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 茜
(西安郵電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1)
在我國高校教育推行市場化改革之后,現階段將教育目標定位于綜合素質培育方向。因而,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已經變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學生健康心理與其個體化人格和社會化人格的塑造密切關聯。并且,會影響學生內在情緒系統和外部世界現象之間的“主客體相互作用”。因此,在綜合素質教育目標之下,高校做好學生心理輔導,既能滿足學生要求,又可以實現高校教育的綜合素質型培育目標。所以,在新時期應該積極引入一些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透過從根本上弱化、化解、消除相關阻礙因素等,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
當大學生進入校園后,面臨新環境、新同學、新學習內容、新人生階段等諸多新情況。此時,在生活方面的獨立性需要增強、學習方面的學習方法需要變化、相對復雜的人際關系需要合理處理。同時,戀愛問題逐漸成為自身關注焦點之一,且需要面對諸多情感困擾。尤其是就業問題與職業規劃,逐漸受到全盤思考,需要透過職業規劃作出重大的人生抉擇。當此類問題逐漸顯現在心理方面時,就會引發情緒焦慮、情感困惑、抉擇困難、學習動力不足、適應性不強等實際問題。加上當代大學生受網絡影響較大,極易在心理各類問題發生時,受多元價值抵觸的影響,逐漸弱化自身的價值認知、價值感受能力,導致自身趨向于價值無根性[1]。甚至轉變成無目標、無計劃、無中心價值導向的虛無主義者。因而,高校輔導員應該將學生的生活場景、學習方式、新媒體工具的使用情況等,關聯起來進行綜合判斷,增強針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心理輔導工作。
下面結合日常工作經驗,僅從情感牽引、輔導方式、同群效應三個方面,展開具體討論。
首先,按照調研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運用問卷調查法,分析了學生對心理輔導工作的接受度、反對理由、意見。并以此為基礎,按照現代心理學對情感的基本認知,將情感劃分為主要情感與次要情感。在主要情感方面,按照痛苦、快樂,開展情感牽引。其中,將痛苦釋義為遇到了阻礙產生的心理感受。并以專題討論方式,對情感壓抑、情感投射、情感回歸、情感移植進行了分析,為學生提供了新解釋。將關于情感的知識轉化成了一種可分析的清晰認知,使學生在情感牽引路徑下,重新認識到了情感的重要性。在次要情感方面,以人的基本情感需求為出發點,對其親情、愛情、友情、同志情誼等進行了剖析。其次,情感牽引實踐中的基本觀點,定位于“情感之間的對立與協調”,化解情感阻礙或問題的方法,重點放在對情感依托的情緒的認知與指導[2]。具體而言,就是將情緒作為情感牽引的基底層,通過對其作為本能的性質、作為可克服的性質進行解決,使學生明白情感的重要價值,以及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產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這樣,就使學生在主要情感、次要情感、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牽引之下,更為清楚地認識到了情緒系統對情感體系的有效控制,也使學生明白了克服其不良情感的方法在于對情緒的有效調節。深化了學生的情感認知,增強了學生利用有益情緒,克服有害情緒的能力,建立了相對有效的情感防御機制。
首先,現階段高校已經建立了計算機網絡,并且將信息技術與多媒體工具,引入到了教育教學工作之中。高校輔導員在信息路徑下,借助校內資源擴展了學生心理輔導工作方式,利用信息資源的便利條件,創新了諸多新方法、新形式、新內容,逐漸探索出了以交互模式為主要特征的心理輔導方式。其次,高校輔導員通過了解學生多媒體工具使用情況,選擇了一些與學生使用情況趨于一致的PC端和移動客戶端應用程序。通過搭建“校園健康心理交流群”“班級健康心理交流群”等,與學生建立了具有交互性質的新型心理輔導形式與輔導途徑。第三,建立了可以保護隱私、直面問題、快速化解問題的心理輔導多元化信息交互通道。比如,在微博、公眾號等私信功能、評論區功能、留言區功能支持下,高校輔導員一方面可以解答學生提出的實際問題,并對各類問題進行一些信息記錄[3]。另一方面,在收集學生各類心理健康問題信息后,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信息整理與資源搜集方法,針對類型相對齊一、內容重復次數相對較多、問題答案相對固定的一些心理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并制作了針對此類問題的專題,將其上傳到了上述“交流群”與不同的網絡平臺之上,節省了心理輔導方面的大量時間,規避了諸多交流困難,提高了工作效用。
