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雪 張繼永
(淄川實驗中學,山東 淄博 255100)
伴隨國家教育和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體育作為中學教育體系的基礎學科,在中學教育中所占有的地位不可替代。在開展中學體育教育時,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體育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借助轉變陳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等方式,促進中學生正確認知體育文化,從而切實提升其體育意識和體育興趣,推動體育教學質量及效果的明顯提高[1]。分層教學法作為新型教育手段,可以基于每名學生個性化需求進行差異化教育,所以在中學體育教育中,教師應積極引進分層教學法,強化中學生心理建設,促進各層次學生能夠全面發展,進而規避教育失衡問題出現,使中學體育教育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
傳統體育教育模式僅僅是面向學生展開統一化的教育活動,導致學生之間存在體育技能和身體素質發展失衡的問題。而在體育教學中引進分層教學法,教師可按照學生具體學情,制定針對性教育方式,使學生在習得體育專業知識、體育技能的同時,對體育課程和體育運動產生較大熱情,進而在提升其體育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體魄[2]。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交流逐漸深化,這不但可以呈現出學生個體創新精神與管理能力,而且還可強化其合作互助意識,在體育課堂中建立和諧的關系。一般來說,分層教學法在體育教育中的應用,教師需要以學生個體實際設計相應體育活動,并引導學生基于自身狀況選擇相應項目,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們可以切身感受體育教學趣味性,從而積極參與各項體育運動,使自身體育技能逐漸提升、知識儲備不斷豐富。
中學階段體育教學中,引進分層教學法,能夠有效避免學生群體產生兩極分化現象,從整體層面加強體育教育水平和質量,并且分層教學法的運用,還可切實改善以往體育教育模式,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熟練掌握相關體育技能,進而優化體育教學效果。因為每名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均有所不同,故而分層教學法的運用,可以打破以往大班授課模式,使每名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均有所提高。這不但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而且也使其樹立健康生活的積極理念,進而從本質上加強中學生們體質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分層教學能在一定程度強化生生合作,切實發揮班級學生凝聚力,使各層次學生均可以獲得良好發展。
眾所周知,分層展開體育教學是我國體育教育體系的長期性教育任務及難點。在體育教學中引薦分層教學法,需要體育教師擁有較強的主觀觀察水平,在課堂實踐中,要求教師具備較強協調及控制能力,且對于學生不應存在鄙視與偏袒態度,需一視同仁實施因材施教。因此,這便要求體育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善于剖析學生們個性特征的眼光與能力,充分尊重每名學生自我創新及個性發展的學習能力[3]。使每名學生均可在不同層次接受相同的教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最大程度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豐富體育專業理論。與此同時,不斷提升、優化體育教育質量。在分層教學法應用過程中,中學體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體育教育主觀能力,學習與借鑒其他學校、其他教師的成功案例,以此為依托提升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近年來,國家素質教育理念持續深化,素質教育工作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現已成為各階段學校教育工作開展的核心理念。然而,多數中學深受以往教育理念束縛,對于體育教育工作缺乏應有的重視,同時對于全新的教育模式缺乏較強接受能力,部分教師過度依賴其過往教育經驗,并不認同新興教育手段,造成部分中學在體育教學中缺乏前沿性教育觀念。部分學校甚至極易忽略對于學生群體的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片面地重視各年級學生“主科”學習成績,故而導致中學體育課程教學浮于形式,體育課程也時常被其他“主科”教師所頂替,這無論對于體育教學,還是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均造成阻礙。除此之外,社會大眾普遍對于體育教學存在誤解,其在主觀層面認為中學生面臨升學關鍵期,應將時間置于文化課學習方面,恰恰是這些落后的教育觀念與錯誤認知,導致分層教學法難以發揮其應有教育作用,對中學體育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帶來不利影響。
