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胡明蓉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廣元 628040)
高職院校抑郁傾向大學生明顯增多,更多的是由于個人因素導致的,包括個人性格、自理能力以及個人情緒調節能力等都與能否產生抑郁息息相關。受獨生子女政策實施的影響,現階段絕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一直以來深受家庭的寵愛和庇護,很少參加社會實踐和進行勞動鍛煉,相對缺少實踐經驗,存在著自理能力弱、抗壓能力弱、動手能力弱以及協作能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在面臨重大困難和個人問題的時候就缺少獨立思考、獨立完成或協作處理的能力,不能夠及時妥善地解決問題。這會極大增強學生的挫敗感,如果此類學生沒有掌握調節情緒的科學方法,就不容易較快走出失敗陰影和情緒低落,將嚴重影響心理健康,長此以往甚至容易引起抑郁,威脅著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和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另外,抑郁傾向大學生往往是受性格內向、膽怯影響,在生活中不愿與人交往,相對缺乏社會支持系統,面對事情既敏感又悲觀,內心相對脆弱,這也是引起學生抑郁傾向的重要原因。
家庭原因是導致學生產生抑郁的第一大外在因素,也可以說是引發大學生產生抑郁的重要禍源。很多抑郁學生并非先天性的,而是后天性形成的,這類學生主要來自離異家庭、單親家庭甚至貧困家庭、突遇重大變故家庭等。因為家庭氛圍不和諧,家庭突發重大變故以及家庭生計維持困難等問題,導致這類學生群體在進入大學以前就一直為這些客觀存在的家庭瑣事擔憂、分心,生怕別人知道自己家庭情況,加上未能在家中及時找到合適的傾訴對象,就會覺得缺少家人關心,造成情緒持續低落,沉默寡言,不相信身邊的朋友,常年既往就增加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同時,良好家風的建設也非常重要,其實很多抑郁傾向的大學生是沒有經歷過良好家風的影響和教育的,尚未形成較為穩定、積極的思維方式,導致其在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時容易走向極端,一旦不符合自己內在需求就容易想不開,進而抑郁。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也引發了價值觀扭曲、碰瓷、拜金主義以及人情冷漠等不良社會問題,而其中社會冷漠就是造成大學生抑郁的一大殺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努力就會被社會淘汰,就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但很多人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往往忽略了身邊人的感受,只看到個人得失,加上拜金、碰瓷等現象不斷增多,導致很多人不敢相信別人,也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最終表現為社會冷漠。部分大學生在需要幫助的時候,需要鼓勵的時候,往往得不到身邊人的幫助和關心,甚至在需要發展的時候,還受到了他人的威脅和迫害,引起了對社會的不滿和內心的不安,繼而發展為對社會的不信任,對身邊人的害怕,很多事就憋在心里,不敢也不愿意與他人進行分享,時間一久,很多問題想不通也就造成了心理抑郁。同時,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也是引起大學生抑郁的重要外因,社會空缺工作崗位與畢業大學生人數不對等,畢業大學生能力與崗位不匹配,所學專業不符合崗位所需等問題讓很多畢業大學生未能順利找到適合自身的崗位,經常性忍受旁人的議論,嚴重懷疑自我價值,這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負擔。
網絡社會作為當前人類生活的第二大空間,各類朋友圈、社交網站、短視頻等網絡資源散發傳播著各類社會信息,又因其自身的快捷性、虛擬性、海量性等特征,特別容易誘發社會比較,“其中如果產生負面社會比較就很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抑郁傾向。”[1]大學生作為一大網絡使用群體,隨時隨地都能夠接觸到大量的積極偏向信息,比如漂亮的照片、豪華的住所、個人榮譽展等通過網絡迅速進入大家的視野,如果這部分學生攀比心過強,且自我認知定位不清晰,就很容易產生消極的自我認知評價,即負面社會比較,總覺得別人就是優秀的、幸福的,并不斷將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放大,致使個人幸福感持續降低,進而產生消極情緒,若沒有得到及時的釋放或有效的心理疏導,就很有可能引發心理抑郁。
產生抑郁傾向的大學生,往往在身體舉止方面不同于平時正常表現,會有一些明顯的標志性特征。“身體上主要表現為沒有精神活力,整個人一蹶不振,面色蒼白,目光呆滯,身體逐漸消瘦。”[2]舉止上跟往常相比,會有明顯的出入,睡眠障礙多,容易失眠,常常一個人胡思亂想,食欲不好,沉默少言,不愿意與其他人交談,常常帶著懷疑的心理和眼光看待別人,不敢也不愿將自己的事情分享給他人,甚至出現自言自語的行為,思維邏輯混亂,不及平時。另外,這類學生通常表現出孤僻的行為,不喜歡參加集體性強、競爭性強、對抗性強的校園文化活動,運動功能相對減弱,反應遲鈍,敏捷性不如正常人的表現。
