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恒博 韓陛賢 倪俊偉
(河北農業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問題,根據權威數據,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預計將達到909萬人,較上一年增長40萬,增長幅度達8.00%。而且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經濟形勢增速放緩,各行業均受到較大沖擊,原本較為嚴峻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更是雪上加霜。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除了受到宏觀經濟環境和國家政策影響外,還與工作崗位特征和高校大學生就業需求特點不匹配有著密切的關系。了解和研究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對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期望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對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期望科學化、就業市場規范化、提高高校大學生就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調研團隊采用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河北農業大學在校大學生展開全面調研,共收回問卷1624份,剔除不合格問卷,有效問卷為1563份,合格率為96.24%,現做出如下分析。
被調研群體最贊成就業方式分布情況中,超過70%的大學生認為應該考研或者專升本,不到20%的大學生認為應先就業再擇業,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不足整體的4%。可以看出,考研考博等繼續學習、升級學歷的方式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畢業時的主要選擇。并且由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對人才的需求量有限,無力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崗位以減緩當前的就業壓力,雖然私營企業對技術崗位人員和服務崗位人員的需求逐年增多,但是由于企業實力、工資福利較政府機關和國企低,甚至有的工作具有險、臟、苦、累的特點,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較低。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占比最低,這也說明了絕大多數學生對自主創業比較排斥,這與高校創業創新教育指導不足,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缺乏有著較大的關系。
被調研群體期望就業城市類型分布情況中,超過58%的大學生選擇主要為內地省會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只有1%的大學生選擇社會所需的偏遠地區。其主要原因是一線城市發展水平高,各類單位實力強,就業平臺大。戶籍所在地父母人脈較強,對大學生就業找工作有較大的助力,生活舒適度高。選擇社會所需的偏遠地區的學生最少,這與城市基礎設施差、生活條件較為艱苦等原因有很大的關系。
被調研群體期望就業單位性質分布情況中,占據比例最高的是國有企業,其次是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這兩類就業單位的占比達到了近60%。接下來是私營企業、合資企業或者外資企業,占比為25%。高校和科研機構、中小學的選擇比例為13%。自主創業的選擇最低,主要原因是國家單位,工資和福利待遇好,并且工作穩定性高,相較國有性質企事業單位,私人性質企業對高校大學生的吸引力較差,被認可率也就相對偏低[1]。
被調研群體期望的工作崗位類型分布情況為,接近30%的大學生選擇行政類工作,29%的大學生財務管理類工作和市場營銷與策劃類工作,接近10%的大學生選擇教學類性質工作,8%的大學生選擇設計類性質工作,業務員類性質的工作占比最低。行政類工作對于大學生的專業類別要求不高,適合的大學生的范圍最廣。財務管理類工作和市場營銷與策劃類工作工資收入往往較高。中小學教師相對穩定,社會地位較高。業務員的工資主要靠業務提成,工作壓力較大,社會地位相對偏低,對大學生吸引力最低[2]。
從被調研群體月薪層次期望分布可以看出大學生對高薪的期望非常明顯,超過70%的大學生選擇的月薪檔次都在6000元以上,呈現出明顯的高薪偏好。這也是被調研的高校大學生在本次調研的就業期望選項中選擇最集中的。
男生選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比例為28.19%,女生為16.96%;期望進入國有企業的男生比例為54.73%,女生為44.11%;選擇私企的男生為4.97%,女生為2.40%。男生選擇企業的比例均高于女生,但是在高校和科研機構、中小學這幾類性質的單位中,女生期望選擇的比例均遠高于男生。
男生選擇東部沿海城市的比例為21.40%,女生為10.05%;男生選擇內地省會城市的比例為35.35%,女生為17.77%;男生選擇內地中小型城市的比例為18.93%,女生為37.95%;男生選擇戶籍所在地的比例為20.07%,女生則為33.25%。在社會所需的偏遠地區的選擇上,男生期望選擇的比例高于女生。可以看出男生更傾向于大中城市,女生相對于更愿意選擇中小城市和回家就業。
男生期望月薪的比例主要集中在10000元以上,達到40.30%,而女生的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6000-7000,比例為23.77%。男生的期望月薪要高于女生,且呈現高薪期望聚集,女生的月薪期望相對均衡。
