭、能力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指導,提出對學生有幫助的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在以往的招聘季中,會開展專門的校園招聘會,由于疫情影響,無法組織線下的招聘活動,學校要主動與用人單位聯系,協商對畢業生就業流程盡量簡化,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線上辦公,并將詳細的招聘信息根據專業分類,通過學校、用人單位官網或官方微信公眾號進行及時有效的推送。畢業生要時刻關注相關招聘信息,根據自己的專業和求職意向選擇適合的工作單位和崗位,在網上推薦自己,進行簡歷投遞以及線上面試。學校應針對線上應聘展開培訓和指導,從而更好地幫助畢業生順利完成求職。
在就業指導的過程中,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析。有的學生想繼續學習深造,有的學生想直接就業,還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將來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選擇……學校要第一時間推出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咨詢專線,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進行不同的線上就業指導,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疏導畢業生的矛盾心理,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引導大學生通過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問題、適應環境,認清自己的價值觀,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從而實現人生價值。
在單位和學生之間搭建網絡雙選會。用人單位和學校可以通過雙選會的形式進行網絡推薦活動,首先學校根據用人單位的崗位需要和相關專業的畢業生的實際表現進行匹配,將挑選出來符合用人單位的學生進行推薦,最后進行用人單位和學生進行線上對接,完成雙向選擇。通過這樣的形式,既可以幫助用人單位完成招聘,也可以幫助畢業生實現就業。
學生以往接觸到的求職面試,多是以現場面試為主,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和展示,現在轉為線上面試,難免會產生不適應,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為了幫助畢業生疏解就業壓力,盡快適應線上應聘,掌握相關的技巧和方法。學校可以利用網絡開展線上應聘流程指導活動,比如:大學生就業政策解讀、如何制作一份高水平的求職簡歷、線上面試禮儀注意事項等。通過開展集中講解的方式,讓畢業生們進行自主學習,完成求職必要的知識儲備和相關禮儀,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提升就業效率。
重點關注家庭貧困、特殊家庭學生的就業指導,加大對他們的心理疏導,引導學生及時調整心態,克服悲觀態度,積極面對挑戰。實行“一生一策”針對性幫扶,因人施策,引導學生回避不良就業心態、做好職業規劃,針對性地給他們推薦崗位,指導他們線上簡歷投遞和面試技巧,幫助他們盡快順利就業。
疫情給2020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面對新的就業形勢,各個高校更應該積極應對,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結合互聯網技術,開展線上就業指導和幫扶,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不斷提升高校就業指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