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常州市正衡中學,江蘇 常州 213000)
新時代對人才的培養發出了新的挑戰,為了應對社會發展的變化,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逐漸從理念走向實踐,培養學生的新目標轉向學科核心素養。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凝練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雖然在體育中考的背景下,初中學生體質健康有所改善,但是在體育課堂實際教學中重技能、輕體能的情況依舊普遍存在,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初中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這是學生生長發育的快速期,也是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2]。如果教師能夠注重學生的體能與技能協同發展,利用好體育課堂,在過程中實現這一點,那么學生在體能與技能提高的同時,會產生更高的成就感,學生會變得更加喜歡體育課程,更加積極參與體育項目,因此體育課堂也會變得更高效、更加有吸引力,因而也能更好地完成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任務。
體能是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主要表現為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協調素質、柔韌素質、靈敏素質等,體能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而運動技能指人體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一種能力[3]。
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健康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它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為了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的育人功能,就需要培養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其三大核心素養中成為學科素養培養的主要依托就在于運動能力[4]。《新課標》明確指出:“運動能力是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其中更是明確:“高中學生運動能力發展的重點是發展體能,運用技能和提高運動認知。”這對于初中學段的學校體育來說,也具有指導意義。因此,發展運動能力的核心是體能和技能的提升和運用,體能、技能不能割裂開來分散在每一堂課中進行教學。
根據《新課標》的明確指向性,要落實發展體育課堂運動能力的核心素養,就要從落實體能和技能的學習著手,通過體能和技能的協同發展,提高運動認知,學會運用,學會比賽,鍛煉心理能力。一節完整的體育課應該包括體能和技能這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中任何一個目標沒有達到都不算是一節成功的體育課。在任何一節體育實踐課中,無論學習什么內容,體能練習和技能學習都是不可分割并相輔相成的組成關系,教學都必須考慮到要教會學生什么樣的運動技能和發展相關的體能,并且任何體育項目運動成績的好壞都離不開技能和體能兩個因素的發展水平。
常規教學中的新授課,教師一般都會花較多的時間去講解技術的要領,多次示范完整動作和分解動作,課堂的練習密度和平均心率較低。學生的練習機械化,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技術學了不會用,體能發展效果也不明顯。想要提高練習密度,可以在技術練習中滲透體能練習,如在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變向跑技術新授課中,教師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技術滲透,學生可以在不停地練習中始終帶著問題思考,如:按拍球的什么部位?球的落點在哪?先哪邊跑?什么時候進行換手?什么時候傳球合理?這一系列問題,能夠使學生在自主意識的控制下掌握技術動作,并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意識,同時在練習不斷的過程中學生的體能也得到了提高。
技術要領口訣化也是發展體能與技能,提高課堂效果的手段,技術要領口訣很多,較常見的有籃球行進間投籃的“一大、二小、三高跳”,足球腳內側接球的“內側接球面積大,觸球瞬間踝內拉,身體重心隨球移,控球范圍在胯下”,排球雙手墊球的“插、夾、抬、蹬”,立定跳的“一擺二蹲三跳起,快速蹲地展身體”,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的“頭后舉、拉背弓,髖前送,快揮鞭”等等。教師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完整動作示范,把技術要領口訣化,在練習中不斷解決出現的問題,使練習更加高效,即使出現問題也不能停下練習講解,只能快速依次指導糾正出現的問題。這種上課方式真正考驗一個教師的智慧、體能,也是當下大部分教師所缺少的。
體育教學如果沒有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學生如果因此沒有一個強健的體魄,那么,學校體育工作至少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失敗的。而學生難以掌握一些運動技能的原因主要是其體能不足,不支持學習運動技能,由此可見體能訓練的重要性。提高體能的方法有很多,“課課練”的形式是許多學校及教師會采取的方式,它安排有一定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身體素質練習,逐步增強學生的身體機能和健康水平,長時間堅持下來,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也會大有好處。一些運動隊或者技術教學中也會采取功能性體能訓練,用來提升了競技運動員的身體素質。體能的提升有利于運動技能的掌握,但是體能練習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
1.根據項目特點,設置多樣趣味的體能練習。很多項目尤其是田徑項目,技能變化較少,且多為個人項目,學生容易覺得枯燥,因此教師應該努力避免單一的體能練習,如練耐力就用跑圈,練速度就用50米,練腹部力量就用仰臥起坐等。這樣學生體會不到體能練習的樂趣,上課的效果就不理想,教師應該結合技能項目的特點安排體能練習,且注重多樣性和趣味性。
2.均衡發展體能,注重“補償性”體能練習。不同的項目對于體能發展的側重不同,如引體向上發展上肢力量的作用突出,立定跳遠發展下肢的力量和速度突出,引體向上和立定跳遠項目單獨練習時,體能得不到全面的提升,因此在技能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體能的均衡發展,注重“補償性”體能練習[5]。
3.結合學生個體差異,分組設置體能練習。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身體素質相差較大,并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長學生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肥胖兒童的比率逐年上升,他們速度和耐力素質相對較差。因此體能的練習要充分地考慮個體差異,針對性地進行安排,進行分組練習,或者同一種練習安排不同的運動量和強度,體現區別對待的原則,如體型肥胖者著重發展速度和耐力等素質,身材瘦小者著重發展力量素質,男生體能練習量較女生安排負荷大等等,保證每一位學生的身體素質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4.避免應試教育現象,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初中體育課由于有一定的體育中考壓力,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容易把體育課上成單純的體質健康測試課,這會誤導學生學體育是為了測試,為了成績,這將使學生更加不喜歡體育課,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才能改變對體育的看法[6]。
當學生面對一些枯燥乏味的練習時,可以通過游戲或者比賽創建活潑的練習氛圍,或者根據課堂的需要創造一定的情境,更好地促進體能和技能的提升。如面對一些難度較大的技術項目,特別是一些器械類體操項目,如橫向分腿騰躍、魚躍前滾翻等,學生往往會產生害怕的心理,不敢做動作,使課堂達不成教學目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游戲,適當改變技術的表現形式,或者適當降低難度,以降低學生的恐懼心理,使學生敢于完成動作。如橫箱分腿前躍教學中,可以先進行跳背接力游戲,在學生達到一定的基礎動作積累后,再進行完整動作嘗試,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排球技術如墊球技術、傳球技術等單一的技術動作在上課過程中單練,學生也會容易覺得枯燥,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游戲情境幫助教學,如可以用“拋球喊號”等發展靈活性;“搶球追人”“接反彈球”“二龍戲珠”等提高速度素質;“看誰接球多”“持球接力賽”等來提高排球興趣和熟悉球性;“計分傳球”“對墻墊球”“接發球比賽”來幫助提高排球基本技術等等。并且排球的技術在實際比賽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技術會隨著比賽的具體情況和戰術的需求等發生一定的變化。教學中如果缺少實戰比賽情境的創設,學生就容易“會學不會用”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重視情境的創設,將游戲或者比賽帶入排球課堂中,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于技能的運用,又能豐富課堂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在技能提高的同時,體能也能得到相應的發展[7]。
體育技能的教學,關鍵在于學生對技能的掌握,但離不開體能這個基礎。所以教師注重體能和技能的協同發展,以創設合適有效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體驗中學習技能,發展體能,感受體育的魅力。
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前應該對技術和體能發展點進行挖掘,使技術和體能兩者能夠協同發展就是優先發展體能的體現。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體質提升更為重要,體能的發展也是為了更好地為學生的運動技能形成服務,為運動能力素養的培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