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可心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天津 300387)
根據第三方社會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在北京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顯示,2018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為91.5%,與過去4屆相比略有下降;從就業職業、行業來看,2018屆本科畢業生從事最多的職業類型是“中小學教育”,比例占到就人數的19.3%,就業比例增長最多的行業是“中小學及教輔機構”,就業比例為12.7%。數據反映出師范類院校畢業生所從事的教師行業前景相對良好,但在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下,2020年全國畢業生就業情況則呈下行趨勢[1]。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874萬,同比增長40萬,創歷史新高;另外,由“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的《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這就意味著,2021屆畢業生面臨著“雙屆疊加”的就業局面。作為師范類院校的學生,教育類別下的就業崗位所顯示出的發展活力固然給我們打上一劑強心針,但數據所反映的就業壓力仍不容忽視。如何正確看待就業問題,深入挖掘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是學校、學院乃至所有教育工作者應對共同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本次調研針對T大學文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來自四個年級兩個專業,包含漢語言文學專業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師范、非師范生;研究生分別來自比較文學、現當代文學、文字學及其他文學相關專業。
在調研前期準備階段,采用文獻閱讀法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檢索相關文獻進行閱讀,為此次調研方案做好基礎準備。相關準備工作做好后,針對文獻閱讀中了解到大學生可能在就業中出現的問題,對23名學生代表開展座談,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反饋的情況進行下一步問卷設計。
隨后采用線上問卷發放的形式對T大學文學院的全體本科、研究生發放問卷,共計回收604份問卷,全部為有效問卷,有效率達到100%。最后將問卷得出的數據進行統計,各影響因素之間進行交叉分析,得出結論。
1.就業政策意識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就業政策意識的整體情況并不理想,有接近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對國家給大學生提供的相關就業政策不夠了解,對于政策性相關知識概念比較模糊。
學生在就業方面多數是已經有個大概方向,或者是沒有方向但是看到周圍其他人會有從眾心理,不會積極主動去了解國家就業政策,而是按照既定計劃或是家人安排選擇就業,就業意識還有待加強。
2.就業方向分析
在就業地域上,學生比較集中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二線城市,二者比例高達84.77%,另外只有少部分學生希望去三線城市工作,比例不足5%。
學生就業地點的選擇更傾向于大城市和二線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城市比較重視人才,工作崗位較多,發展前景好,工資待遇方面也相對三線城市高一些。三線城市和填寫其他選項的學生,基本都是選擇回到老家就業,他們表示雖然城市相對較小、工資水平不高,但是考慮到家人和生活成本的因素,更希望畢業后回家就業。
在就業崗位選擇方面,學生首選方向為學校及科研研究所,所占比例為61.92%,具有絕對優勢;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次之,占到總人數的18.54%;另外還有部分學生的就業首選是私立學校或教育機構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在接受調查的604名學生中只有5人表達了有自主創業的意愿,人數較少。
就業崗位的選擇上學生比較傾向于教育相關類別的工作,所期望的工作崗位都具有編制、相對穩定、風險小等特點,崗位選擇上比較固化,學生不愿意跳出自己專業的舒適圈,對一些體制外的單位沒有考慮,“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現象普遍存在。
3.就業需求分析
學生在選擇就業時會考慮不同因素,各種因素的優先級也不同,經過調查薪酬待遇、工作環境、工作穩定性以及發展機會四項因素占據就業崗位選擇的前列。
學生在進行就業選擇的時候薪資待遇成為必要考慮的因素,工作的穩定性、環境及發展機會緊隨其后。這也反映出一些問題:當代大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更好的發展,認為對教育投資之后能夠得到薪資待遇更高的工作,十分注重經濟收入;學生就業仍然很看重工作的穩定性,認為教師編制和企事業單位意味著更好的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工作求職仍以求穩為主。
另外,學生認為困擾他們求職的主要因素具體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就業競爭壓力大、學校理論知識與單位實際操作技能要求之間有差異、欠缺求職面試的經驗技巧以及就業信息不對等等相關原因。
從學生的選擇中可以發現,學生雖然對國家一些相關就業政策不夠了解,但是其對就業壓力的認知還是很清晰的,很明確就業形勢可能會對他們的就業擇業造成影響;其次,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面試要求不對等,很多學生不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工作所需的實踐經驗;另外,在就業信息渠道上,很多同學反映廣度不夠,不能及時地獲取就業信息,質量也是參差不齊。
