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莉華 劉志兵
(淮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從廣義上看,美術教育是指能夠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培養人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俠義方面來看,美術教育是指以培養藝術人才為目的的藝術培訓計劃。
美術教育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反映了其多元化的教育特征,課程標準,評價標準,教學標準,學歷限制等,課程形式也突破了繪畫這一界限,轉而向更加廣闊的領域發展。美術教育可以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方向進行轉變,按照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美術教育具有迎合時代發展,為時代服務的本質性特征,它可以創造美術作品從而影響大眾的思維方式。
中國美術教育從縱向發展來看,可分為古代美術教育,近代美術教育和現代美術教育。古代美術教育具有為時代服務的鮮明特征,先后經歷了傳達信息,為政治服務,以畫傳情,最后回歸到畫家本身的情感中。近代美術教育階段,蔡元培推行新興美術教育,主張民主科學的教育方法,反對封建腐朽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為現代美術教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教育部全力推進美術教育試點工作的進行,不斷提出要推廣美育中考,現代美術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
2020 年10 月13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中將美育列為重點任務,在各個學生階段都設置了不同的美育任務要求。中小學階段: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初升高階段: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高校階段:推動高校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規定學分方能畢業。
國外美術教育理論:
通過對部分發達國家的教育領域進行分析研究,再結合其民族性,社會性以及對世界美術的影響與貢獻,分析國外杰出美術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席勒,斯賓塞:藝術發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觀為目的的游戲沖動,簡稱“游戲說”,這種游戲沖動是擺脫了現實社會實用的功利目的(例如為宗教,政治,經濟社會服務)后產生的,游戲沖動產生之后才推動了自由藝術的發展,這是人脫離動物界的最后標志。斯賓塞認為游戲與審美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不能維持生命的機能,雖然對功利世界沒有價值,但是在生物學上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康定斯基:他認為美術與音樂之間存在某種聯系,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邊畫畫,邊聽音樂,音樂和繪畫都是傳達情感的工具,它們之間存在某種共性,只是表達方式不同。音樂借助旋律,音色,聲調,歌詞營造氛圍感,表達憂傷,喜悅,振奮等的感情;繪畫借助構圖,色彩,虛實,疏密帶給觀者視覺享受。而這兩者結合起來,大腦中所接受的音樂韻律感就可以借助畫筆表現出來,從而實現畫面的節奏感。
盧梭: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遵循自然,在《愛彌兒》中盧梭將教育分成四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學生都應該有自身發展的特點,而不只是一味的追求畫的像,忽略了兒童繪畫時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想法,將模仿程度的高低作為衡量兒童是否有繪畫天賦的唯一標準,在兒童的啟蒙階段就引導兒童循規蹈矩地模仿,將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扼殺在搖籃里,教育應該遵循自然,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而不是教他們應該如何繪畫。
國內美術教育理論:
教育事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人才的發展,找到與我國深厚的藝術文化相契合并且適合我國國情的美術教育方針需要歷代藝術家的探索,以下列舉近現代一部分杰出美術家并對美術觀念進行論述。
徐悲鴻:主張用科學有序的素描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藝術家不僅僅要專攻繪畫,在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方面也應該加強學習,主張學生應該多觀察自然,遵循自然,體驗生活,從大自然中尋找創作靈感,多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運用到畫面中,將西方的美術教育模式引進中國,將中國傳統美學理念與西方抽象繪畫觀點相結合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既不丟失自然的真實性,也要充分發揮主觀想象和創造力。
吳冠中:致力于啟發學生創作的感受,而不是傳授技巧性的繪畫技能,注重品味的塑造和個性的培養,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不給學生設置過多的界限,最大程度地鼓勵學生自由思考,不鼓勵學生模仿僵化的學習模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個體修養的鍛煉與提升。
劉海粟:一生都致力于美術教育,開創了完善的美術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善于因材施教,開創了我國美術教育新局面,主張學生外出寫生,強調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藝術人才,美術是社會文化的體現,是提高我國國民素質的良藥。
美術教育對兒童的影響主要是心理及性格方面的影響。美術教育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平衡發展,學生可以通過繪畫表達情感,找到自身發展的潛在價值,同時美術作品可以反映出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有利于教師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課程,而且美術課作為輔助課程,其輕松愉悅的環境可以有效緩解學生在文化課學習中承擔的壓力,幫助學生平衡各類學科之間的關系。美術課可以為學生提供健康積極的藝術氛圍,有利于學生審美素質與想象力的發展,不同性格的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得到欣賞與鼓勵后,會主動參與學習,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的性格缺陷,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創新性進展,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但是美術教育仍然是教育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尤其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農村地區,出現了許多阻礙美術教育事業發展的消極因素。教育資源匱乏;農村的鄉土教材資源豐富,社會實踐性強,但無法運用到美術課中,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美術教材停留在僅有的書本教材上,而忽略了當地豐富多樣的生活資源與自然資源。專業教師的技能素養不過關;很多農村地區的美術教師“身兼數職”,美術,音樂,體育僅由一位老師負責,而且農村教師薪水微薄,地區偏遠,人才資源不流動,美術教師也缺乏交流培訓,互動學習的機會。學校課程計劃編排的不合理;應試教育現象嚴重,學校對文化課與美術課的教學態度存在差別,美術課僅僅以課表的形式出現,文化課教師經常以升學率和考試成績為由占用學生的美術課,在即將小升初的高年級學生身上尤為明顯,忽略了審美教育,藝術修養這種隱形課程,造成了學生的兩極化現象。農村家庭環境的不重視;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學好文化課才是首要任務,對于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可以從教學大綱中取消,忽略了學生長遠性的發展,破壞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平衡。
學校教師要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充分利用學校和當地的自然資源開發校本課程,農村場景,當地歷史文化,甚至一草一木這些都可以運用到美術課的教學中,學校要把美育作為重要教育目標,積極引進現代化教育手段,并與當地的傳統美術文化相結合,才能更好的開展教學。教師不能只盯著僅有的課本教材,而要組織學生寫生,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教師也要與附近其他學校的美術教師進行定期交流與探討,開設鄉鎮美育研討小組,積極參與培訓計劃,及時“充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學生外出考察,有利于資源配置最優化。學校要有意營造藝術氛圍,適當提高美術課在課程計劃中的比重,有計劃,有目的地將學生的審美素養,思維感知等這些看不見的,但是又不可或缺的能力納入學校的學風,校風建設中。學校要定期開家長會,引導家長充分認識到美育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社會性人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變化,而不是一味地支持填鴨式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只會讀書卻無法隨機應變的人。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應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為藝術產業提供了政策支持,為美術工作者創造了機遇,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是連接現代城市和落后農村的關鍵紐帶,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小學美術教育這一平臺,再結合當地特有的教育資源,這樣不僅可以開發農村地區美術教育的市場,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而且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既可以帶動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可以完善素質教育產業鏈。
美術教育改革的意義在于指出美術課存在的弊端,引起美術教育者的重視,提高美術課開課率,相比于城市美術教育,農村美術教育具有師資力量薄弱,硬件設施不齊全等諸多消極因素,導致了農村小學美術教育停滯不前。美術教育課程的開發可以為兒童提供積極,創新的學習氛圍,教師引導兒童進行觀察,思考,最大程度地調動兒童學習的主動性,以開發兒童的創造力和創新性為目的地參與學習,有利于更加全面協調地發展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