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顯亮,黃愛軍,陳 健,向劍鋒
(1.湖南省臨武縣東山國有林場,湖南 臨武 424300;2.湖南省農林工業勘察設計研究總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森林經營方案是森林經營主體為了科學、合理、有序地經營森林,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國家林業方針政策編制的森林培育、保護和利用的中長期規劃,以及對生產順序和經營利用措施的規劃設計,是森林經營主體和林業主管部門經營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據[1~3]。
國有林場是我國林業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國家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森林資源基地,也是我國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戰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載體,在國家生態安全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4]。2015年起,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戰略要求,相繼印發了《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國有林場改革方案》等規范性指導文件。至此,中國全面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工作拉開了序幕[5]。改革后的林場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性公益建設和生態修復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以實現森林可持續發展[6]。為此,國有林場前期編制的森林經營方案已不能適應改革后林場發展的需求,必須重新編制。臨武縣東山國有林場于 2019 年9月開始著手編制了該林場森林經營方案。依據有關政策、方針、技術規程,完成了臨武縣東山國有林場2021-2030年森林經營方案的編制工作,現將編制內容介紹如下。
臨武縣東山國有林場(以下簡稱“東山林場”或“林場”)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中部偏北,東與鎮南鄉、水東鎮交界,南鄰花塘鄉、汾市鎮,西接萬水鄉、楚江鎮,北連麥市鎮、香花鎮。地勢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是以淺切割和中切割為主的中山、低山地貌,主要河流有臘水河、甘溪河、東山河、大平江、小平江、長沖等。林場地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14~19 ℃,年均日照時數1615 h,無霜期260~300 d,年均降水量1250~1900 mm,相對濕度83%,年活動積溫為4800 ℃。據調查,林場共有維管植物188科,713屬,1371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4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種;列入國家貿易公約保護植物名錄中的蘭科植物15種;另外,還有19種屬于湖南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林場境內共記錄陸生脊椎動物4綱24目65科188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2種,全部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如虎紋蛙、黑冠鵑隼、小靈貓等。
東山林場經營總面積7953.80 hm2,其中林地面積7621.56 hm2,占總面積的95.82%。非林地面積332.24 hm2,占總面積的4.18%。林場森林覆蓋率89.60%,林木綠化率92.75%。
按林地地類分:有林地面積5026.31 hm2,占林地面積的65.95%;疏林地1.70 hm2,占林地面積的0.02%;灌木林地2350.58 hm2,占林地面積的30.84%;未成林造林地109.03 hm2,占林地面積的1.43%;無立木林地130.47 hm2,占林地面積的1.71%;宜林地3.47 hm2,占林地面積的0.05%。
按森林類別分:公益林地5853.77 hm2,占林地面積的76.81%;商品林地面積1767.79 hm2,占林地面積的23.19%。
東山林場各類森林、林木總面積5028.01 hm2,活立木總蓄積320793 m3。其中喬木林面積4736.83 hm2,占總面積的94.21%;竹林地面積289.48 hm2,占總面積的5.76%;疏林地面積1.7 hm2,占總面積的0.03%。
按齡組分:幼齡林面積889.67 hm2,占18.78%;中齡林面積3146.99 hm2,占66.44%,;近熟林面積564.01 hm2,占11.91%;成熟林120.06 hm2,占2.53%;過熟林面積16.1 hm2,占0.34%。
按優勢樹種(組)分:杉木組所占面積和比例最大,面積2782.22 hm2,占58.74%;其次為中生闊葉樹組,面積1123.45 hm2,占23.72%;第三是馬尾松組,面積607.53 hm2,占12.83%,;第四為慢生闊葉樹組,面積205.34 hm2,占4.33%;此外,速生闊葉樹組面積15.33 hm2,國外松組面積2.37 hm2,藥用樹組面積0.42 hm2,柏木組0.17 hm2。
4.1.1 區位明顯
東山林場是湘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豐富,自然景觀優美,生態區位重要,交通便利,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游的重要場所,為林場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1.2 國家重視
