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曉春(廈門工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的校園文化是新時代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優秀的校園文化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至關重要。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如何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有效建設校園文化,實現全面育人具有重大意義。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同時引領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昭示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信息化時代,新媒體作為信息傳輸的重要載體,與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息息相關,能有效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各類信息交互平臺和資源平臺的興起,為大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無疑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校可以通過校園官網、微信小程序、校園論壇和校園App等新媒體平臺對學校的歷史傳統、學校概況、新聞資訊、講座競賽等進行展示,通過新媒體的力量向學生傳遞校園文化,使學生能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精神,并通過交互平臺的社交軟件如QQ、微信、微博等進一步進行傳播。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不只是針對在校學生顯現出文化傳播的力量,還可以把學校的文化向外界進行傳播,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理念。新媒體以其豐富多樣的方式和手段充分發揮了輿論導向的作用,使學生能全面系統地了解學校的文化和精神,促進了校園文化的有效傳播。
不少大學生在中小學時代將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對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的鍛煉較少,導致性格內向,怯于表達,不愿意參與到校園的團體生活中,在公眾場合不敢露頭,即便自身有很多才藝,也不敢展示。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各類信息交互平臺越來越完善,也給了大學生更多的展示平臺和機會,促進大學生主體意識的萌生,使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去。置身于各類信息資源環繞的環境,接觸到身邊同學通過新媒體平臺展示的各類美好的、生動的、積極向上的面貌,容易引導學生向優秀的同學看齊,激發學生敢于表達、展示自我的潛力,有助于營造積極向上、敢于表達、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
在新媒體時代,層出不窮的信息傳輸載體的出現,為大學生提供了廣泛的信息交互渠道,然而過于冗雜的信息傳播和堆積,會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為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是“立德樹人”的理論依據。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須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這一關鍵環節。當今社會各種思潮暗流洶涌,不同價值觀交匯交鋒。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極端享樂主義、極度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隨著信息地無邊界傳導快速侵入校園,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產生諸多影響,使得高校的核心價值不斷遭受沖擊。若是高校大學生能夠堅持保有正確、堅定的理想信念,就能為屏蔽這些不良信息、不良思潮和不良輿論建立一道堅實的屏障。然而不少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如缺乏核心思想的引領,缺乏將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實處的具體的行動力,導致理想信念教育收效不佳,大學生價值觀搖擺不定。
高校要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必須要認清校園文化的內涵。然而在建設校園文化時,由于對校園文化內涵定位不夠清晰,容易出現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把校園文化的內涵狹隘化。如把校園文化建設與校園的物質文化等同起來,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形象工程,只關注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而忽視了精神文化建設的作用。另一種觀點是把校園文化內涵過分地外延,把校園建設等同于校園文化建設,把校園建設的每一項舉措都列為校園文化建設的范疇。這固然凸顯了高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但同時也會引發一定的反作用,容易稀釋校園文化的作用濃度,使校園文化地建設趨于虛無化。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是互聯網,如通過微信、QQ、貼吧、微博等信息交互平臺交流信息。如此快捷、便利、豐富甚至隱秘的信息傳遞方式,讓大學生體會到人際關系網的充裕感,甚至覺得現實中人際交往已無甚必要。也有些同學在網絡世界可以和別人侃侃而談,但是到了現實世界卻不善言辭,進而把自己封閉在虛擬的世界里,割裂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導致惡性循環,喪失了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若這部分學生群體進一步擴大,則會影響校園文化氛圍的健康發展。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信息的發布和傳播變得越發容易,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的處理者、傳播者、加工者,都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快速傳播。然而高校大學生并沒有太多的生活閱歷和經驗,其思想和道德品質還在不斷地完善中,未必能及時甄選出錯誤的、有害的、偏頗的信息,甚至可能會偏聽一些不良言論,并深以為然,不利于其價值觀的塑造。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部分人刻意杜撰假新聞、假熱點、假消息來吸引輿論關注度。一些虛假不實的內容由于迎合了大學生的娛樂熱點,成為大學生茶余飯后的談資,并進行廣泛的轉發,容易使一些不明就里的學生受到錯誤輿論的引導,甚至偏聽偏信一些對學校不利的傳言,導致對學校產生抵制情緒,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
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自身的辦學特色,明確自身的辦學理念,堅定不移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既是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對受教者的培養目標。教師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主體之一,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專業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育德和育才并舉。同時,高校應在“立德樹人”理念的指導下,通過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方面建設多管齊下,打造弘揚專業學習和思想道德共同進步的校園文化。
高校應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不只包含能直接帶給人視覺沖擊的顯性文化,如校園選址、基礎設施、建筑式樣以及成文的規章制度等,更應該重視隱性文化,重視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如各種沿襲已久的、不成文的道德訓誡和行為準則等。優秀的隱性文化的建設,能在無形中引導廣大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高校應認識到校園文化的建設絕非一日之功,切忌急功近利,校園文化的發展,必然要經過時間的積累和考驗,只有持之以恒地維護校園文化建設,才能保證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使校園文化歷經歲月的沉淀后愈發厚重。
大學生終有一日要步入社會,進入到工作崗位中,需要與領導、與同事進行交流。對虛擬世界的過于依賴會造成他們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為此,學校必須采取措施,讓大學生把注意力從虛擬世界中轉移出來,幫助他們重新認識人際交往的本質,重新構建現實世界的人際關系網絡。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提前體驗和感知現代企業的經營模式,了解社會上工作崗位對人際關系能力的需求。
當代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主要使用群體,不僅是多元輿論的接收者,同時也是輿論的傳播者。因此,如何將思想政治融入大學生信息處理思維方式的教育中,成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當今新媒體環境本身具有的交互性、隱蔽性、海量性和虛擬性的特點,使其難以得到有效的監管,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都能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得以發布和傳播。當這些信息積累到一定量的受眾,就會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輿論。在如此復雜的輿論環境下,要想讓大學生不被負面輿論引導,高校更應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客觀分析信息真偽、辨別輿論正誤的思辨能力,引導其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大學生在面對多元輿論時,能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來分析信息來源、信息真假和信息傳播的目的,并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觀點,而不會被紛繁復雜的輿論所干擾,克制負面輿論的傳播,從而促進校園文化的文明發展。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平臺的交互傳播,信息資源的快捷共享,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但無論在怎樣的環境背景下,高校都應該明確并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并以此來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才不至于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從而通過校園文化豐富多樣的形式為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提供有效的涵育載體,更好地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
相關鏈接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是社會整體文化的一部分。校園文化一般取自該學校的精神文化的含義。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征、行為特征和方式;學生課余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