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瑋婷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青年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需要不斷被挖掘,通過激發潛能和創造美德,促進心理品質的積極發展。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形成良好思想素質的重要基礎,也是完善過硬思想素質和理論修養必備的條件。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學生普遍因為家庭教育、家庭環境、家庭經濟等因素產生不同的心理問題,因此將培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落實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引導中,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認同并接受培育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學生在與外界環境交互形成的由思想、行為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質即為心理品質。積極的心理品質形成會由于個體所處的積極環境變化、生活圈層、教育經歷、社會關系的改變發生相應的變化,不同個體的心理品質存在差異。結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發展狀況、成長環境和心理特點,本文認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是自身成長發展的過程中與后天教育環境相互影響、作用下,形成的正向態度,且能夠獲得較強的自我效能感和社會認同感。
積極心理品質本身就是積極、正向的,是個體內在的心理特質。在客觀環境的刺激作用下,能對個體的思想、行為形成激勵,促使形成樂觀的心理狀態。高校大學生青年的思維敏銳、想象力豐富、情緒善變,其心理品質尚不穩定,但在校園文化環境的促進下,積極的心理品質易形成積極的思維,從而產生積極的行為[1]。對待具體問題時,抗壓能力強,善于問題解決。
創新能力是個體善于通過新鮮的方式解決、處理事件或產生具有社會價值產品的能力。積極的心理品質可以產生激發個體創新能力的內在創造力,有利于以非常規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大學生而言,創造性一方面體現于個體的智力,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心理品質的積極健康。
積極的心理品質意味著健康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活躍開闊的思維方式,這種品質下的學生興趣廣泛,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勤于思考并學習[2]。在挫折面前,甚至高壓條件下,容易突破常規,挑戰創造性方法,調整個體行為以便適應社會發展。
個體需要與不同的環境接觸,也需要習慣不同的環境。適應性指的是在環境發生變化時,能夠主動適應新的環境,從而達到與周圍環境和諧共存的能力。成長過程中,人們習慣按照固定的方式思考問題,對新鮮事物本能的排斥。積極心理品質會幫助個體消除負面的心理暗示,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尋找生活的樂趣。在積極的社會環境下,學生自主產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而在消極的社會環境下,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影響適應性的關鍵因素[3]。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因此沒有人是完全一樣的。正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都有獨特的模式,這些特征的總和構成了一個獨特、穩定的人格。人的思想、行為會受到多維因素的影響,但結合高校青年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心理規律來說,大學生的人格趨向于穩定,其積極的心理品質一旦形成,也不會被輕易改變[4]。積極心理品質是青年學生自我調節的基礎,這種穩定的心理狀態能夠促進個體健康成長,使個體有明確的定位,正確評價自己。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調查中發現:家庭收入與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意味家庭收入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低。城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于農村大學生,而目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大多分布在農村,也從側面反映了部分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困難學生受到來自家庭、社會、校園的壓力,在應對壓力或競爭時,容易出現由心理承受能力交叉而引發的諸多問題。當這些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時,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極其不利。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使其在應對困難事件時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品質,消除負面情緒,積極自我調節,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5]。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經濟壓力影響需要適應多種環境,較好的適應能力能夠緊跟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迅速調整社會角色的定位和對自己的定位,融入周圍環境。高校學生多為初入社會,尚未經歷過太多的挫折,當處于逆境中時,極易出現社會恐懼、挫折壓力、人際矛盾等,從而產生自我否定,導致出現消極的心理品質,難以適應社會。而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有助于個體以積極的態度和較高的自我評價應對生活負性事件,調動積極的自身力量,較好的調整角色變化,增強社會適應性。
青年大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會影響周圍環境中的個體或群體,從而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形成社會支持系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較早走向社會,其積極心理品質伴隨強烈的個人責任感,在互動交往時擴大到對其他社會成員的影響,喚起積極能量,引導積極的社會心態[6]。調動社會群體積極發展,面對挫折不畏懼,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
個體的積極情感體驗既可以是感官的享受,也可以是心理愉悅,二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區分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實現轉換的。用積極的心理品質解決問題,能夠讓個體對未知事件充滿期待,用積極樂觀的心態評價。在社會環境中,積極心理品質是釋放壓力的驅動力量,能夠以積極心態感受周圍環境,使消極情緒得到宣泄,顯現出來積極的情感體驗。
學生在本科學習期間,在校時間較多,學校有責任培育經濟困難的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第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筑牢思想基礎。通過廣泛開展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感恩教育、校園文化活動等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主動性。第二,增強學生的校園體驗。充分調動每一名困難學生的積極性,擺脫自卑心理,將個人代入到校園活動的主要角色,通過放松訓練、團體輔導、班級活動等建立積極體驗。第三,建立專業化教師隊伍。教師言傳身教,通過自身能力、素質豐富學生的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品質,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具備高水平的道德修養[7]。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聚焦于心理問題學生上,缺少對特定群體心理發展特征和規律的探究,更趨于對問題成因及改進方式的調研,忽視了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對家庭經濟困難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可以拓寬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第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面向不同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發展形成規律性和特殊性探索,重點消除學生內心負性情緒,激發潛能。第二,開設積極心理學相關課程。在教學環節,通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案例,指導學生形成積極心理品質。第三,開展積極的心理實踐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月的宣傳教育,通過積極心理知識問答、心理情景劇、心理拓展訓練等方式,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完善人格[8]。
家庭對于學生的成長起到決定性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會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反之則會對學生的長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第一,樹立積極的家庭教育理念。積極的理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要與學生積極交流,關注身心健康的發展。第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保持良好的交流溝通,在日常生活和重要節日能夠合理分配角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創造健康成長的環境。第三,選擇合理的家庭教養方式。家長不是一味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在校表現,而是應該從教育方法上究其原因,根據家庭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個人性格特點,選擇適合家庭且有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方式,對學生取得的成就給予肯定,面對學生的失敗事件時能夠耐心聽其解釋原因,一起克服困難。
個體與社會存在密切的聯系,每個人都有社會關系網絡,通過與社會成員的互動實現溝通交流。豐富社會支持系統可以通過社會關系倡導社會成員的積極心理品質,也是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的支撐因素。第一,加強人文關懷。政府可以通過優化文化環境引導積極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同時通過舉辦公益性活動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角色意識。第二,發揮新媒體優勢。大眾傳播前要嚴格審核把關,避免虛假信息,確保信息的正能量,通過貼近生活的信息和典型事件引導大眾用積極情緒看待社會問題。第三,建立心理咨詢平臺。平臺針對高校大學生而設,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行業內專家開展網絡知識宣講和科普。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咨詢或選擇就近的咨詢師表達訴求,解決自身存在心理問題,從而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