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遼寧 大連 116400)
對高校日語教學的有效途徑研究,有利于促進高校學生日語素養的形成。然而,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有諸多不足。因此,進行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為了完善高校日語教學,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筆者從如下幾方面提出建議:
在高校日語教學中,應設計與專業結構高度相關的課程,從聽、說、講、練四個角度出發設置課程。在注重基礎階段教學的同時,重視高年級階段相關課程的拓展性及延續性。例如,在大一年級設立日語試聽一和日語試聽二,在大二年級保持課程的延續性并注重形式與內容的開拓,應設立日語試聽三和日語試聽四。
除了原有課程的設置,聽、說的運用對于提高高校日語教學的效率,也具有正向作用。以下的場景我們基本熟悉,老師在教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學習日語時基本不教語法,小朋友們通過聽和說就能學會很多。通過這樣的實例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非常有必要在高校日語的教學活動中重視聽、說的練習。
在教學過程中,從日本近年來的NHK電視臺制作的紀錄片中選取素材,在選取過程中,不僅核實視頻的內容以及相關的文字材料,還同時考察選股素材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通過素材學習還能夠洞悉一些社會現象。高校生可以通過聽和說的練習,提升自己的日語口語和理解能力,從而使高校日語教學發揮其實效性。若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聽、說教學,播放典型日語對話或日語影視作品片段,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的日語聽、說能力得到鍛煉,從而獲得教學效率提升的效果。教師可以在聽的過程中設置模仿環節,教師要及時地講解并糾正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提前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認真講解重點教學內容,簡單介紹非重點教學內容,在講解后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日語教學模式的創新決定了日語教學效率的高低。近年來,日語教學模式隨著新課標的實施也逐步變革。構建理論教學模式是一種在日語教學中,將情景、協作、意義構建與會話四要素融匯到一起的新型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將專業日語教學與構建主義教育理論進行了有效的融合。建構主義理論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分支,推崇學習模式與環境的重要性,使得傳統教學模式轉變,在弱化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校日語教學中采用構建主義理論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認真、全面準備教學內容,在講授中積極與學生互動,活躍課堂氛圍。在高校日語專業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借鑒英語教學中的反轉課堂模式,給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在課前查找相關資料(如查找商務日語文章),在課堂上,交流翻譯的心得以及體會。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應共同以學習目標為前提,依據前提制定學習計劃,使教與學能夠有序地推進。
在目前的高校日語教學中,涉及日本文化相關的課程較少,部分高校也只是開設日本概況課程,在課堂上對日本文化進行簡單的介紹。我們應推進日語教育的全面化建設,針對日本文化等相關課程加以擴充,使目前日語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此外,在日語教學中應充分重視日語的口語教育,教師要強化學生日語口語交流能力和日語聽和譯的能力,可以通過聘請日語外教的方式為學生帶來原汁原味的學習,使學生積極融入學習環境,使學生的日語的運用能力得到鍛煉。
在日語教學中,教師應打破束縛,勇于創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解作為中心的模式。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采用舉辦種類多樣的閱讀活動以及倡導學生合作來實現,將情景設計作為教學目標,在課前備課中加入情景演繹等創意環節。把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為總出發點,著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轉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解作為中心的模式。[1]
首先,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效果活躍,可以在閱讀教學中設立操作性強,同時又貼合學生心理年齡特征的活動。類似的活動形式可以是演講、游戲、海報設計等。例如,《農夫和蛇》是一則典型的伊索寓言故事。教師讓閱讀教學以短劇的形式展現,使學生自發地進行團隊協作,商議后小組內分配角色,再配合服裝和道具的使用,使得課堂教學與學習氣氛變得活躍。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理解了文章內容以及語言的使用。
其次,教師應時刻明確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合作和學習的機會。以《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中的第一冊第十四課《見物》為例,讓日語教學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來實現。按照優勢互補原則四人一組,集體閱讀課文,各小組討論參觀的所見所聞,最后,用日語進行總結。在小組協作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之間積極互助,通過互助學生能較快地掌握相應的詞匯乃至句式,學習積極性和合作意識比之前都有所提高。
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體現途徑是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運用多媒體以及網絡技術,拓展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交互式學習模式,啟發學生創新性與思考,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要求學生提交學習筆記、總結報告、做PPT演講、課上做報告等形式進行考核。