4.就業準備分析
為了了解學生在就業之前所做的準備,我們從學院層面出發,調查學生在校期間參與過的就業指導培訓,結果顯示學生普遍參與過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專題講座,但是專業對口單位的實習機會和專業技能培訓比較少。
學校在給學生提供就業方面的幫助時,講座和課程規劃相對完善,理論教育和政策等及時傳達,但是注重實際經驗的一些對口實習機會和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比較欠缺,很多學生反映并沒有做足這方面的準備。緊接著我們調查了學生認為良好就業技能的培訓開展方式,82.48%的學生認為去專業對口的企業實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寒暑假的拓展訓練也超過半數,這一數據也印證了學生對實踐經驗的看重以及學校在這方面工作的欠缺。
1.不同年級學生就業時間安排差異分析
通過調研發現,不同年級學生對就業時間安排呈現出不同特點:大一、大二、大三學生認為應該在大三開始為就業做準備的人在半數左右,相對集中;大四年級有超過60%的學生直到大四才開始考慮就業的問題,只有少部分人在大四之前做了準備;研究生一年級、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認為需要在研究生第二年和第三年開始準備就業的人數各占一半,相對均衡。
通過數據差異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本科生對就業的規劃不明確,在大學前2-3年時間內,對就業問題不夠重視,很多學生到了大四才開始對就業有意識。研究生方面相對較好,學生們在第一年課程結束之后就開始對就業時間作出安排,準備時間較本科四年級的學生早,也反映出研究生對就業時間的把握和規劃更好,更有危機意識。
2.不同學歷學生對薪資需求差異分析
通過問卷發現,不同學歷對薪資的期待值不同,總的來說研究生對薪資期望的平均值要高于本科生,不難看出6000-8000元/月的區間和8000-10000元/月的區間明顯向研究生方向偏移,而4000-6000元/月的區間則向本科生傾斜較多。
3.不同性別學生就業考慮因素差異分析
在就業需要考慮的因素的調查中,男女呈現出某些因素差異。女生對薪酬待遇的期待要明顯高于男生,而男生對工作地點的需求沒有女生那樣強烈,而是更看重工作的社會地位。
1.學生方面
首先,學生對就業認識不足。對于剛剛步入大學和已經步入大學一段時間的學生群體來說,他們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專業學習和考各類資格證上,對自身專業認識不夠,對未來的規劃也很迷茫。自己不會主動去尋求各種就業材料,也很少主動學習國家給大學生就業提供的相關政策。
其次,學生群體對薪資期望值很高,但同時發現自己的能力與薪資期望不夠匹配,從而會產生心理落差,不利于就業擇業的順利進行。就業觀念比較滯后,把編制和“鐵飯碗”看得過重,更傾向選擇大城市而放棄中小城市和基層,有些只看重待遇而忽視就業之后的發展,這些都成為阻礙學生良好的就業的因素[2]。
最后,在校期間缺乏就業能力的鍛煉。學生比較依賴于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等必修課,不會主動對就業技能進行學習,就業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充分,真面臨就業壓力的時候會出現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處理的情況。
2.學院方面
首先,學院層面的課程設置與學生所需不完全相符。在座談中很多學生反映,學科設置更偏重于理論而非實踐,內容涉及太多而且深度不夠,比起教育類對偏重應用的專業來說,在面試中并不占優。
其次,學院的就業指導工作不夠完善。在就業指導工作的定位上,很多時候都能夠做到收集、傳達、提供和發布就業信息,但是對于給學生找到合適對口的實習崗位,推薦學生去學校、企業實習方面還存在不足。
最后,關注學生就業方面的活動開展不夠深入。學院在組織就業活動方面更多的是體現在專題講座和課程指導方面,對學生感興趣的教師技能大賽、模擬面試比賽關注度不高。
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通過此次調研發現,學生整體就業觀相對呈現積極狀態,但也出現眼高手低、期望過高等矛盾。因此,引導學生持有適應性的就業意向,幫助學生理性分析疫情背景下的就業大環境,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選擇觀,主動形成與當前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就業觀,有利于大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3]。
加大就業幫扶力度。在學院層面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就業平臺,在前期給學生進行就業講座等指導,從觀念上明確就業的重要性;看展豐富多樣的就業相關活動,如舉辦教師技能大賽、模擬職場等,把活動打造成品牌行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針對畢業年級學生提供推薦實習崗位,讓大家鍛煉能力的同時開闊眼界,提高就業能力。
加強專業教育、提升專業實力。要重視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教育,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深化課程、教學綜合改革,培養出專業基礎扎實、能力過硬的專業人才,從而在就業市場占據主動權[4]。
就業是所有在校大學走出學校步入社會前最重要的一個關卡,它既是對學生專業素質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時代背景通過對T大學文學院學生的調研,針對問卷和座談中反映出的特點進行分析,從學生本人和學院層面給出相應建議,希望今后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定位,實現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