文科類學生選擇國有企業和中小學的比例較高,分別為28.36%和25.22%;理科類學生選擇國企的比例最高,為48.96%,其次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占比為13.33%;管理類學生選擇國企的比例最高,為45.92%,其次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占比為28.97%;農業類學生選擇國企的比例最高為40.35%,其次在私營企業、中小學和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選擇相近,可以看出專業類別對高校大學生的期望就業單位有一定的影響。
文科類學生選擇內地省會城市的比例最高,為34.43%,其次是內地中小型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占比分別為32.30%和20.19%;理科類學生選擇內地中小型城市的比例最高,為30.08%,其次是內地省會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占比分別為29.35%和24.01%;管理類學生選擇東部沿海城市的比例最高,為35.15%,其次是內地省會城市和內地中小型城市,占比分別為;29.04%和28.28%;農業類學生選擇內地中小型城市的比例最高,為30.30%,其次是內地省會城市和戶籍所在地,占比分別為25.65%和20.35%。管理類專業、理科類專業和文科類專業學生期望選擇東部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的比例都很高,農業類專業學生選擇返回戶籍所在地的比例最高。
文科類學生選擇8000-9000元的比例最高,為25.19%緊隨其后的是7000-8000元,占比為24.01%,理科類學生選擇9000-10000元的比例最高,為27.58%,緊隨其后的是10000元以上,占比為27.04%;管理類學生選擇10000元以上的比例最高,為40.59%,緊隨其后的是9000-10000元,占比為29.26%;農業類學生選擇6000-7000元的比例最高,為26.35%。管理類專業大學生期待的月薪層次最高,其次是理科類專業大學生[3]。
高校大學生就業期望主觀感受排位順序依次是單位的實力和規模58.27%;工資待遇和福利,占比為57.46%;晉升空間,占比為56.02%;工作發展前景,占比為54.74%;工作所在城市,占比為53.61%;工作性質,占比為51.36%;編制,占比為50.88%;工作環境,占比為50.72%;工作的社會地位,占比為48.80%;工作內容符合自己愛好,占比為47.35%;父母所在地,占比為46.23%;專業對口,占比為34.03%。高校大學生就業期望主觀感受被選比例最高的四項是單位的實力和規模、工資待遇和福利、晉升空間和工作發展前景,不難發現高校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最看重的是個人今后的待遇和發展空間,這說明高校大學生普遍希望能在工作崗位中得到更好的待遇以及提升和發展的機會[4]。
將大學生就業期望和就業的實際情況相對比,可以發現大學生的就業期望普遍高于實際提供的崗位條件,這就需要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引導,引導大學生認清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幫助大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對自身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合理調整使得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符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社會工作崗位需求,引導學生培養核心就業能力,鼓勵學生走向就業市場。
大學生在擇業期會遇上被拒等類似的情境,會打擊到大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會降低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甚至使得大學生產生迷茫和畏懼的心態。要通過引導大學生端正擇業心態,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和挫折,并根據現實情況適當調整就業期望,縮短在擇業期中試錯、反饋和自我調整的階段,總結擇業規律,實現高質量就業。
應加強大學生創業相關政策的宣傳,引導和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業活動,通過創業來解決自身就業問題,并且可以整合政府、企業和校友等相關資源,加大大學生創業專項資金的投入,為大學生提供場地和技術指導等多方面扶持,做好創業項目的鋪墊和指導工作,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增強大學生創業意愿。
大學生不愿意去鄉鎮、農村和西部就業的原因主要是受經濟水平和基礎設施條件影響,但經濟發展程度和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否并不影響個人的發展,甚至鄉鎮農村和西部廣闊的舞臺更有利于大學生的發展。這就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就業價值觀,指導高校大學生將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結合起來,加大基層就業政策宣傳力度,有選擇地對意愿群體進行引導,鼓勵高校大學生在基層崗位發揮和實踐自我價值[5]。
有關部門應按照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開展就業組織服務工作,制定相應的規則規范就業市場行為,引導大學生公平競爭。與此同時也要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針對性幫扶,加強心理輔導,幫助其樹立就業目標,增強就業自信,提高就業競爭力,調整就業期望,提高就業滿意度,盡早完成就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