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夏 瑋
(1.揚州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2.江蘇省邗江中學,江蘇 揚州 225012)
如今在高校管理中,對大一新生的入學啟蒙教育愈加重視,入學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新生入學啟蒙教育,可以讓大學新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從而為其大學四年的生活乃至未來的人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1]。入學教育作為新生入校之后的啟蒙課程,是幫助新生在最短時間內熟悉大學、提升自我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關鍵課程,也是每所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科學合理的規劃開展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是每位輔導員必須慎重仔細考慮的問題。
大學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是新生活的起點。新生們走進了大學的校門,也就正式地離開了家庭,跨入了社會,無論是心理、生理還是個人習慣、與人相處都是全新的環境和氛圍,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適應,在是這個關鍵時期,人生的軌跡可能就會發生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會就此拉大。有些人經過四年的磨礪能夠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有些人則會在溫室里中逐漸喪失前進的動力最終放棄自我。因此作為輔導員,更應該科學引導新生盡快學會獨立生活,特別是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迎接新挑戰。
大學作為學生嶄新的平臺,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新起點,每個大一新生發展機會都是相同的。當新生進入大學后,會有一段時間處于好奇期與興奮期,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新鮮感,與高中階段相比大一新生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和課堂作業的束縛,會有一部分新生對學習感到迷茫,無法找到學習的方向,長此下去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此外,大一新生們往往還被高中階段的學習方法影響,對大學知識的學習方法不夠了解,這樣給大學學習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大學階段的學習與高中階段的學習有很大不同,由于大學階段有大量的教學內容而課時又比較少,教師不得不在有限的時間內教授課程。因此,每個班級的師生工作量很大,這就要求新生要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做好預習并及時消化每節課的學習內容。同時,在大學階段,教師將更加重視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并指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新生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方式和計劃,并盡快投入學習中[2]。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普及,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呈現多樣化,畢業生數量也在與日俱增,每個大學生都要走向社會,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終點不同,其中經過也各有不同,有些人可能一輩子碌碌無為、惶惶度日,有些人可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大顯身手造福一方。充分把握入學教育的黃金時期,深入了解自己所學課程、專業研究方向,結合自身的性格優勢和技能特長提前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確立人生幾十年的奮斗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等學校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在其成立和發展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獨有的辦學傳統和文化底蘊,這些精神和意識會在每一個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我國的高等院校至少都會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辦學歷史,都有一個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全面的過程,每所高等院校都會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辦學特色和文化精神。開展校史校風教育對傳承初心理念,提升校園文化品質,弘揚大學精神文化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學文化是以大學生和大學教師為主體,經過多年的積淀而形成的。大學文化是提高大學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意識到傳承文化是大學的主要功能之一,并重視發展它。傳承文化的途徑多種多樣,如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校史研究等。校史在真實敘事學校辦學特色和大學精神、大學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一面,也與大學文化有較大關聯性,校史是大學文化的重要媒介。正因如此,將校史校風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中,能夠有效幫助新生更全面更充分的認識自己的母校,從而提高自身的認同感、對母校的情懷和感恩意識。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校紀校規是約束大學生行為的基本準則,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國,大部分新生在入學時就已經年滿18周歲了,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高中時期面對升學壓力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就灌輸了一種錯誤觀念,高中要時刻繃緊弦,所有休息時間都要用來學習,進入大學之后就可以無憂無慮的放飛自我。這種社會現象導致很多新時代大學生新生在進入大學之后,精神懈怠,紀律渙散,無視學校相關規定,不僅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也給自己的人生檔案里留下了不良記錄。因此,在新生入學之初,就要給他們的頭腦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讓他們意識到無論身處何地都要相關遵守規章制度[3]。
除此之外,校園安全也是新生入學的一門必修課。近年來,高校的安全事故屢見不鮮,特別是很多地方性的綜合類高校,城市居民可以隨意進出校園,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城市文明的發展,但也給大學校園和學校里沒有生活經驗的學生帶來一定的危機。偷竊、傳銷、非法宣傳、網絡刷單、機票詐騙更是十分猖獗,影響極大,在各類高校中引起的巨大的反響,所以將安全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的課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專業介紹教育是由專業負責人或學科帶頭人向新入學的同學介紹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教學計劃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內容,讓新生在開始四年課程之前對所有的教學安排有個初步的了解和規劃。除此之外,還需要給新生們的就業去向和就業前景做相關指導,讓他們能夠知道自己畢業以后能從事什么類型的工作。在進行課程介紹的過程中,還需要讓新生了解專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國家的相關政策,幫助新生在入學初期樹立專業自信,踏實努力學好專業課程[4]。
在實際開展新生入學教育的過程中,很多新生會對這部分的課程表現出不感興趣或迷茫,因此有些高校就會忽略這方面的教育,然而,關于課程和專業介紹方面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職業生涯規劃是新生設計自己未來發展的初步藍圖,是樹立職業目標,確立前進方向的重要手段。雖然職業生涯規劃貫穿整個大學四年,但是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可以幫助新生盡早準確評價個人特點和強項,精準定位自己的職業方向,能夠有選擇,有目的地在高校中學習、發展特長,為以后的學習生活以及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同學因為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完成學業,嚴重者可能會患焦慮癥、抑郁癥,對家庭和社會懷有悲觀和氣憤的情緒。每年因為心理障礙和疾病所導致的自閉、自殘、自殺或故意傷害等事件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尤其是近幾年,新時代的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當這群個性突出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時,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創造性,一旦性格不合,也會產生各種不可磨合的矛盾。在入學教育中給新生安排心理普測,發現有心理障礙的同學要及時與其溝通疏導,同時列入重點關注對象,讓他們在一入大學就能感受到來自社會和老師的關愛,最大程度上幫助心理困難學生消除障礙,成為健康積極的新時代大學生。
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男女朋友之間的愛情,宿舍同學之間的友情,都是新生需要面對或即將面對的情感問題。部分新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一直是父母圍著轉,以自我為中心,不太能理解父母的苦心。進入高校,在集體居住的環境下如果不能及時改變自己的心態很容易和同學之間產生沖突與隔閡,甚至出現大打出手的情況。人處于社會中,就是住在一個巨大的情感關系網上,一定要學會理性處理各方面的情感問題。在入學教育中安排系列情感教育課能夠有助于新生對比當下,感受到以前父母在身邊時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愛,從而能更加理性地處理好與父母的關系,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只有及時引導幫助新生理性處理各類情感問題,才能讓他們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學習和提升自我上,從而在社會上才能走得更遠。
入學教育是在大學生正式進入大學,邁向社會的啟蒙課程,雖然短短只有月余,但是會對其大學四年乃至人生幾十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應該整合優勢資源,聚焦課程設置,合理規劃內容,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在人生轉折點的起始處就把握先機,充分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發展成為全方位人才,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