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楠 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高校民族聲樂演唱教學擔負著培養更多音樂人才、傳承聲樂藝術傳統文化等重要責任,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影響下,傳統教學模式儼然不能滿足人才培養要求。因此,教師還需提高對聲樂教學實踐中學生二度創作的自然歌唱的重視程度,讓學生在開放性與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提高學習主觀能動性,積極學習與內化創作,放大自身的演唱表現風格與特色,以提升教學效果。
民族聲樂表演屬于民族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利用抽象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將觀眾快速地帶入情境氛圍中,使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實現民族聲樂的有效傳播與弘揚。高校民族聲樂演唱教學的目的是傳承傳統文化與培養民族聲樂人才,但實際上,在大部分的高校聲樂專業教學中,相較于學生二度創作的自然歌唱能力培養,教師更注重共性聲音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教學評價體系內,表演流暢度與聲音基本功的考查標準占有較大比重,這導致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手段出現偏差,對自然歌唱理念的融入與其作用、價值的發揮有所忽視。
自然歌唱理念在我國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的融入,仍處于摸索性前進階段,其作用價值的挖掘與開發相對淺顯。尤其是在擴招與素質教育等背景下,教師的教學工作量與強度增大,面對煩瑣的教學任務與聲樂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難以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提高,學生在枯燥與沉悶的教學氛圍中,難以維持高漲的學習熱情,更不利于學習質量的提高[1]。高校聲樂專業課程,相較于少數民族音樂素材講解,更重視地域音樂素材的教學;相較于傳統民族曲目,更重視新編曲目;相較于自然演唱個性培養,更注重學生歌唱技能的考核;相較于體態語言,更注重聲音的刻意追求,難以促使學生自然表達。在教學中,教師通常選擇學生熟悉與典型的地方民族音樂作品,忽視了對地域風格明顯的作品與聲音進行特色考究,不利于民族聲樂教學改革。
影響歌唱效果的因素較多,學生只有做到情感與氣息及歌唱技巧等要素的有機結合,才能確保歌唱的自然性。相較于刻意炫技的演唱者,演唱呈自然狀態的表演者往往更受觀眾的喜愛。自然放松也是民族聲樂演唱訓練階段一直被強調的,但這種自然的狀態學生通常難以達到,其原因在于學生難以找到專業與自然的契合點,雖然實現了本能與訓練的自然,但難以找到升華自然的感受,從而無法達到自然歌唱的境界,這也是學生停止不前的重要原因。
我國民族音樂作品豐富,文化底蘊與民族精神深厚,演唱者唯有在自然演唱狀態下,才能充分詮釋作品的思想情感與主題內涵,才能打動觀眾的內心,從而增強演唱表現力與感染力。為了幫助學生找到自然歌唱的狀態,教師需加強情境創設,通過因材施教與循循善誘,逐步提高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演唱中的個性與共性,如此才能讓學生逐漸呈現放松自然的狀態,實現學習能力持續提高[2]。自然演唱境界的到達,需要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與實踐,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應通過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對學生展開個性化的培養,幫助學生吸收內化知識技能,最終提高學生理論實踐綜合能力與創作等專業素養。不同學生的音色與潛質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夯實學生發聲基礎的同時,教師應通過因材施教與因需施教,突顯學生演唱表現風格和特色,從而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歌唱是指表演者對作品主題內涵與思想情感的呈現及表達,但作品情感與自我情感的統一是提升演唱表現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民族聲樂演唱中,不同類型作品的情感演繹要求也存在差異,需要表演者擁有多樣化的情感與到位的理解。但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過于限制學生的情感與思想轉化,導致學生自我發揮空間受限,難以實現自我情感與作品情感的統一,無法做到自然與到位地演繹作品。在民族聲樂演唱教學中引入自然歌唱理念,利于學生情感激發與演唱中的真情流露。這樣,學生也能夠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自然歌唱表露出真情實感,進而不斷提高作品演繹水平與聲樂素質[3]。
每位歌唱者對相同民族聲樂作品的演繹效果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主要原因在于歌唱者對作品進行了再創造與設計。學生的音色等聲樂素質方面存在諸多不同,其可以通過自身對作品的理解,改造旋律與節奏等要素,使其更貼合自己的聲樂演唱習慣與風格。這不僅有利于學生二度創作能力的提高,也避免了演唱的機械性與趨同性等問題。由此可見,引入自然歌唱理念,不僅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獨立創作能力等聲樂素質的強化,滿足了學生未來發展的需求,還有利于實現專業聲樂人才培養目標。
自然歌唱強調去偽存真,使學生在放松自然的狀態下演唱,沒有束縛的演唱狀態也是聲樂表演的最高境界。學生在無約束的狀態下,能夠最自然地發聲,可降低聲樂學習與訓練的難度,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在最佳的演唱狀態中,達到最理想的表演效果。
隨著大眾審美需求的多元化改變,學校在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及內容等方面也應當加大改革力度,以提高作品的包容性與創新性,推動民族文化現代化發展,培養更多優秀民族聲樂專業人才。在教學改革進程中,學校應處理好流行與經典、多元化與民族化、共性與個性等方面的關系,確保歌唱藝術在傳承傳統的同時,更具時代特征。尤其是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應注重傳統與創新的整合,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激發其對其他風格獨特的聲樂作品的學習興趣,從而拓寬學生的眼界與知識面。高校民族聲樂演唱教學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等特征明顯,但當前的專業課儼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學校應優化課程體系,設立相關課程。拓展課程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民族音樂作品的歷史背景及結構等相關知識,還能夠夯實學生自然歌唱的藝術表現基礎。同時,教師也應在教學方式上加強創新,多引入團體或個體案例,使學生從傳統學習觀念與態度中脫離出來;多開展講座等活動,幫助學生接觸各種民族音樂作品,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4]。
當前,大部分針對高校民族聲樂專業的教學評價,通常只注重對學生的演唱流暢度與發聲基礎等方面能力的考查評價,評價方法與自然演唱理念存在較大矛盾。因此,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加強民族聲樂教學點評理念與模式的創新,考查內容應具備整體性與多元化,涉及聲樂表演與自然歌唱聲樂作品及聲樂作品演唱等方面,給學生更多展示與表現自我的機會,從而鍛煉學生聲樂表演與實踐的膽量,提高學生聲樂藝術水平。在評價方面,相對于結果性評價,教師更應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點滴進步,并給予針對性與個體化指導,以實現因材施教,切實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性與引導性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入學生自評與互評的評價方法,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自然歌唱的經驗與方法等,讓學生發現自身與對方的發光點,在互相幫助中實現優勢互補與取長補短。
教師是學生從教材上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師的職業素養與業務能力水平將直接影響教師示范榜樣作用的發揮,關系高校民族聲樂演唱教學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全面施行自然歌唱理念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更應加強實踐經驗總結,本著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原則,摸索性地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實現自身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快速提升。相較于傳授民族聲樂各類聲樂知識,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及學習主觀能動性的提升,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因此,教師應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在聲樂演唱教學中,多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增加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尤其是在聲樂演唱指導方面,教師應發揮榜樣作用,向學生傳遞正確的自然歌唱理念,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自然歌唱的技巧,給予學生更為別致的學習感受與演唱體驗,以實現理論知識吸收內化與學以致用及觸類旁通,確保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在高校民族聲樂演唱教學中引入自然歌唱理念尤為重要,其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加速聲樂教學的改革步伐。但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也較多,包括課程體系、教師職業素養及教學評價模式等,這是聲樂演唱教學改革的重點,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