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卓?陳瑩

【關? 鍵? 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人才培養(yǎng)
【作者單位】鄭卓,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瑩,吉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程思政育人理念融入新聞傳播專業(yè)教學中的有效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26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fā),就教育工作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新時代引領高等教育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新理念、新戰(zhàn)略和新思想。要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養(yǎng)“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社會變革、文化繁榮的時代,深化課程思政建設不但推動了我國高校教育理念革新和教育體制完善,而且以“立德樹人”為前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的時代背景
1.課程思政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的有力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我國新聞輿論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提出新時代新聞人才觀,認為做好新聞輿論工作關鍵在人,多次強調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工作取向,做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yè)務精湛、作風優(yōu)良的新聞工作者。因此,課程思政必將成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拉啟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序幕;2018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指出,要“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結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等具體要求[2];教育部、中宣部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能力 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深挖新聞傳播專業(yè)課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內涵和育人功能”“打造新聞傳播人才德育新模式” [3]。
可以說,課程思政是實現(xiàn)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政治堅定、思想過硬、作風優(yōu)良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有力抓手。作為與意識形態(tài)工作緊密結合的新聞傳播學專業(yè)而言,更應主動適應教育教學發(fā)展的新格局,始終與時代同行、與前沿同步,全面踐行課程思政育人理念。
2.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新聞傳播教育的發(fā)展共識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新聞傳媒競爭激烈,加之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重大變革,新聞傳播事業(y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自此,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成為我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yè)點的發(fā)展共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則成為該學科領域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革命理想、價值意識、辯證思維、科學方法在新聞領域的集中反映,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chǎn)黨領導的無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新聞事業(yè)性質、功能、使命、原則、目的、方法、規(guī)律的總體認識[4]。這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不是一般的知識性專業(yè)課程,而是帶有鮮明的思想性、政治性、指導性的專業(yè)課程,它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充分體現(xiàn)了新聞傳播教育的學科特色與定位,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天然的內在耦合關系,必定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因此,只有在專業(yè)課程中強化價值引領,才能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講好、講透,才能使其入腦、入心。
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探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創(chuàng)新之路,已成為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重要任務。但無論何種探索與創(chuàng)新,都必須要落實到以課堂教學作為主渠道的具體教學中。按照課程建設要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個方面整體化和系統(tǒng)化開展。
1.設定明晰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根本,是課程教學預期效果的說明。為使教學目標更具全面性與精準性,筆者參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結合實際教學內容,認真研究、精心設定,明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目標中不應只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還要充分融入思政目標,并將三者有機統(tǒng)一。
因此,本課程的知識目標為: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fā)展歷程,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性質、功能、原則、方法、規(guī)律,深刻領悟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重要論述。能力目標為: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方法去觀察和分析各種新聞事件、新聞現(xiàn)象,回答和解決新聞工作中的各種理論和實踐問題,充分運用傳統(tǒng)媒體、新興媒體創(chuàng)作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思政目標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即政治立場、職業(yè)道德、個人修養(yǎng)。政治立場層面:增強政治認同、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職業(yè)道德方面:樹立崇高的新聞理想,形成正確的專業(yè)思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職業(yè)目標;個人修養(yǎng)方面:培養(yǎng)追求卓越、勤奮好學、實事求是、開拓創(chuàng)新、團結共享的精神品質。
2.挖掘充分的課程思政教學元素
在課程教學體系中,教學內容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涉及“教什么”的問題。因此,要進一步開發(f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思政功能,并與專業(yè)知識有機融合,從而提升課程的高度、深度和廣度。
現(xiàn)階段,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組織編寫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2019)是高校的通用教材,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內容的大致依據(jù)。這本教材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所涉及的一系列重要知識點進行了專題性論述,全書分為十二個單元,形成十二個知識專題,梳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內容的思政融入點和思政教育點(見表1),其中每個專題都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育人條件。雖然同樣的思政元素會在不同的專題中反復出現(xiàn),但是側重點有所差異,也因如此,思政元素得到了有效鞏固。
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中,必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習近平新聞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與我們黨長期形成的新聞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思政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深刻領會習近平新聞思想精神實質,還要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新聞新人。
3.選擇恰當?shù)恼n程思政教學方式
僅僅有好的內容,不足以構成一個完整、高效的課堂教學過程,恰當?shù)慕虒W方式是課程內容的呈現(xiàn)載體。為使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專業(yè)知識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選擇案例分析法、互動討論法、實踐訓練法等教學方式,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有效地提升育人效果。
選擇案例教學法,滲透思政元素。如講授“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等專題時,筆者以好記者為榜樣、以好作品為素材,選擇鮮敢、吳姍、汪曉東等新聞記者“把人民至上寫在抗疫戰(zhàn)場”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使命擔當意識和對黨、對人民的深厚感情,點燃學生握緊筆桿譜寫新篇、拿起鏡頭記錄時代的新聞熱情。
選擇互動討論法,思辨思政元素。如講授“實現(xiàn)新聞傳播權利與社會責任的統(tǒng)一”專題時,筆者播放相關新聞報道,讓學生分組討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西方新聞觀的不同點”“新聞工作的權利邊界究竟在哪兒”等話題,深化學生對新聞法律法規(guī)和新聞職業(yè)道德標準的認識,引導他們肩負崇高的媒體責任,自覺規(guī)范自身的職業(yè)言行。
選擇實踐訓練法,踐行思政元素。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生命力在于其對現(xiàn)實的觀照和呼應[5],因此,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要充分借助主題活動、學科競賽、專業(yè)見習、社會實踐等實踐平臺,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開展以國情教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把黨和國家、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注入新聞作品,講好中國故事。
4.建構科學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所獲效果的診斷和檢驗,對后續(xù)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導向和推動作用。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中,應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所占比例,反映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結合程度。基于學生思政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不僅要注重總結性評價,更要注重過程性評價,使評價體系具有科學性、有效性。一是對任課教師的評價。評價主體涉及學生、教學主管部門、思政課教師、學科同行,主要包括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思政素材挖掘、切入及結合度等多個方面的評價。所涉及的評價主體最終要形成一份系統(tǒng)合議的評價結論,與任課教師年度考核、職稱評定、評獎評優(yōu)、定級定崗等相掛鉤。二是對授課學生的評價。最終成績包括過程性評價(占60%)與總結性評價(占40%),過程性評價包括課堂表現(xiàn)(如課堂提問、分組討論、主題演講等)和平時作業(yè)(如新聞采訪、報告纂寫等),其中還包括自我評價與學生互相評價。總結性評價以書面考查為主,也就是期末卷面成績,但期末卷面試題主要側重綜合應用類分析試題和開放性無標準答案試題,盡量減少死記硬背的知識記憶類題目,集中考查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分析與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探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專業(yè)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是新聞傳播學專業(y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舉措,是一個相對漫長、艱辛的實踐過程。這需要任課教師在不斷提升自身道德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的基礎上,發(fā)揮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自覺做好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滲透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的全過程中,真正讓理論“落地”,讓思政變得“可見”。
|參考文獻|
[1]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EB/OL]. (2018-10-17)[2021-09-25]. http://www. moe. gov. cn/jyb_xwfb/s271/201810/t20181017_351821. html.
[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2021-09-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
[3]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EB/OL].? (2018-09-17)[2021-09-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 html.
[4]徐光春. 怎樣學習研究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 2021(3):1-4.
[5]韓憲洲. 課程門門有思政 教師人人講育人[N]. 中國教育報,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