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洪剛 任 杰 陳梓賢
(成都中醫藥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健康中國理念與全民健身服務的有機融合,關鍵在于積極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核心在于科學引導體育專業人才走創新發展的道路[1]。堅持高校“立德樹人”中心環節,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在于能否培養出具有創新創業意識與實踐能力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體育專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學生教育具有鮮明的特征。在健康中國視域下,結合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特別是構建體育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機制,有利于推動體育產業發展,進一步為推進健康中國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國內競賽活動蓬勃發展,體育競賽表演市場規模逐年增加,短視頻平臺用戶活躍數呈現爆發式增長,為體育賽事的傳播和宣傳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前景,也為創新體育產業相關業態和商業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機遇。未來在觀賞性強的體育賽事項目,如足球、籃球、電競等賽事活動,將出現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雖然在理念革新、模式構建、師資培養、能力素養、組織管理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與創新驅動發展、創業帶動產業的現實要求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體育專業具有特殊性,學生普遍具備專業技能和體育拼搏精神,但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目的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核心是以人才培養驅動創新發展,創立一批有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技術,產生有影響力的商業模式,為社會緊缺需求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創造社會價值。結合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果來看,體育專業創新教育普遍存在系統化不強,與人才培養融合度不高。特別是教育導向性還不足,教育制度體系的建立還有待完善,針對性和多元化還有待加強,制度設計存在短板和不足,相比市場核心實力創新,依然存在著巨大差距。
各高校針對體育專業開展的創新創業課程理念相對傳統,授課方式多為傳統的講授,考核形式不具有代表性,無法正確評價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與實效。師資隊伍多為專業教師兼任,缺乏創新創業理念,對學生創業的教育引導缺乏專業性。同時對于自身成果轉化的方向較為模糊,高校教師自身的科研成果轉化比例還不高。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主動意識不強,突擊參賽的現象較為突出,也存在單純認為創新創業就是做課題、做研究,忽略了創新創業的實質內涵,不利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持續發力。
創新創業活動對參與者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專業素養高,同時還要求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但學校教育的弱勢則是課堂教育為主,缺乏具體的實踐機會,學生鍛煉成長的機會和平臺不夠。同時,各高校在體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發揮校企合作平臺的優勢還未能突顯,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增強學生創業技能的機會和崗位都比較少。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支持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各高校作為人才培養重要環節,紛紛把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中,極力打造特色項目沖擊“創青春”“互聯網+”“挑戰杯”等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同時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納入必修課范疇,聯合地方政府舉辦SYB創業工作坊、開展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項目孵化等。體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經歷近年來的快速迭代和發展,已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效。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實踐層面的細化,也為今后一段時期和長期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實踐支撐。
目前,體育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形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主輔結合模式,以第一課堂為主,融合“第二課堂”,通過強化專業課程學習,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儲備,培養創新創業的意識。不僅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學習中,同時在“第二課堂”重點打造創新創業活動,教育內容主要是“專題講座+創新創業計劃大賽+創業項目實施”的三級教育模式[2]。整體而言,對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有一定可取之處,但時間長、針對性差,成效不顯。
創新創業意識和技能,是一項需長期堅持和培育的核心素質,關系到一個職業人的核心競爭力。體育專業學生專業學習更多是提升專業技能,實踐或實戰是技能提升和熟練掌握的關鍵。創新創業教育另外一種重要的模式是實戰模式,通過搭建創業工廠,打造以知識空間、創客空間和孵化空間三聯平臺[3],以“實驗中心+創新創業科研中心+創新創業基地+孵化園”四級遞進實戰模式配套,增強學習實踐演練的機會,增強創新創業技能,打造基礎。可以說,實戰模式對于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對學生的基本知識、能力素養要求較高。
在健康中國視域下,全民健康意識得到提升,休閑體育運動、體育消費、體育培訓蓬勃發展,如健身工作室、戶外旅游、少兒體育培訓等項目遍地開花。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特殊性,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應當密切結合專業特色,培育體育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讓全民健身服務理念深入教育全過程,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是體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關鍵環節,進一步打造創新創業核心實力,深耕課堂,提升技能,走出課堂,練就本領。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機制體系建設。通過構建“學院—班級—小組”三級聯動機制,從全員參與到全員指導,全方位壓實創新創業教育。以成都中醫藥大學體育學院為例,結合前期創新創業成果,制定并實施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方案,通過成立以院領導班子成員為組長,各教研室負責人為組員的創新創業領導小組,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支撐。同時,吸納院內外優秀創新創業導師建立學院創新創業專家庫,并建設創業校友庫,及時為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智庫支持。深化新生入學教育,成立創新創業興趣小組,從底層激發班級同學創新創業活力。
學生創新創業的主動性增強了,創新創業的意識才能提高,才能進一步把創新的概念和創業的想法付諸行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第二課堂”,探索開展“五個一”教育模式,即每學期開展一次創新創業活動;每月開展一次創新創業培訓;每個班成立至少一個創新創業興趣小組;每個興趣小組指派一位指導老師;每個創新創業興趣小組聯系一位創業校友,營造濃厚的校園“雙創”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釋放創新潛能。
體育專業學生個性鮮明,有拼勁,在校期間即開始進行形式多樣的創業實踐,創業參與度高,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并且學院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創業人數總體占比較高,具有示范引領效應。密切發揮學院校友會的平臺作用,通過以大帶小,以老帶新的模式,讓創業初顯成效的優秀校友反哺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加強創業實踐和創新訓練,建立雙導師制,即校內導師和校友導師,實現教育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同向同行,引導學生進入大健康相關領域實踐學習,特別是休閑體育消費和體育培訓市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業熱情,創新激情。
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學院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實現了從量的提升到質的轉變。參與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課外科技學術課題的學生人數、項目數都呈現明顯的增長,獲獎和立項的項目也逐年遞增。其中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從2018年國家級項目立項1項,增長到2020年國家級和省級項目立項10項;2020年,“挑戰杯”省級獲獎1項;課外科技學術課題立項,從2018年的校級課題1項,增長至2020年校級課題3項。學生創業人數也呈現遞增趨勢,在校學生與畢業生成立的企業涉及體育培訓、健身俱樂部、戶外旅游等。實現了學院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提升,創新創業行動的實踐。
“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為體育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尤其是全民健身服務意識的全面提升,社區公共健身服務體系的健全,體育休閑旅游市場的完善,休閑運動項目的推廣,體育賽事的興盛,都為體育專業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市場。體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離不開制度體系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企地協作,宏觀層面需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制度安排、資源互補。微觀層面需強化引導教育模式的,針對性、長期性培育學生創新創業理念,進一步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