情緒是一面鏡子,通過情緒往往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的實際生活狀態和心境,而產生抑郁傾向的人往往情緒會表現出消極、低落等癥狀,同時又極不善于做好自我情緒管理。抑郁傾向嚴重的大學生往往容易受身邊小事影響,一旦不符合自己內心需求就會變得暴躁,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甚至大發脾氣和出現暴力傾向,即使對親近的人和好友也難以控制自我情緒。同時,產生抑郁傾向的大學生特別敏感,容易計較得失,一旦失去某種東西就容易產生失落、懊悔及自責等情緒,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情緒宣泄,長期下去就很難走出心理陰影,形成抑郁癥。
為有效干預高職院校抑郁傾向大學生持續增多的問題,輔導員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斷加強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定位,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通過日常主題班會,職業規劃課程以及班級活動等教育載體和手段對自己有一個大概的定位,并從中找出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祛除悲觀、自卑等消極認知,熟悉掌握辯證方法論,理性辯證地看待遇到的問題,從內向走向外向,從膽怯消極走向積極主動,輔導員在其中要時時關注并幫助其進行客觀分析,引導其充分肯定自我社會價值,對生活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期待,形成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實現從個人源頭消解負面情緒。
高職院校針對抑郁癥學生越來越多的問題,應該充分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同時輔導員以及任課教師深入學生中去摸查,將有抑郁癥狀的學生清理出來,實施重點關注教育,建立學院、系部、心理健康中心、班級四級聯動管理機制。學院充分落實好主體責任,負責好統籌協調工作,并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系部針對抑郁傾向類大學生建立臺賬,針對這類群體實現微觀管理,時刻給予這類群體最溫馨甚至是最特殊的關愛,遇事少責罵多引導,少抱怨多鼓勵。心理健康中心針對普查情況制定專業規范的心理抑郁危機干預方案以及重點人員處方,實現面點集合,有效干預抑郁程度加重。班級實現輔導員、班委干部、寢室長信息貫通渠道,既保護好學生隱私,又對其多幫助和多關心,實現特殊情況及時上報,從而進行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校育人、育德的重要載體,既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也有提升個人修養的作用。因此,面對抑郁癥這類學生群體的特殊原因、特殊情況,鼓勵、引導其參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更是重要的手段。這類學生在參與到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認識到更多的朋友,逐漸敞開閉塞的心扉,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協調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一旦這類學生群體感受到了被別人接納和信任,他們的信心也會逐漸增強,排擠他人的情況也會逐漸減少,進而就會引導其身心越來越健康,減少負面情緒產生,降低抑郁程度,甚至減少過激的行為發生,有利于自身的成長。“而其中體育類活動對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也有預防和緩解作用,通過一定運動形式和一定運動量可以明顯減少大學生抑郁癥狀的發生或可有效緩解大學生的抑郁情緒。”[3]所以,學院、系部以及班級很有必要不定時開展體育類活動或者比賽。
在處理心理危機這些問題的時候,進行有效的危機干預特別重要,而其中一個很重要也很普遍和實用的手段就是進行談心談話。因此,輔導員需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并接受一些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培訓,方能充分掌握相對較科學的談話技巧,利用談心談話來降低這類學生群體的防范意識,讓其感受到輔導員的關心關愛,產生巨大的信任,進而將壓抑在心底的事情分享給輔導員。這樣,我們就可以相對準確地了解導致這類學生產生抑郁的一些具體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更好地從源頭上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這類學生群體安全、愉悅地度過大學生活。
大學生作為相對較大的網絡使用群體,對待事物的認知分析相對缺乏理性正確的態度,不健康的網絡行為和網絡意識也會造成部分學生產生抑郁情緒。面對這種狀況,高職院校輔導員應該充分把握好學生的成長規律,準確摸透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全面熟悉這類群體在使用網絡過程中的主要平臺以及主要行為,對其網絡生活行為有較為全面地了解,幫助其分析哪些行為是不適合的,哪些想法又是錯誤的,尤其針對產生的負面社會比較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其養成健康的網絡生活習慣,抵制不良負面社會比較。
抑郁癥傾向學生需要關注,也需要關愛,但不可盲目地去下藥,高職院校輔導員要究其本質,深挖問題所在,并充分掌握科學的心理教育方法,方可更有效地管理好、教育好這類學生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