保護森林和生態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基,國有林場是我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要力量,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為保護國家生態安全、提升人民生態福祉、促進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增強國有林場發展活力,促進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國家實施了國有林場改革等一系列重要舉措,確保政府投入可持續、資源監管高效率、林場發展有后勁,為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解決了后顧之憂。
4.1.3 經驗豐富
東山林場在多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成績。一是森林資源培育力度加強,效果顯著。林場結合上級的各項目工程實施,積極探索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模式。二是經營管理措施有力,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林場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確管理人員責任,依法實施管護;切實加強林地林權管理,不斷改進和完善各項管理措施,強化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三是林業生態建設穩步推進。加強科技興林力度,努力提高項目科技含量,建立健全服務保障體系。同時,強化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落實好林業技術培訓與科技推廣經費,采取分級培訓方式,加大職工、生產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
4.2.1 林業現代化體系尚未形成
東山林場各項基礎條件初具規模和體系,具有較好經營管理基礎,但是以信息化為代表的林業現代化體系建設尚未成形,甚至比較匱乏,林場資源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比較落后。
4.2.2 現代化經營團隊素質不高
東山林場職工隊伍、管理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高級林業專業技術人才和綜合型管理人才缺乏。此外,由于林場轉型發展,現有人員中缺乏生態旅游、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4.2.3 生態效益與林場收益脫節
東山林場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尤其是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保護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之后,林場在為社會提供的生態服務產品、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態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是,林場的收益卻并未因此而得到提高,林場的資金來源仍然是依靠財政資金的單一來源。
根據東山林場的資源現狀及發展方向,確定本經理期的經營方針為: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發揮東山林場生態功能為導向,全面保護森林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源源不斷提供優質生態服務產品,全面推進東山林場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促進林場事業可持續發展,為生態強省建設做貢獻。
5.2.1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
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促進東山林場自然生態環境的科學保護和修復,逐步推進東山林場自然生態系統向原真性和完整性演替。
5.2.2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保育結合的原則
在嚴格保護的同時,采取科學手段,對退化森林生態系統進行修復,提高森林質量,維護區域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穩定。
5.2.3 堅持因地制宜、多規合一、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根據東山林場所處的生態區位特色,結合森林資源稟賦和未來發展趨勢,科學配置森林資源,精準施策,分類經營,多規合一,突出特色。在滿足當代人發展需要的同時為子孫后代保留繼續發展的潛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5.3.1 長期目標
提高東山林場森林質量,保護和恢復南嶺山地地帶性森林植被群落(尤其是頂級群落),提高其作為湘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水嶺的水源涵養功能,深入挖掘森林資源多功能效益,培育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促進東山林場可持續發展。
5.3.2 本經理期目標
1)用于煙氣凈化系統,如用于石灰制漿、飛灰螯合固化,但其用量太小;代替半干法冷卻水,但因濃縮液具有一定腐蝕性,對管道、閥門有一定腐蝕作用,不能穩定運行,設備有腐蝕、結垢等風險。