一方面,中學階段體育分層教學工作是基于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而展開的,但是現階段中學體育課程依舊采取統一化教育模式展開相應活動。此種體育教學模式在較大限度上和體育分層教學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目標相悖。中學階段,多數教師、學生乃至學生家長均過于注重成績,認為學生在該階段的主要任務便是順利升學,對于體育課程教學重要性認知偏差。因為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模式單一化,所以為分層教學管理實施帶來阻礙。另一方面,體育教育管理形式陳舊,管理水平和質量普遍偏低。在中學階段體育教育管理進行中,教育工作者一直處在課堂主導地位,體育教師一人掌握教育管理工作,鮮少與學生們展開深入交流和互動,進而難以充分激發中學生體育學習能動性。另外,分層教育管理明確提出,體育教師應完成教育準備工作,且具備較強創新意識和洞察力,但是這樣一來,體育教師工作量有所增加,對于教師專業要求也有所提升。
中學體育課程分層教學,是以學生個體體育基礎、身體素質等為基準,對學生群體實施層次劃分。其蘊藏諸多隱性的客觀因素,如反應能力及智力水平等,這些均是分層教學應考慮的內容,因此,難以制定相對準確與標準的分層。除此之外,中學體育課程的分層教學,為學生家長與學生個體均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學生而言,可能會產生一定壓力感或者負面影響。體育教師若想進行合理、科學的體育分層教學,必須密切關注中學生思想與行為發展動態,不定期考核學生群體體育綜合技能發展狀況,在將因材施教思想貫徹落實的同時,實施體育分層教學[4]。
中學生在學習積極性與身體素質等層面具有明顯差異性,部分學生具備較強的體能和身體素質,體育教師可針對這部分學生進行高強度體育訓練,但部分學生體能和身體素質偏低,針對這部分學生,體育教師則要嚴格把控訓練強度,著重培育其體育運動興趣,逐漸加強其身體素質。唯有如此,才可在整體上改善中學體育教育質量。例如,在籃球項目教育中,體育教師可針對學生群體籃球學習興趣、身高和體能等基本要素展開深度剖析。在此過程當中,體育教師應適當進行體能測試。然后,體育教師應以體測結果為基準,對學生們進行層次劃分。對于體能素質較低的學生,教師可將基礎運球動作訓練作為重點內容,逐漸提高其耐力。對于體能較佳的學生,需要重視傳球、跳躍等專項技能訓練,使學生們在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能時,能夠提高自身運動意識與體質健康。在體育分層教育活動中,學生并不會對于體育技能訓練形成抵觸心理,并且還可深刻感知體育運動樂趣,進而通過系統的體育學習,落實體育意識和肢體協調能力的有效提高。
因為學生層次不同,其運動能力、接受水平與身體素質均有差異,中學體育教師在采取教育手段時亦要有所區分,從而才可保證各層次學生均能習得專業體育知識與技能。針對高層次水平的中學生,因為其已經具備夯實的體育基礎素質與能力,因此體育教師可引進集體性教育手段。具體來說,教師可通過以賽代練的形式,激發學生體育課堂參與興趣,使學生們在競爭和對抗環境中開發自身潛力,進而帶動自身技術、戰術水平的提高。針對中等層次水平的學生,體育教師可采取啟發式教學法,使學生們對于技術類動作連貫性以及技戰術具有深層次理解與掌握,切實提高學生們體育綜合素養[5]。針對低層次水平的學生,體育教師則要采用快樂教學法、示范講解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法等,從而調動學生對體育技能、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加強其知識領悟與感知能力。
因為中學階段的學生,無論在身體素質方面,還是接受能力層面均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中學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評價過程中,應按照各個層次學生所具備的個性特點,擬定差異化、針對性的教學評價方式,針對高層次水平的學生需要應用高評價標準,而針對低層次水平的學生則需應用低評價標準。與此同時,中學體育教師應始終堅定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充分結合,以及定量與定性的有機融合,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各個層次學生在體育情感、學習態度以及進步情況等方面的變化,并針對學生加以適當表揚與鼓勵,而對于有所退步的學生,教師需采取適當方式進行引導與糾正。除此之外,中學體育教師應在分層教學中鼓勵學生群體進行互相評價與自我評價,創造協同進步與互幫互助的積極學習環境。
綜上所述,現如今,我國正不斷強化中學生人才培養工作,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基礎上,對于培養學生群體綜合素養的重要性也形成了較為深刻的認知。在此環境下,中學體育教育工作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愈發明顯。中學體育教師應正確認知分層教學法在體育課堂中國應用的重要性,并從基于學生學情,針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創新教育手段,加強體育分層教學成效,進行分層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等視角出發,充分發揮分層教學法的價值,全面改善中學體育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