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媛 常 茹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后,2019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并明確“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人”。這一舉措是進一步落實“職教20條”的重要行動,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機遇,將對我國教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019年“質量型擴招”的提出及實施引起了社會各界很多的廣泛關注,其中針對“如何實施分類教育教學管理、如何確保擴招是質量型擴招”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省級示范院校,在本次質量型擴招工作中,積極響應教育部、省教育廳相關部門規定,結合院校特色順利完成了第一批次擴招任務,1848名學生已于2019年完成報到注冊并進入學習階段。但是,如何對擴招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管理確保“質量”,即所謂的“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將是一件極具挑戰之事。
針對陜財職院2019級質量型擴招1848人進行學籍數據統計,本次質量型擴招對象為具有陜西戶籍的普通高中、中職(含中專、技工學校、職業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人員,其中退役軍人占比30%、農民工49%、新型職業農民7%、下崗失業人員10%,其他人員5%,生源類型不同于過去只以應屆普高生及三校生為主,擴招生源類型呈現多樣化。同時生源年齡跨度較大,30歲以下人群占比38%、30-40歲人群占比48%、41歲及以上人群占比14%,學生群體以中青年為主。
不同于以往招生,質量型擴招主要面向社會大眾,以往屆普高生及三校生為主,通過向1848名質量型擴招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從收回的有效問卷結果中獲悉,擴招生源涉及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員工和個體戶,其中以非國有性質企事業單位和個體戶等私營業主居多,分別占比24.09%和33.99%。絕大部分學生們對于所報考專業非常了解或有一定了解,并有79.54%的學生認為所報考專業與個人現階段所從事工作較為對口。在對參加質量型擴招的目的進行調研時,87.13%的學生以增長個人知識,提高技能為主要目的,52.81%的學生同樣認為增加就業機會,找一份更理想的工作也是其參與質量擴招的目的之一。借助質量型擴招的學習,大家對于個人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思想政治理論認識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方面的需求表現得更為強烈。
而關于學習方式、學習時間等問題的調研結果顯示,由于質量擴招學生普遍有工作和家庭的負擔,學習時間不夠充裕,時間分配不夠自由,因此65.86%以上的同學傾向于網絡學習與面授學習相結合,或者以純網絡直播或自行觀看教學視頻的方式進行學習。如若開設面授課程,80.86%以上的學生只能利用周六、日的時間上課,但若采取網絡學習,時間則相對自由,可利用周內正常上班的空閑時間、周內下班時間或周六日時間進行學習。
根據數據分析和調研結果反饋,擴招學生在來源構成、年齡分布、教育基礎、社會背景、認知水平、綜合素養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學習目的、學習需求、學習方式和手段、學習習慣和時間等方面也有較大不同。這對于質量型擴招學生的人才培養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課程教學實施難度大幅增加。
不同于以往統招教學管理,針對質量型擴招的課程標準體系建立,應在原有統招課程標準體系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擴招學生的學情現狀,根據學生的層次分布與學習需求、生源結構與個人特征,推進課程教學方案個性化,既做到“模式多元、學制靈活”,又做到“標準不降、確保質量”,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標準體系及實施方案,以滿足質量型擴招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對于就業崗位中的擴招學生,重點提升其職業素養和個人綜合能力,挖掘其從業經驗,提高其為人處世的情商與財商;對于待業中的擴招學生,注重培養其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其就業、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水平,助力其求職、創業需求。
質量型擴招學生,主要以往屆普高生和三校生為主,絕大部分學生均有社會從業經驗,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價值認知,但面向擴招學生的價值觀念教育依舊要堅持不打折扣、不縮水。在構建課程標準體系時,公共基礎課程中除傳統的思想教育理論課程外,還應加強新形勢下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探析的學習。同時在專業課程的標準制定和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應注重將個人素養、職業精神等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體現職業教育的育人本質,實現價值觀念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的有機統一。
調研結果顯示,在回答“通過質量型擴招的學習,您最渴望有哪些方面的提升”這一問題時,選擇“個人素養”這一選項的人數占到78.55%,位居首尾。選擇提高個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數也以77.89%和69.31%排位二、三,由此可見擴招學生對于通過大學學歷教育來提高個人素養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因此職業教育,不僅限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育,更多的是對個人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應加入個人素養培育方面課程,如: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安全教育、情緒管理、社會心理等方面的課程。同時增加個人綜合能力提升課程,如:急救基本常識與技術、計算機基礎及應用、創新創業、溝通、寫作技巧等相關課程。[1]
高職教育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針對傳統生源的專業課程,往往是先講授理論知識,在理論課程結束后集中開設實訓課程,加強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而質量型擴招的學生普遍生源基礎較差,長期的工作經歷使其失去了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長時間、大容量的枯燥理論課程已不適合其學習的習慣。因此必須開發或重構適合質量型擴招學生的新課程,構建一體化的教學內容[2],通過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借助學習情境和案例任務,將理論知識嵌套在實訓操作過程中,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練,增強其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增強其實踐應用能力。同時,借助各類信息化教學平臺,加速開發適合質量型擴招的網絡化教材教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課程標準體系構建和課程教學內容中。
由于質量型擴招生源分布較為廣泛,本著“以生為本、方便學生、有利學習”的原則,應積極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可在人員比較集中的地區和單位設立教學點。與當地企業、職中聯合,選派老師上門授課,讓擴招學生在家門口或單位就能享受優質教育,為學生提供最大化的便利服務。采取面授與在線教學相結合,以在線學習為主、面授輔導為輔的課程教學組織形式。針對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還應充分考慮農業活動的淡旺季,“淡季”以線下面授輔導為主,“旺季”以線上自學和個人實踐為主。線上可采取視頻自學與直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并借助教學平臺實時對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解答;線下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到校進行集中面授和輔導,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加強師生、生生交流。
綜合考慮擴招學生工作與學習之間的協調處理,適應“互聯網+教育”的全新要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建立適用于高職質量型擴招的教學管理平臺和移動客戶端,滿足擴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調研結果顯示,采取網絡教學,76.49%的學生選擇利用手機App進行學習,利用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僅為18.54%。由于擴招學生工作崗位的不同,手機已逐漸取代電腦,成為更便攜、高效的在線學習設備。因此應開發適合質量型擴招的移動教學客戶端,為擴招學生提供簡單易操作的信息化學習平臺,做到學生管理與教學管理的協調統一。并對學生和相關授課教師進行輔導,確保師生利用手機App順利完成課程內容教與學。
高職院校的教師來源多以全日制應屆研究生為主,畢業之后從一所學校進入到另一所學校,沒有企業工作經驗。且由于高職學校近年來日常工作、招生工作、科研工作的負擔不斷加重,老師們普遍缺少時間進行實踐應用,缺乏頂崗實習或企業實踐經驗。根據以往掌握的理論知識,可以滿足傳統學生的教學需求,但對于已經具備一定專業知識,且有豐富從業經驗的擴招學生,高職院校教師的經驗就顯得捉襟見肘。因此,應專門針對質量型擴招課程,打造適合的教師團隊,組建由本校或其他院校具有豐富實操經驗的教師、具備豐富從業經驗的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教師團隊,分工協作,開展質量型擴招課程教學,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切實幫助擴招學生充實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
綜上,在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型擴招的背景之下,高職課程標準體系的構建和課程教學的實施,應根據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新理念、新政策、新方針,對接專業發展新趨勢、企事業單位用人新需求,結合學生結構及特點新變化,及時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職業化、市場化、個性化的育人需求和擴招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