通過本經理期建設,東山林場實現森林質量逐步提高,生態功能明顯提升,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生態旅游環境明顯改善,管理體制全面創新,基本實現林場現代化建設。 一是強化森林資源管理,豐富生物種類,改善森林環境,使森林覆蓋率逐年增加,經理期末達到91.01 %;二是改善營林技術手段,提高林分質量,經理期末,力爭使活立木總蓄積達到435857 m3;三是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實現其碳匯儲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效能最大化;四是在加強資源保護的基礎上,開展以通天山為代表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建設,促進林場可持續發展。
參考《湖南省森林經營規劃》中對應森林作業法的全周期森林經營模型,根據森林經營類型經營目標、各森林發展階段的林分特征及經營密度等,設計東山林場森林發展階段的主要經營措施。
重點加強適用區域的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與防控等資源保護工作,嚴格保護森林資源。根據現有林木林分質量和退化程度,對立地條件較好的低效林,可適度采取撫育、補植等措施促進林分更新和生長;根據具體情況,對更新幼樹采取施肥等保護或生長促進措施;當更新層生長受影響時,可采取低強度撫育、修枝等撫育措施,促進建群樹種和優勢木生長,促進和加快森林正向演替,逐漸恢復地帶性植被。
造林后至郁閉成林前:可造杉木純林,或選取杉木與櫟類、檫木進行混交,杉木與其他樹種的混交比例為7∶3或6∶4等,使用群團狀混交。造林當年實施3次擴穴培蔸撫育,次年撫育3次,第3、4年撫育2次。注意保留天然更新的楓香、櫟類等闊葉樹幼樹幼苗。約在造林后6~8年時,種間生長競爭激烈,林分出現分化,開展透光伐1次,伐后修枝。
郁閉后樹高生長階段:進行疏伐1~2次,間隔4~5年,促進林木快速生長形成優良干材。標記目標樹250~300株/hm2。林冠下補植櫟類,約600~800株/hm2,對冠下更新的幼樹幼苗及時撫育。
林分樹高生長和質量形成階段:對林分實施疏伐1次,伐后保留林分密度600~900株/hm2(目標樹220~250株/hm2)。
林分質量選擇與蓄積生長階段:實施1~2次生長伐,目標樹保留密度180~220株/hm2,調整林分結構,降低林木間競爭,撫育的主導目標是促進杉木目標樹和其他保留木的蓄積生長。
目標樹生長和林分蓄積生長階段:補植的下層林木進入高生長期,對上層喬木實施1次生長伐,保留目標樹密度120~180株/hm2,修枝,調整林分結構,降低林木間競爭,使目標樹具有自由樹冠,促進其他保留木生長;對下層更新林木進行割灌除草、除藤等撫育措施,確保下層闊葉樹正常生長。
重點加強適用區域的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與防控等資源保護工作,嚴格保護森林資源。根據現有林的林分質量和退化程度,對于立地條件較好的低效林,可適度采取撫育、補植等措施促進林分更新和生長;可根據具體情況,對更新幼樹采取施肥等保護或生長促進措施;當更新層生長受影響時,可采取低強度撫育、修枝等撫育措施,促進建群樹種和優勢木生長,促進和加快森林正向演替,逐漸恢復針闊混交林。
根據具體情況,對現有幼林采取施撫育等保護或生長促進措施;對中齡林采取低強度撫育、修枝等撫育措施,并補植鄉土樹種,促進森林正向演替,逐漸恢復亞熱帶地區的地帶性植被。
對現有灌木林地強化保護和管護,提升其生態效益。
加強管理,嚴禁煉山和全墾整地,適當保留山坡上的原生植被,嚴格保留山頂、山脊和山腳的原生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通過合理疏伐,控制竹林擴張速度,并在竹林中的喬木樹種周邊適當開天窗,培育竹闊混交林。
通天山西起楚江赤源、東至東山林場,是一條形似“青龍”的弧形山脈,平均海拔1600 m,景色秀美,一日三時景致不同,一年四季氣象萬千。目前,臨武縣正著打造“通天美景·華夏瑰寶”高山自然景觀旅游景區。
7.1.1 森林游憩規劃
規劃建設綜合服務區、高山體驗區、生態保護區、發展紅利區、峽谷探秘區、龍宮核心區、民俗休閑區等七大旅游板塊;形成集人文旅游、自然觀光、山野健身和科普教育活動為一體的國家級休閑旅游度假區。其中,高山體驗區、生態保護區、峽谷探秘區涉及東山林場范圍,重點是在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保護性開發,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原生態峽谷探險活動,以及高山健身運動、自然景觀游覽和風機人文景觀觀光等活動。
根據林場旅游資源現狀,旅游路線安排需與周邊旅游景區景點相結合,優先推薦的一日游精品線路為:通天山-龍宮-寶玉石文化產業園。
7.1.2 風景林保育
加大對通天山區域以杜鵑、云錦杜鵑等杜鵑花科植物為優勢種的山頂矮林和灌叢進行保護,嚴禁人為破壞。采取補植、封育等措施加強對風電建設導致原生植被破壞區域的恢復力度,保護和恢復區域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本經理期內,重點完成風電機周邊66.7 hm2的風景林培育。
目前,東山林場實施的林下經濟主要有林下茶葉和七葉一枝花。林下茶葉主要依托湖南舜源野生茶業有限公司建設,創建的“巖里茶”產品已通過有機茶認證,其“巖里牌白茶”和“巖里牌紅茶”榮獲“2018第十屆湖南茶業博覽會‘茶祖神農杯’名優茶評比”金獎。目前,東山林場林下茶葉基地主要分布在林場香花鋪工區的茶里巖,現有規模達800余hm2,己初具規模。本經理期,規劃在香花鋪工區的茶里巖繼續擴建林下茶葉基地40 hm2。七葉一枝花喜溫、喜濕、喜蔭蔽,常生于山坡林下及灌叢陰濕處,南嶺山地林下常見,東山林場的森林林下環境是其適生生境。本經理期,規劃在黃沙坪工區的三角嶺建設七葉一枝花林下種植基地10 hm2。
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人、自然之間的全面協調發展。人類生存和生活質量的好壞以及人的健康長壽,取決于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通過科學合適的決策,開展有效的森林經營模式,建立職能定位明確、管理科學規范、政策保障有力的現代國有林場發展機制,可有效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優化森林景觀,為公眾提供悠閑游憩的好場所和良好的生態公益性產品,發揮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