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燕
(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4)
所謂“三教”,指的是教師、教材和教法,這是職業教育中的三個重要因素,“三教”水平的高低,對職業教育水平的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這也成為近年來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在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三教”改革,是各個職業院校所重視的工作,而為了確保“三教”改革真正落到實處,教師能力比賽則是其中的重要支撐。
所謂“三教”改革,其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確定職業院校合適的教師隊伍,由于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較其他學校相比較為薄弱,新引進的教師普遍缺乏行業工作經驗,因此如何配置最為合理的教師隊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二是如何選擇教學內容,職業院校的教學目標更側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不僅需要在校園中學習,更需要在實習階段鍛煉實踐能力,這就需要職業院校的管理者認真思考;三是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在信息化大背景下,線上教學必然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離不開線上課程資源的支撐。顯然,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要做到與時俱進[1]。
“三教”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通過教師的個人魅力,加上先進的教學方法相配合,以實現學生對所學課程感興趣的目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際上,在“三教”改革工作中,首要因素則在于教師,目前來看,在職業院校中,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意愿各不相同,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會受到教師的直接批評,從而導致學習意愿進一步下降。在這種情況之下,先進的教學方法很難得到有效的應用,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很難達成。由此可見,在“三教”改革工作的開展前,必須要采取多樣化的方法,讓學生具備足夠的學習意愿和學習興趣,這是確保“三教”改革工作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前提。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各種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職業院校的教學已經脫離了以往的授課方式,而趨向于多元化。因此,“三教”改革已經帶來了一系列積極變化,具體來看,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目前職業院校的很多專業課程都已經具備了充分的實訓資源,能夠更好幫助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學習;第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教學資源極大豐富,學生可以靈活選擇終端設備進行線上的輔助學習;第三,目前職業院校的教師已經積極參加各種能力比賽,在比賽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2]。
首先,在教師方面,由于職業院校的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因此教師隊伍建設仍有待于加強,在能力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其次,在教材方面,一些新開設的專業尚缺乏必需的教材,現有的教材也存在著實用性不高的問題;最后,在教法方面,由于理論導向的傳統教學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因此,教學模式的創新仍然任重而道遠。
在當前的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中,已不再只是單個教師的比賽,而是各個教學團隊之間的整體比賽。事實上,在職業院校的教學中,也并非通過單獨的某位教師來提高這一學科的教學水平,而是需要集合教學團隊各個成員的優勢,在教學研究上形成合力,尋求教學能力的有效突破。在教學團隊中,也并不僅是本專業的教師,通常有其他學科的教師參與其中,從而最大程度上發揮各個學科之間的優勢,以打造一支高綜合水平的教師隊伍。教學團隊通過參加教學能力比賽,一方面,能夠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另一方面,教學團隊可通過比賽的機會,與其他教學團隊進行經驗交流,在觀摩比賽中學習其他教學團隊的優勢,確保自身業務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3]。
具體來看,職業院校想要打造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就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同時加以進行:首先,要優化人才招聘機制,拓寬招聘渠道,在面向高校招聘人才的基礎上,增加從企業聘請高技能人才的相關機制。同時,要保障需要的人才留在職業院校,在各方面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其次,職業院校要對教師隊伍進行分類,確定各類教師的優勢,并通過工作室等方式,針對性培養各類教師的優勢能力,實現教學團隊的合理配置;再次,職業院校要重視校企合作,讓教師隊伍定期到相關企業的生產一線進行實習和工作,確保教師隊伍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最后,職業院校要制定合理的量化考核制度,對教師的教學、科研和實踐等各方面的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并輔以適當的獎懲制度,以提升教師團隊的工作積極性。
在職業院校的日常教學工作中,離不開教材的支撐,但從目前來看,職業院校的教材普遍存在著理論內容過多的問題,甚至一些職業院校的教材還是幾年前的舊版本,其中的內容則多與時代脫節。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也不利于教師在能力比賽中取得成績,因為現階段的教學能力比賽中更側重于專業技能課程的教學,而非理論教學。因此,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提高教師能力比賽水平為導向,對現有的教材進行優化創新,打造符合實際需要的教材。具體來看,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材的改革。
1.教材編寫內容的改革
新時期的職業院校課程教材,要改變以往重視理論教學的情況,而是要采用校企合作建設的方式,編寫科學合理且符合教學要求的教材內容。同時,也要注重教材與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機結合,以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在具體的教材內容選取上,則要注重實用性,多選取貼近實踐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內容,并確保這些內容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教師的比賽能力,也是職業院校打造特色優勢學科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4]。
2.教材編寫隊伍的改革
由于教材編寫是校企合作進行,因此,在教材的編寫當中,也要由職業院校內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和相關企業中的一線工程人員共同進行編寫,以確保這些編寫內容的科學規范和較強的實用性,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也有助于教師在比賽中提升專業技能課程教學方面的成績。
3.教材編寫形式的改革
職業院校課程的教材應當緊跟相關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其必須具有充足的靈活性,對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偏理論的專業基礎內容,則要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作為輔助,來幫助學生直觀了解。而對于實訓方面的內容,則要采用活頁教材的方式,便于內容不斷更新,并根據職業院校不同的生源類型,采用模塊化的工作手冊式教材。
4.教材評價制度的改革
教材的編寫水平,與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比賽成績有著直接關聯。為此,職業院校要對于各種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充分集合專業帶頭人和企業有關人員的力量,對教材進行評價,避免內容陳舊或不夠規范的教材用于課堂教學,更不能允許無教材的教學方式[5]。
在信息化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之下,職業院校的學生對于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信息運用等方面的能力較以往有了顯著提升。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好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技術,滿足“互聯網+”大背景下的新要求。具體來看,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法的改革創新。
1.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作為職業院校,必須要更側重于實踐教學。因此,職業院校要注重校內仿真模擬實訓室的建設,并通過校企合作選擇合適的實訓基地,打造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2.校內教學和校外教學的有機融合
職業院校的教學目標是,為各行各業培養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法創新中,要注重實習實訓教學的創新,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調動更多企業的力量參與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拓展校外教學模式。
3.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
對于一部分課程而言,其課堂教學時間可能不足以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因此,對于這部分課程,教師要積極發揮信息時代新教育技術的作用,積極引入慕課等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以提升教學質量。同時,也可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采取自主學習、互通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的特點,充分發揮和利用各種教法的優勢,讓學生能夠更好參與課堂教學中,做到邊學邊做邊思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4.差異教學和共同教學的并重
目前,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職業院校的教學通常仍為大班式教學,一個班級內的人數相對較多。顯然,在一個班級中,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有著明顯的區別。對此,教師要注意到這個差異,在共同教學的基礎上,適當進行差異化教學,做到因材施教,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課堂參與度,實現高水平的課堂教學,確保學生綜合水平和教師能力都得到顯著提升。
總的來看,在“三教”改革中,教師能力比賽水平的提升,是確保“三教”改革工作取得重要進步的關鍵,顯然,這也是推動職業院校更好發展的關鍵。為此,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要積極參與教師能力比賽,在比賽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從自身、教材和教法三個方面多進行研究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比賽成績,推動“三教”改革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