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淼森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對于祖國和民族的發展而言,大學生是未來的希望,肩負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而想要更好地實現我國民族昌盛的百年大計,最為重要的保障就是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在高校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保證大學生可以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處于高校教育階段的學生,通常很少有時間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學生的體能水平逐漸降低,當前逐漸呈現出了身體素質普遍較差的常態[1],因此,高校應當將目光放在體能訓練智商,而針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第一件事情就要對體能訓練引起必要的重視,并且還要深刻意識到此項訓練的作用和意義,從而將體能訓練有效落實到高校體育教學中,促進我國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逐步提升。
在體育教學中的體能訓練,所追求的體質是指身體質量,也就是人體的健康狀況,是人們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具體分析就是,這種能力是基于遺傳性、獲得性之上所展現出的外在的穩定特征,包括了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等。在人們體質形成過程中,遺傳是重要的基礎,并且也為人們身體素質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時,由于受到社會、自然等內外多方面環境因素的約束,在人們體質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后天環境的影響。
從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競爭壓力正呈現出日益增加的狀態,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高中生的心理變化,在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中,通過引入體能訓練活動,可以對學生的理念予以有效引導的,逐漸構建起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
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的品德教育有一定促進作用。
通常情況下,體能訓練涵蓋諸多方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速度;二是柔韌性;三是耐力等,在大學生參與各項體育鍛煉活動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具有良好的體能,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借助體能訓練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大學生對體育知識、運動技能等方面予以更加快速地掌握,旨在促使他們可以養成勤于鍛煉的好習慣。
在我國現階段大部分高等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中,在體能訓練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組織學生到操場進行跑步訓練,或者部分教師會利用課下有限的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身體素質練習,比如組織開展蛙跳、引體向上等傳統體能訓練活動。在這種體能訓練模式下,體能訓練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強制性,大學生在實際參與體能訓練過程中往往缺乏較高的積極性,并且部分學生會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難以將體能訓練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取得的體能訓練效果并不理想。
在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等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中,還存在對體能訓練活動缺乏重視的問題,這種情況造成了大部分大學生都不具備較高的體能素質,在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性、柔韌性等方面綜合素質較低[2],在部分高校體育教學中主要強調傳授各種運動技能,而針對大學生的體能訓練卻沒有予以充分重視,在教學方法方面也缺乏多樣性,難以充分調動大學生的運動興趣和積極性,導致當前大學生身體素質目標難以得到有效實現。
在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中,針對大學生的體能訓練活動,沒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大部分高校中在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方面都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定,從而造成在實際開展高校體育教學體能訓練過程中體現出較為嚴重的隨意性,針對體能訓練效果和訓練質量難以予以有效保證。
通過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加以分析后,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他們在體育基礎、身體素質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因此在實際開展體能訓練過程中,在訓練內容、訓練方法等方面也需要有所差異,這就要求在實際對體能訓練進行設計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予以充分考慮,并以此作為依據對大學生進行分組,將水平一致的學生劃分到同一個體能訓練小組中,并針對不同訓練小組學生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法,在開展各項體能訓練活動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舉例來講,在實際體能訓練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大學生的體育基礎當作參考標準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在全面了解具體狀況的基礎上把不同身體素質水平的學生劃分到以下幾個小組中:一是體能訓練小組;二是培優訓練小組,將各個小組學生所具備的身體素質水平作為依據,在訓練方法、訓練內容等方面予以針對性制定,提升體能訓練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保證在實際體能訓練過程中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原有身體素質基礎上得到提升,并且讓學生在體能訓練活動中感受到成就感,對學生的體育訓練信心進行培養,在體能訓練活動中將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激發出來,在體能訓練活動中將一人為本的訓練理念體現出來。
對傳統體能訓練內容進行分析后可知,跑步、蛙跳等是訓練次數較為的幾項內容。這種方式過于生硬,在實際訓練活動中難以充分調動大學生的運動積極性,長此以往下去就會讓他們產生乏味的心理,更別說提高訓練效果了。這對這一問題,針對以往體能訓練方法教師應予以積極創新,在實際體能訓練教學中積極應用那些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的訓練方式,旨在促進大學生訓練熱情的提升,從而持續強化體能訓練的有效性。
針對大學生實施的體能評價工作,這一過程具有動態性和連續性,并且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身體素質、心理發展等方面因素。因此,在對大學生體能進行評價時,所采用的評價過程也應該是動態性的[3]。處于高校教育階段的大學生,在體能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發展空間較大,在針對大學生體能進行實際評價過程中,應對學生的生理機能、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予以充分考慮,對大學生在身體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予以重視,對階段性評價、跟蹤評價等方面予以結合綜合采用。在階段性評價工作中,這一過程是靜態性的,主要是針對各個階段中大學生所能達到的體能水平,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這種評價方式也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在跟蹤評價工作中,這一評價過程也具有動態性特點,針對大學生的實際體能狀況可以予以直觀體現,通過融合多種評價方式可以全面、客觀地評價大學生的體能狀況。
在當前階段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中,對于大學生體能提升而言,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當前在體育場設施方面存在不足,在各個高校體育主管部門工作中,應當做到物盡其用,即充分利用已有的體育場地以及設施,旨在從整體上提升其利用率,并且還要在全面了解實際狀況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旨在為學生的訓練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氛圍。其次,需要對傳統體育教學觀念予以積極轉變,并在經濟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對相關建設工作予以合理規劃。
在各個高校體育教學中應對課外體育活動予以積極開展,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設置豐富多彩的項目,基于場地設施匱乏的狀態下,盡可能開展那些對場地、設施要求低的活動。同時還要將體育訓練重點充分展示出來,持續完善與優化體育活動內容,并將提升大學生體能素質作為主要訓練目標。處于高校教育階段的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在正式步入社會之前通常非常愿意主動參與那些有意義的活動,在高校校園中俱樂部作為一種體育組織,在體育俱樂部方面各個高校應該加強重視,引入各種體育項目,由體育俱樂部負責指導學生有關業務,并在此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手段引導學生利用閑暇時間組織豐富多彩的比賽活動,旨在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顯然這對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意義。
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來講,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體能訓練當中主要扮演著以下兩種[4]角色:一種是組織者;另一種是引導者,實際體能訓練效果會直接受到教師專業能力的影響。因此,如果想要實現高校體能訓練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在責任感方面對體育教師也提出了一定要求,要對自身的學習意識予以提升,在體能訓練過程中對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予以不斷豐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積極引入新穎的體能訓練理念,對訓練強度予以適當控制,并實施有效監督和科學計劃,從而促進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效果的提升。同時,體育教師還應當對以下幾點做到心中有數:一是運動生理學知識;二是運動心理學知識等,并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不動搖,旨在令體能訓練的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教育事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而隨著當前素質教育逐漸推行,在各階段教育工作中逐漸對體育教學予以了高度重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也同樣如此,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保證其順利進行學習、工作、生活重要前提,而在體育教學中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體能。因此我們有必要針對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必要性和實施策略進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