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石,曾玉祥,李曉娥,曹鳳鳴,何才生
(1.湖南省郴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湖南 郴州 423000;2.湖南省資興市林業局,湖南 資興 423400)
林相,即森林的外貌,由森林植物群落林冠的層次、 樹木季相品質以及生長狀況所決定[1,2]。林相改造的目的在于改變現有景區 的綠地功能與性質[3],駱仙嶺緊依南嶺植物園,現歸屬于南嶺植物園管理,屬于郴州市中心城市公園,駱仙嶺林相提質主要改造道路兩側景觀和山體林相提質,達到駱仙嶺與南嶺植物園景觀相輔相成、渾然一體的景觀,為來南嶺植物園的游客開辟活動空間、增添季相景觀。
駱仙嶺地理位置北緯25°15′,東經113°1′,氣候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氣候區,平均氣溫17.8 ℃,年光照時數1400~1600 h,年均降水量1300~1500 mm。駱仙嶺最高處356 m,與聳立城東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遙相對應。
在駱仙嶺和南嶺植物園交界處,有一條渠道,渠道附近山體裸露,植被稀疏,下雨時候,道路泥淋,如遇大暴雨,更有滑坡的隱患,影響了景觀質量和游客的休憩空間。
駱仙嶺現有植物群落主要由南酸棗林、桉樹林及部分松樹組成,樹種結構單一,尤其是桉樹林,所占比例大,對周邊植物群落的生長產生影響,生態功能不完善,林相結構非常簡單,觀賞價值很低。而生態風景林要求是復層林構成,高低錯落,色彩豐富。
駱仙嶺原歸屬于周邊村民,未經合理撫育間伐,致使林分密度高低不一,分布不勻。其次落葉林占比大,闊葉林樹種單一,林下枯枝落葉多,衛生狀態差,無法達成比較美觀的林分景觀和平衡的森林生態體系。
原有駱仙嶺植被主要為自然生長植物群落,植物群落主要是常綠落葉樹種,季相變化不明顯,尤其是秋冬季節,不僅山體裸露,且秋季樹木色彩單調,冬季落葉紛飛。駱仙嶺處于南嶺植物園最高景觀區域,近看遠觀都未能達成園林景觀,也不能讓游客得到四季景觀變化不同的體驗。
4.1.1 整體布局循序漸進
為達到給南嶺植物園增添彩色景觀和活動空間的目標,針對駱仙嶺林相提質進行了整體布局。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分步驟有計劃的實施林相改造,防止因林相提質破壞原有森林資源。用5~8年時間,完成駱仙嶺整個區域的林相改造。
4.1.2 生態優先 注重景觀
從南嶺植物園整體景觀實情出發,重視生態優先,突出城市森林特點和森林季相變化特色,優化園區景觀林相。在道路兩側,以櫻花、紫薇為主,搭配觀賞草、宿球花卉等地被植物,櫻花和紫薇已經在南嶺植物園有主題專類園,道路兩旁的景觀既能延展專類園景觀,同時可以吸引專類園游客深度游覽植物園頂峰駱仙嶺;山體林相改造通過補植楠木、珙桐、南方紅豆杉并配置烏桕、楓香、無患子、樟葉槭等秋色葉樹種,每到深秋,近看紅綠相間色彩繽紛,亦能從南嶺植物園紫薇湖遠觀到秋季紅葉景觀,吸引游客深度游覽。
4.1.3 因地制宜,合理改造
駱仙嶺與植物園銜接處有一條渠道,沿著渠道原有的一條泥濘小道,修建成一條寬闊的水泥游道,銜接原有北邊游道。因地制宜,道路兩旁所設計的植物群落充分考慮綠量充足、色彩景觀豐富及季相分明,并可持續地發揮生態服務核心功能[4],不僅觀賞環境得以美化,原來下雨極易滑坡的地段通過栽植植物花草,解決了安全隱患,而且極大的拓展了游客活動空間。原有駱仙嶺植物群落主要是常綠落葉樹種,通過撫育間伐、擇伐措施,去密留疏、砍小留壯、抽劣補優,合理控制植株密度和林分郁閉度,增加彩色闊葉樹,梳伐部分酸棗林、桉樹林,林下補植[5]楠木、珙桐、南方紅豆杉并配置烏桕、楓香、無患子、樟葉槭等秋色葉樹種,培育針闊混交林。
4.2.1 適地適樹
