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娟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471934)
2020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志愿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自2015年起,社會工作連續四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分別用了“發展”“支持”“促進”(17、18年同)三個詞分別描述著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與演變。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社會工作專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社會工作教育質量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中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睂嵺`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社會工作的實踐性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重視挖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是提升社會工作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核心路徑。
一是助力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實踐教學質量。2020年10月17日,民政部在會議中提出力爭“十四五”末,實現鄉鎮(街道)都有社工站,村(社區)都有社會工作者提供服務。加快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是人才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高等院校社工專業基本都開設實踐教學課程,利用多方主體的有效監督,可督促學生不僅夯實理論基礎,同時在實踐操作層面同步提升,最終達到高質量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預期目的[1]。二是查找問題及根源,補齊短板促改革。通過系統地評價現有的實踐教學模式,可以及時查找實踐教學的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根源,及時調整實踐教學計劃和方案,促進實踐教學改革。三是對標對照創新提升,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教師素質直接影響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工作中積極的對標對照挖掘實踐教學工作中的創新方向,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并不斷改進提升。
一是監控目標不夠科學。目前不少高校僅將社工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對象限定于教師課堂教學活動,忽略了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教學計劃、教學設施、教師課堂教學、機構實習等方面。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監”多“控”少的現象。二是監控主體模糊且不夠全面。目前質量監控主體僅局限于“實踐教學工作領導小組”,且并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在校外實踐教學中會出現實習單位不愿管、學校管理有盲區的情況。三是監控職能劃分不清。目前,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教務部門和二級教學單位的職能分述不清,尤其是有關教學質量監控的制度和實施細則沒有建立或完善。四是過程監控缺失。在實際的實踐教學中,多數高校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通常運用形成性評價而忽略了過程性評價,不利于實踐教學的高質量開展。
帕森斯“AGIL”模型指出社會系統及其子系統要保持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需發揮適應(Adaptation)、目標達成(Goal-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潛在的模式維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的四種功能。該模型既可以用來分析社會系統結構功能的實際存在狀況,又可以用來指導社會系統的協調運行。
在人才培養發展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工作,固守實踐教學人才培養在學院各項工作的中心地位。強化實踐教學專業認知,主要是從思想上正確理解參加實踐教學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認識社會實踐,高效參與社會實踐。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的參與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環節。部分學生存在把實踐教學等同于簡單的勞動活動的錯誤想法,要想從思想上接受,須加強思想引導,統一認識。在正確理解實踐教學的內涵和意義的基礎上,開展合理實踐教學安排,加強合理監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價值。
為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工作,以規范的實踐教學模式保障實踐教學質量。需制定定性與定量考核項目,優化考評辦法。一是根據教學環節分類,建立實驗教學、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的管理制度。二是制定并完善過程性質量監控制度。如實踐教學環節聽課制度、評教制度、教學大綱與編寫制度、師生考勤制度。三是制定實踐教學質量的激勵與約束制度。對實踐教學形式創新、成果突出的相關教師和學生給予表彰獎勵,對于社會實踐教學落實不到位的給予通報批評及相應的處理。
校內實訓類實踐及校外實踐是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核心環節,也是直接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關鍵環節。學校應根據專業特質及師資力量建立由學院、教師、學生及實習機構多主體參與的針對社會工作專業的校內實訓及校外實踐監控機制。
1.對校內實訓類實踐教學的質量監控
一是建立日常檢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的靈活監控政策。日常檢查主要包括實訓實驗室的管理與維護情況,開展課程與計劃課程的實施情況,對安排不規范、組織混亂、達不到預期目標的實踐教學項目進行提醒或通報。專項檢查主要包括對個案、小組、心理訪談等實訓場地設備的檢查,對課程材料的審核以及觀察學生個案訪談等情景模擬的作品。從而了解實訓實驗室的建設情況、使用情況及教師的組織情況和學生的參與情況等,有針對性地提出課程提質增效的意見建議。二是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人員保障。從專業社工機構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職社工作為兼職教師到校講學或擔任課程兼職教師。此外專職教師“走出去”到實習單位交流學習,通過學習、觀摩、鍛煉等將學到的內容運用到具體教學過程中。三是開展教學評價活動。開展學生網上教學評教、同行評教及學院領導評教等多主體參與的評教模式,以求客觀公正并取得實效。四是打造優質實踐教學設施,合理管理提質增效。實驗室的建設應立足所開課程建立配套的設備及軟件,使學生能夠真正投入使用,并定期檢查維護提高其實際操作的價值。同時,一些必要的實驗室可在周六周日對學生開放,使學生所需即可用,將培養高質量人才真正落實在行動中。
2.對以實習和實際參與為主的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
一是教學副院長牽頭成立校外實踐質量監控小組。與校外實踐基地進行對接協調,做好前期的考察與洽談工作,明確具體實習時間、實習形式以及選派學生的數量。定期委派實習指導老師赴實習基地對實習質量進行評估監測[2]。二是實習基地和院系相結合的雙向監控體系。將實習基地組織情況、教師指導情況、學生實踐表現情況,納入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實現實踐教學、考核、評價三位一體。三是鼓勵學生自主管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多元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性,組建學生自主管理組織。設立總負責人,同時設立每個實習基地的組長、副組長。定期收集學生對實習基地實踐教學內容、形式等方案的評價與建議,并交由實習基地專職督導及學校實習指導老師。定期召開小組會議,總結本階段實習過程中的個人的收獲、存在的問題,同時相互點評全面提升。
一是圍繞培養目標制定“全程式—進階式”培養模式。理論課程設置由簡單到復雜,將通識類、基礎類的社會工作導入課程放在低年級開設。從易到難的順序開設配套社會實踐課程。社會工作實務的通用過程每個階段應設定不同的測量指標,動態監控并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和實踐。二是強化專業認同,樹立優良學風。汪潤泉指出專業認同與大學生的學業表現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專業認同度越高其學業表現良好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應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3]在低年級階段除了進行基本的專業導論基礎課學習之外,還應鼓勵學生參觀社會工作機構或參與社會工作服務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專業相關的技能比賽,在參與中內化專業價值觀,領悟專業方法,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三是搭建并發展特色化、多元化的社會實踐平臺。依托本校的師資優勢,搭建校內的特色的社會實踐平臺。同時,應主動“走出去”拓展實踐教學平臺與資源,與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機構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等合作,選取高質量實踐基地并建立長期合作。
在社會工作實踐教學中,因實踐教學體系自身的不完善再加上質量監控機制的不健全。實踐教學活動與預期成效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構建科學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于加強高校教學質量管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及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有效地開展社會工作專業質量監控問題,對于不同地域、類型的學校仍需要進一步探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