只有讓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中得到新的想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得以實現。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教育手段與教育資源,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活潑又充滿興趣變幻的課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保持思維的活躍度,教師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手段,比如在授課前,日語繞口令是一個調動學生學習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學生在練習繞口令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步入學習狀態。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設備構建一些情境,例如有的教師制作了一個模仿日語對話的視頻,學生在觀看時會被隨機問到一些提問,接到提問的同學就要對問題進行即興回答。例如一個視頻中,首先是一位動漫人物的自我介紹,自我介紹完畢后提問同學,比如我能知道你的名字嗎,通過視頻帶著學生進行一些簡單日語交流,一些有趣的問題也可以添加在視頻中,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狀態下進行會話,虛擬的交流對象不僅可以降低學生的交流壓力,還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鍛煉。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創新任務,尤其是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被激發之后,比如讓學生給動漫配音,不拘泥于原動漫,讓學生設計新場景,并且根據新場景替換原臺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熟悉的中文歌曲用日語進行改編,當學生熟悉的前奏響起,緊隨著是日語歌詞時,別有一番風味,這種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到創新的樂趣,還能積極有效的提高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
對于處于信息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尤其是外語專業學生,更應具有良好的國際視野與意識。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應做引導性、輔助性的教育與培養。其中包含信息獲取能力、應用能力以及辨別分析能力??梢酝ㄟ^講座類活動來培養學生這方面能力,內容可以涉及國家政策、國家形勢、互聯網應用、就業形勢與政策、學術知識等方面。
增大閱讀量,擴大閱讀范圍,是提高高校日語水平的保證,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來拓寬視野并掌握新詞匯。網絡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讓學生進行閱讀與思考。通過閱讀與思考,學生能夠透過語言領悟隱藏其中的文化精髓。通過閱讀來學習日語,知曉一些日本相關的風土人情和傳說,對于提升學生精神文化大有幫助。這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中有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3]課堂上教學不僅是知識的簡單傳授,更是一個拓寬學生視野的渠道。通過網絡獲得的知識和資源遠遠比不上通過書本獲得的。所以,教師平時要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的視野通過閱讀得到擴展。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使課堂更加多元化。網絡教學帶來的不同是能夠實現不限地點、時間,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日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交流經驗,共享感受,使平時略顯枯燥的日語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目前我國的日語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在日語教學中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結構的分析和語法翻譯上,主要教學模式是分析語法知識與課后習題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對日本文化講授不足,使學生只接受到生硬的書本知識,這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由于中國對通過考試檢驗學生能力比較重視,這就導致學生對日語考試分數過于重視,從而忽略了對日本文化的關注。作為教師應該深刻反省,反省自己是否對日本文化的理解也不夠深入,最終導致沒有通過教學向學生普及課本知識背后的文化內涵。
(三)教師在教學中忽略實踐環節,使得學生雖然掌握了大量日語詞匯和語法,卻不能自己組織語言表達出來。
面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該深刻反思,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并努力尋找解決辦法。目前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網絡平臺,網絡平臺對促進教學的發展有正向作用。但是,如何做到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平臺,采取怎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還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潛心探索。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理念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時刻提醒自己更新教學理念,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比如在講授《日語對話》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日語故事的素材,引導學生自行分組協作、學習。這樣既能夠鍛煉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能夠搭建一種愉悅的課堂氛圍,更加符合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應第一時間總結和歸納課堂教學的改變,對于效果好的方法要保留,發現效果不好的要及時改進。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的專業素養,就是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得到不斷的提升和發展。
在日語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通過多種有效途徑進一步啟發學習能力,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讓課堂主體回歸學生本身。在課堂主體回歸過程中,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主動思考,讓課堂變得有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潛能,使他們的思路在活躍的氛圍中得到發散,重視課堂創新的必要性,切實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