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姝橋 王媛媛
(鞍山師范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0)
2007年,為落實《關于申報“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系統項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63號)文件精神,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聯合國內幾所知名高校共同研發“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況數據庫”(2011年正式更名為“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以下簡稱“國家數據平臺”)。從2007年國家數據平臺1.0版本起,經過教育部評估中心不斷修改、完善,在采納了多方意見的基礎上對平臺系統不斷升級,并逐步加入了數據表間關聯與邏輯校驗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等實用板塊,最終建成了適用于“國家、省市、高校”、運行流暢且功能完備的國家數據平臺3.2版本。達成了更為便捷、高效、高質量的數據采集及管理體驗,同時實現了教學基本狀態監測、持續改進教育教學質量等多項可服務于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功能。
教學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近年來,保障與提高教學質量、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已成為國內外諸多高校的迫切需求。為實現這一需求,高校通過科學建立教學質量標準、完善規章制度、優化校內管理模式、創建測評與反饋機制等方法,實現了準確把握學校教學質量情況、進一步整合校內教學資源、發現問題并改進教學等目標,創建了更為符合OBE教育理念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一套完備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需要建立優秀的教學指揮系統,即能夠合理制定教學管理方案、嚴格把控教學活動質量、有效組織教學管理活動的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學管理機構;高效的信息整合系統,即能夠準確及時地采集并處理各項教學信息、通過對信息地有效分析來實現教學質量常態化監測的大數據平臺和監控人員;嚴謹的教學督導系統,即能夠科學制定教學質量標準、約束教學質量管理、深入課堂調研的督導人員和專家隊伍。國家數據平臺作為教育部研發的大數據平臺可直接應用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的信息整合系統,并通過其數據信息處理的反饋結果來更好地評估教學指揮系統、指導教學督導系統。[1]
國家數據平臺的信息采集范圍包含學校基本信息、辦學條件、教職工信息、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學生信息、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這七大類基礎信息以及師范類專業、臨床醫學專業、工科類專業的補充信息。將這些基礎信息采集并整理之后,國家數據平臺3.2系統會自動生成本年度的《本科教學工作狀態數據分析報告》。此報告又稱作《審核評估數據分析報告》,作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的重要參考依據。審核評估工作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本著強化辦學合理定位,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原則,從定位與培養目標、教師隊伍、教學資源、培養過程、學生發展、質量保障以及地方特色項目等七個方面全面考察了高校的辦學水平。國家數據平臺每年都會對這些數據進行采集分析,這種周期性的評估真正實現了政府、社會及學校自身對高校教育質量的常態化監測。
為推動高校建立完善的自我評估制度,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健全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教育部每年都會開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編制發布工作。以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報告編制發布工作為例,按照教育部要求,本年度的教學質量報告包含本科教育基本情況、師資與教學條件、教學建設與改革、專業培養能力、質量保障體系、學生學習效果、特色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等八個方面內容。其中,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比例、教師數量及結構、專業設置情況、生師比、當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電子圖書、生均圖書、電子期刊種數、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生均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生均本科實驗經費數、本科專項數學經費、生均本科實習經費、全校開設課程總門數、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比例等作為報告的重要支撐數據皆可由國家數據平臺自動計算生成。國家數據平臺3.2系統在完成信息采集之后,其應用與分析模塊會自動生成與教育部要求相匹配的教學質量報告。各高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對本校的教學質量報告進行補充說明和進一步完善。這一過程將大大減少了數據重復采集和計算的時間及人力成本,核心數據也因機器計算減少了出錯的可能,通過提升數據的準確性而進一步提升了報告的質量。
除《審核評估數據分析報告》和《教學質量報告》兩個系統自動生成的常規基本監測報告外,高校應深入挖掘平臺各項采集數據,結合學校辦學實際情況,編制出有利于學校改革發展、教學質量保障提升得更為細致生動的研究報告,為校內各部門及教學單位提供有利參考。以鞍山師范學院為例,師資隊伍情況作為教學質量常態監測中的重要環節,是保障高校教學質量的基石,鞍山師范學院發展規劃處于2020年5月編制了《2019年師資隊伍數據分析報告》。該報告基于2019年國家數據平臺的采集信息將學校的師資隊伍情況細分為全體教職工、專任教師、專業帶頭人、高層次人才、實驗技術人員、外聘教師等六個單元展示群體。[2]各單元分別展示了該教職工群體的專業技術職稱、學位、年齡、學緣、學歷、入校時間等人數組成分布情況;同時也以學院為單位展示了各學院間該教職工群體的分工程背景教師數、分年齡教師數、分入校時間教師數、分是否有行業背景教師數、分是否雙師型教師數、分性別教師數、分學歷教師數、分學位教師數、分職稱教師數等對比分析情況。其中專任教師與全校教職工作為報告的重點,對其教學情況與成長分析,論文、科研、專著發表情況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展示。[3]該報告使學校的全體教職工及各學院的師資隊伍狀態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為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及結構調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參考,也對學校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形成了有利指導。
隨著國家數據平臺系統的填報表格不斷升級優化以及方便實用的數據分析模塊逐步增加,2020年的國家數據平臺3.2版本在服務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方面得到了質的提升。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逐步浮出水面,需要進一步的探討與解決。
國家數據平臺系統3.2版所包含的待采集信息十分龐大,共包含8+3個模塊108張表格。根據以往填報經驗,每年系統填報工作將涉及十數個部門及教學單位,耗時更是長達將近兩月之久,且填報過程與內容十分復雜煩瑣,因而信息采集成了十分耗時耗力的過程。[4]而若想更好地實現教學質量常態化監測,數據信息的時效性則變得很關鍵。國家數據平臺所采集的信息多以年為周期,而系統也僅在每年的固定時段開放,再加上每次信息采集耗時耗力巨大,目前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均無法實現信息的實時更新,即系統無法實現對教學質量的實時監測。因此還需要系統的進一步開發完善,不斷優化填報流程、開放實時更新,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質量常態化監測。
國家數據平臺系統3.2版雖然含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與分析功能,其生成的各種教學報告也對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乃至高校的未來發展具有重大的參考意義,但這一切都是以所采集的數據質量為前提的。[5]只有確保所采集的數據具有相當高的準確性,才能實現數據分析的價值。對于這一點,首先要確保信息采集時填報數據的各部門單位對該項工作的意義十分清楚且高度重視,同時還應了解所填報的每一項數據的含義,仔細閱讀并準確理解教育部評估中心編制的填報指南。數據填報是一項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的工作,因此各高校需要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并且各部門單位應找專人負責填報工作。專人負責該項工作也更能保障好數據的安全性,如表“1-5-1教職工基本信息、1-5-2教職工其他信息”等涉及個人信息的數據,更應該注意隱私保護,防止數據泄露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同時還可將國家數據平臺中的一些數據指標名稱與其他信息采集系統的數據名稱相統一,并將這些形成統一標準的數據做好校內共享,減少因各種信息采集工作所消耗的人力和時間,為學校整體工作帶來便利。
過去幾年中,隨著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的不斷更新換代,其功能逐漸完備,使用范圍愈發廣泛,與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如何將其內在功能使用充分,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數據形成更有效服務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分析報告將成為各高校值得探討與深入思考的課題。雖然國家數據平臺還存在著如信息采集耗時耗力巨大、無法實現實時更新、無法完全確保數據質量與安全等諸多問題,但通過未來系統的進一步更新換代、高校對信息采集工作的高度重視及工作方式上的不斷完善,國家數據平臺系統將會在服務于高校質量保障體系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