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露(西北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現階段,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也愈加頻繁,語言溝通能力成了影響交流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國高校也要增強對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視程度,作為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工具,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傳授語言知識,也要提高對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重視,確保學生在充分了解文化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這樣才能使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高校英語教學活動中,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能夠為提升教學有效性帶來正向引導作用,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大多數高校對于實踐流程的規劃愈加重視,建設了完整的規范體制,從管制主體方面來看,已經把注意力適當轉移到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上,但是在課堂中,對于導入文化背景知識及領域控制的力度還有待增強,出現這種問題主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高效英語在對教學引領指標進行貫徹時,缺少對基礎知識性文化要素的沿用經驗,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英語教學活動長期停留在灌輸知識層面上,對于設計文化知識的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了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表達能力,教師片面地強調詞匯、語法的硬性記憶,在提升學生文化感受能力方面沒有起到有效的重視程度及引導作用。盡管英美基礎文化已經對課程內部章節的設置作出了回應,但是在課后,教師仍會安排學生自學,長期以來,忽略了文化層面的作用,這就導致在高校英語文化教學活動長期限制在形式主義層面上。
其次,當前大部分高校的學生缺少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再加上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為了使學生快速獲得相關英語等級證書,多數教師會片面注重知識理論和應試技巧的灌輸,在這種說教氛圍的影響下,多數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特別是在缺乏文化背景支撐的環境下,出現各種學習空洞化現象。
最后,當前高校英語教材還存在一定的更新滯后等問題。在高校英語課堂上,教學引導方式和教材樣本占據著核心地位,但是由于傳統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時代最新規范標準,這就導致在課堂中對于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和延伸極其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有效完成高校英語文化綜合性教學指標還存在一定難度。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強的情感交流特點,隨著交流溝通渠道的多樣化,英語深受各地區文化要素交錯的影響,英語課程的開展與文化交接關聯日益緊密。任何地區的知識、法律、信仰等內容都會借助當地的語言進行記載或是利用表達進行延伸,語言作為不同領域人際交流的一個特殊媒介,是在特定時間空間的影響下而修繕完成的。因此,高校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正確認識文化要素穿插、交接功能的重要意義。首先,文化背景是語言規則進行轉化、完善的一個適應性媒介,對于任何一類語言而言,延伸語言高度必須要借助文化疏通理念、社會管制原則等內容,并輔助以情感覆蓋。例如,就分析美國語言研究者Sapir的階段性評判結論來說,脫離了文化背景,是不能獨自對語言進行創新、改造和傳承的,也就是說,無論是語言的形成初期,還是目前的廣泛應用時期,有關人員必須以對應的文化背景作為語言研究條件,否則便是違背了語言基礎的延展規則和存在意義,對于語言的完善和個人素養的提升都是不利的。
其次,文化背景知識能夠給語言提供信息支撐作用。從客觀層面來看,語言是對世界一切事物進行細節反映的有效工具,語言內容在受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的影響后,能夠差異化地呈現詞匯、語法、含義等內容,包括文化中的諺語、俗語等結構,如果要想從語言中獲得精確的認知結論,就必須確保對語言銜接、運用規則進行正確的解讀,確保真實性,借助語言背景知識把其交流溝通功能發揮到最大化。
最后,語言及其文化背景知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作為信息快速廣泛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語言主張把地域基礎文化因素聯合起來,借助聲音、文字、圖像等方式進行多元化表述,合理刺激人類思維以獲得回應等結果。同時,通過對既定語言個性化特征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民族、地區內的人文魅力得到真實地、有效地綻放,從而使各文化背景知識得到快速傳播,這些都離不開這兩類要素之間的共同作用。因此,高校教師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借助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多元化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培養全面性人才提供助力。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要使用符合時代發展的最新教材,由于教材中包含了各種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在不借助其他課外讀物的情況下把文化背景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例如,在教學《大學英語》“Friendship”時,對于“Friendship”的具體含義,課文內容列舉了不同觀點:“Your friend swill help you when you are in trouble”從這里可以看出,“救人于危難中”是西方文化中友誼的含義,同時西方人在對情感進行表達時,更加立足于實際也更為簡單,而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對內心交流更加注重,這就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教師通過對教材中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的挖掘,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背景知識也就變得更加直接、簡單,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得到廣泛且有效的運用,網絡獨特的現代化傳輸方式具有快速、便捷、高校等優勢,能夠為高校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帶來諸多便捷。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在網絡上進行搜集和整理,尋找更多的素材來進行課堂中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學生也可以利用網絡獲得更多關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知識,不但能夠拓寬知識面,同時也可以為其更好地理解英語語言知識帶來助益;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對網絡上的交流軟件進行正確的使用,利用推特、臉書等了解國內外事件,與外國好友進行交流,網絡不但為學生豐富文化背景知識提供了有效手段,同時還為其提供了真實的跨地區文化交流途徑,對于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著大量富有文化特色的節日,能夠為人們帶來不同感受和啟發。在中國,有傳統的中秋節、春節、端午節等,也有植樹節、教師節等,在西方,有感恩節、復活節、情人節等,由于學生對我國本土傳統節日文化了解較多,對于西方節日盲目跟風,缺少對節日內涵的認識,因此,教師就可以利用西方節日的內涵、慶祝方式進行英語教學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例如“Thanksgiving Day”,讓學生了解當天為什么要吃火雞,除此之外還要舉行體育比賽、化裝游行等活動,通過為學生講解文化背景知識,讓其充分了解到感恩節的教育價值。同時,讓學生在課外查找“AllSaints’Day”“Easter”等西方節日的資料,在課堂上,讓每個小組講述一個節日的起源和風俗;對于各國慶祝新年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進行簡單的PPT制作,然后教師進行指導和評價,使學生不但能夠快速掌握課文內容,還能夠進行有效的語言表達,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有效的文化背景知識導入,不但可以使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得到提升,還可以為提高教學質量帶來助益。在高校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除了要注重教授學生基本的語言知識外,教師還要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對所學知識的文化背景進行深入挖掘,不斷拓寬知識面,從而使學生增強對英語的認知,提升英語實用能力,獲得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