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栽外來樹種[6]。渠道上新建游路兩旁,山體裸露,種植以紫薇、櫻花為主,并栽植結香、紅千層、芍藥、紅繡球、粉黛亂子草、美人蕉及石蒜等宿球地被植物,形成了五彩繽紛的花徑,同時遮蓋了裸露的土壤。紫薇、櫻花在南嶺植物園里有專類園,生長良好。山體森林經過梳伐后補植珙桐、楠木、烏桕、楓香、北美紅楓、紅豆杉、無患子、樟葉槭等彩葉樹種,適當引栽外來樹種,經過改造把簡單的結構林改造成闊葉彩化的混交復層林。著重關注植物配置形成植物不同群落有利于,穩定生態環境。
4.2.2 季相分明
森林的色彩美是森林自然美中最直接與最鮮明的,是視覺審美的核心[7]。單一的結構林不論從森林美學視覺還是森林生態穩定角度上都不能達到好林相的標準。在新建渠道上游路的兩旁,經過林相提質改造,形成了3月櫻花5月紫薇,后續有繡球、芍藥、紅千層、美人蕉、粉黛亂子草等,達到四季有花賞。喬灌草的合理配置形成高低錯落花期延綿的景觀,游客散步其中心曠神怡。在山體頂峰中補植引種的珙桐、楠木、烏桕、楓香、北美紅楓、紅豆杉、無患子、樟葉槭等彩葉樹種,每到秋天,在原有大面積綠色樹種中配置的彩色樹種,易形成鮮艷奪目的動人景觀,在南嶺植物園紫薇湖上遠遠望去,如同一幅彩色油畫。
4.2.3 疏密有度
根據駱仙嶺森林林相結構單一,森林布局疏密不一,在郁閉度達0.7以上的區域采取間伐,利用林下補植技術,點翠彩色闊葉植物,在郁閉度低于0.6以下的區域,引植彩色闊葉植物,在山體裸露處,增植喬灌草不同開花植物,使郁閉度維持在0.6~0.65之間,達到改觀林相結構,豐富林分樹種組成,利用植物的生態特性達到固土護坡、生態平衡的功效。
5.1.1 樹種選擇
樹種選擇除了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外,主要以營造園林景觀、有季相變化為目的,選擇彩色闊葉樹種、觀花、觀果的喬灌草樹種,觀葉樹種有珙桐、楠木、烏桕、楓香、北美紅楓、紅豆杉、無患子、樟葉槭等,觀花樹種有櫻花、紫薇、觀花草本有繡球、芍藥、紅千層、美人蕉、粉黛亂子草,結香,造成富有季相變化和詩情畫意的森林美景
5.1.2 采伐規劃
事先通過實地調研,根據林相改造目標要求和樹種選擇規劃,設定撫育、擇伐、間伐、漸伐區域,以撫育間伐為主,確定需要采伐的樹種和位置,采伐時注意對周邊環境及樹木的維護,要求及時清理采伐對環境的影響。
主要采用混交林模式。根據林相設計和景區環境地形實情需求,靈活采用片狀混交模式、株間混交模式和點狀混交模式,以達到森林結構改善、景區提質、功能提升的改造目的。
首先需要割灌除草、挖穴整地。將清理的雜物在不影響樹木成長和園林景觀的前提下,擺放得讓其自然腐化成為林內自然肥力;根據補植、增植密度、喬灌草樹木規格,8~10月整地挖出合理規格的穴地,以便于補植增植樹木后疏密有度。11~12月栽植引種樹木,1~3月栽植草本花草,栽植做到苗正、踩實不掉空,以保證栽植成活率。后續注意適當施肥和補水,增強栽植樹木的成活率,次年5月、7月進行撫育,防止野草雜蔓瘋長影響栽植樹種的生長。科學的栽植技術的實施,使林木生長環境逐步好轉,大幅提升森林林相和森林自身安全防護作用。
好的林相是森林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礎,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是物種多樣性的前提,物種多樣性又是森林旅游可觀賞性、趣味性的源泉[8],所以駱仙嶺林相改造勢在必行。駱仙嶺林相提質改造項目實施前,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工作,掌握了駱仙嶺的現有林相狀態、植被種類、森林郁閉度,了解了項目實施后需要達到的景觀和生態責任目標,加強了林相提質工程監督與驗收工作,確保項目完全達到規劃設計質量要求。改造后的駱仙嶺,已經初步形成了花徑游道,山體中也出現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紅葉景觀,相信在此后經不斷科學撫育后,駱仙嶺一定能成為南嶺植物園靚麗的彩色景觀之一,春花、夏郁、秋色、冬韻將成為駱仙嶺的園林常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