首先,同群效應特征鮮明,旨在通過群體行為影響個體行為,使個體行為與群體行為趨同。而要使同群效應在發生原理方面獲得實現,需要通過具體的個體參與到群體之中。因此,高校輔導員吸收同群效應中傾向于社會化人格塑造的特點,為高校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增設了一些豐富多彩的同群行為輔導,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將社會化的社交禮儀、談話技巧,體驗不同形式的活動等內容,添加到了個體與群體的關系處理方面。逐漸發展出了以旅游活動、晚會活動、讀書活動、辯論活動等積極性較強的輔導項目,從外部增強了內部心理疏導。其次,由于綜合因素影響,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中的問題趨于復雜化。比如,在心理問題的類型方面,主要集中于職業規劃、專業知識、學習方法、愛情問題、精神狀態、生活習慣等方面。所以,高校輔導員選擇了集體路徑下的同群效應理論,通過在校園、班級、社團等具有組織性質的群體中,實施集體價值牽引、生活方式解析、學習方法討論、愛情觀念傳遞、精神狀態解讀、專業知識相關資源路徑傳導、職業規劃指導與建議等相關專題,增加了集體路徑下的心理健康知識傳導和心理問題疏導[4]。由此,增強了同群效應下學生心理輔導。
新時期應該將原來的以“治”為主的策略,轉變成了“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策略。高校輔導員應該充分認識到“積極心理學”,在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中的價值,由此開辟相對較新的工作路徑。
首先,在“積極心理學”中,將人類的價值系統作為支配人類行為的根本動力因素。因此,將價值分為兩類,一是價值的形成,二是價值的轉變。兩類價值的實現均通過直接經驗加以實現。由于價值的呈現集中于人的品質層面,高校輔導員可以采用歸納法,按照“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層次劃分,總結出個體化人格與社會化人格需要共同具備的主要品質。如勇敢、誠實、誠信、開放、自我認同、自我發展等。其次,學生在形成與轉變消極心理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個體經驗與社會經驗完成。因此,引入“積極心理學”時,應該從個體行為與社會行為兩個方面,實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于主導觀念及其意象的準確把握,能夠使自身突破原有的“保守傾向”,實現“開放心態”。在借助開放心態,逐漸向行為的過渡,達到自我提升目的。因此,高校輔導員,應該在生活、學習、社會實踐層面,牽引學生借助自身經驗,逐漸達到自我超越,將自身的個體化人格擴展到更為健全的社會化人格[5]。第三,社會化人格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是,社會化人格本身是對于家庭組織的超越。家庭的基本單位組織核心是個體化人格的呈現,強調個體的責任與義務。而社會的基本單位組織核心是社會化人格,強調個體與個體關系,個體與公共空間關系,個體與社會文化的關系等。由此可見,高校輔導員在探究、摸索如何針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做好輔導工作的過程中,十分有必要將目標定位于文化本質的價值培育方向。從更為宏觀的學生個體發展角度,借助品質培養,促進大學生習得一種“思維升級”,將自身的不健康心理,轉向健全、健康的心理狀態。
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因而有必要以我國現代教育中定位的綜合素質教育目標為準,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一項重要教育內容,對其開展相關的心理輔導工作。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輔導員在情感、信息、集體三條路徑下的實踐,有助于學生建立相對完整的心理防御機制、實時對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找到解決路徑,并通過多元渠道獲得解決。因此,建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條件,全面增強對相關資源的搜集、整合、分析,從各層面推進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的探索與創新,突破心理輔導局限,將積極心理學作為新的發展方向,培育一些與學生未來發展相適用的積極品質,使其能夠在高校輔導員的輔導、牽引下,養成積極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