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遼寧省大連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3)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全面走上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第一個五年[1]。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將生態環境監測納入生態文明總體改革方案。經過新一輪的體制改革,生態環境監測被賦予新的定位[2];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也提出了建立健全的環境監測評價體系的最新要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必須科學規劃,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歷史性轉折[3]。
垂直管理改革后,人事等政策尚不明確,人員隊伍不穩定,激勵機制有待完善[4]。
為了說清楚污染來源,環境監測需要精準、系統、前瞻,但是目前距離“說得準、說得清、說得明”尚有不小差距。現有監測網絡布局有待優化,針對突出環境問題和重點區域的調查性監測,以及新興環境問題、全球熱點區域的研究性監測和環境健康風險監測較為薄弱。
監測用房老舊,導致不能按介質、分項目、歸類型,井然有序的對實驗室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區管理。實驗室內基礎設施陳舊,很多都是幾十年前購買,通風、水電嚴重老化,制約了新項目的開展。
人員數量與監測任務不匹配,垂直改革后,監測職能重新定義,承擔的監測任務量顯著增加,而人員數量未能得到有效補充[5],整體年齡結構老化,缺乏全面的領軍人才和領域專家。
隨著監測領域的不斷拓展,監測任務的樣本數量繼續增加,現有的儀器和設備不能夠完全滿足環境監測的需求。大部分儀器未實現“用一備一”,缺乏應對環境突發性事故等特殊介質、特殊濃度檢測的儀器以及分子生物學相關設備。因為老舊設備狀況不穩定,難以完成保質保量的監測任務,增加了維修的難度和成本。
在現有環境質量目標的要求下,以行政區域為單位,以各級生態功能區劃為基礎,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比重、污染排放總量、環境要素質量、資源環境容量、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功能、人口健康等因素,探索建立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實現以綜合指數反映不同層級單元的生態環境風險等級[6]。
以“防控生態環境風險、保障人體健康”為目標,以“分工明確、上下聯動、反應迅速、高效協調”為原則,在應急制度、應急預警機制、應急儀器配備、項目分析方式、應急工作流程、應急人員培養等方面研究構建戰略合作機制,培養監測隊伍,提高應對生態環境風險和突發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能力。
整合監測數據與資料,滿足生態環保決策的需求。升級現有的環境監測數據系統,通過深入的分析、挖掘等手段,綜合利用計算機、數理統計等技術,對監測數據進行多尺度分析處理,對不同時間尺度、空間標準和不同的評價標準進行查詢、檢測和分析,定制不同的圖表和報告,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產學研用”一體化協調合作機制,促進與自然資源、水利、農業和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討論交流,加強數據信息共享;健全多元參與的科技研發機制,與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共同研發前沿監測技術,在監測科研、標準制修訂和大數據分析等領域合作,豐富監測產品與服務供給;建立共享監測實驗室和技術創新基地,加強研發、驗證、轉化和推廣,規范監測數據和科研成果的應用。建立監測數據和信息清單,鼓勵政府、企業、公民和其他組織以安全和可控的方式提供和使用數據,并積極促進數據開發和創新[6]。
“十四五”期間,繼續加強海洋、大氣、地表水、噪聲、環境遙感、環境健康以及信息化監測能力建設,逐步向生態狀況監測和環境風險預警拓展,監測指標從常規理化指標向有毒有害物質和生物、生態指標拓展,從濃度監測、通量監測向成因機理解析拓展;監測點位從均質化、規模化擴張向差異化、綜合化布局轉變;監測領域從陸地向海洋、從地上向地下、從水里向岸上、從城鎮向農村、從全國向全球拓展;監測手段從傳統手工監測向天地一體、自動智能、科學精細、集成聯動的方向發展;監測業務從現狀監測向預測預報和風險評估拓展、從環境質量評價向生態健康評價拓展[6]。
拓寬人才交流與培訓渠道,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學科建設,廣泛發展聯合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監測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政治標準是人才建設第一要務,培養忠于生態環境監測事業,堅持依法、科學和誠信監測的人員,建設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在“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將加速完善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7],構建大格局、高水平、高質量的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生態狀況監測,全力實現環境監測系統和能力現代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