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亮 于慧麗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在校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態也隨之發生變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也呈增加趨勢。據教育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25%的在校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大學生“非正常死亡”數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迫在眉睫[1]。新時期,輔導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不斷提升其心理育人能力,增強心理育人實效,通過各種途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大學的教學理念與中學有很大區別,學習環境變得更自由,教學模式變得多樣化、人際關系變得復雜化,使很多大學新生不適應,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就會造成部分大學生心理失調[2]。諸如因環境差異不適應而感到焦慮,因學習方式不適應而感到失落,因人際關系不和諧而感到孤獨,因理想與現實差距而心灰意冷,因發展目標不明確而感到茫然。
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南北方地域文化不同,生活條件不同,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部分大學生因家庭困難,而產生自卑感和嫉妒心,可能和家庭條件優越的同學產生矛盾,如果不能夠很好地處理好這些矛盾,就會直接引發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等問題。
部分大學生過分依賴于網絡,無節制地在互聯網上瀏覽不良信息、玩游戲等等,長時間沉迷于虛擬世界中,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精神恍惚,對身旁事漠不關心,并出現行為異常、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人格障礙等問題,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嚴重影響身心健康[3]。
隨著性生理的成熟,很多大學生都希望在校園里享受到戀愛的甜蜜,渴望愛情已成為大學生中普遍的心理狀態。但是,部分大學生不能夠把握好戀愛的“度”,導致在戀愛過程中有不合理的舉動,比如部分學生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偏激,因戀愛問題導致“傷人”的現象時有發生。
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再加上每年規模龐大的高校畢業生涌向就業市場,就業門檻不斷提高,導致就業市場不太樂觀。在學校是天之驕子,但“畢業即失業”的狀態隨之出現,失去了原來在高校的安全感,使部分大學生有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也隨之出現。
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肩負著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的重要任務。因此,輔導員一定要充當好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者、指導者、心理危機干預的參與者,鍛造出心理素質過硬的大學生。
人生的發展是由多個階段組成,從嬰兒到老年,每個階段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樣的,而大學生的心理結構正處于穩定與不穩定之間,因此,這個階段的心理素質塑造極其重要。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很好的引導,就可能會遭遇自我認知偏差、情緒失控等問題,輔導員一定要發揮好引導作用,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首先,輔導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咨詢,了解學校心理咨詢機構設立的意義,其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消除大學生煩惱、躁動、孤僻等一系列心理疾病,促使大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主動尋求幫助。其次,輔導員要引導大學生了解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心理發展規律,端正看待事物的態度,弄清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以及在各種壓力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輔導員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之一,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指導是極其重要的。首先,輔導員要把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相關程序熟悉了解,內化于心。在新生入學之初,輔導員要在學校的安排下,通過網絡或其他形式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并把心理普查的結果記錄在冊,及時建立心理檔案,對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及時疏導。其次,輔導員要經常性地指導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其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抓手[4]。最后,輔導員更要注重貼近大學生生活,深入了解大學生心理需求,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如果遇到各種困難,應給予指導與幫扶,確保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應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及時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對可能引發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潛在因素及時摸排,但切忌盲目做出處理,一定要在專業的心理工作人員指導下進行,盡力降低心理危機可能給大學生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例如在心理危機的發現者方面,某些學生由于評不上獎學金,就產生了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輔導員就要對其價值觀進行正確引領,預防心理危機的發生。在心理危機事件處理的協助者方面,當獲悉大學生發生心理危機時,要確保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同時要運用自己掌握的相關心理知識盡可能地處理危機情況,待專業人員到達現場開展工作時,做好協助工作。在心理危機事件后期,作為干預的關注者,輔導員要時時關注事態的發展態勢,以防二次危機的發生[5]。
新時期,輔導員經常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和實踐意義。一方面要準確把握大學生心理特點的特殊性和心理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改進心理育人工作方式方法,不斷推動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創新。
輔導員從事心理育人理論與實踐研究,是推動輔導員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舉措。首先,輔導員應該不斷加強心理學相關理論學習。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主動學習心理學理論、方法及相關學科知識,接受系統化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基礎理論和相關技能,提升自身理論知識水平[6]。其次,輔導員應不斷提升心理育人實踐能力。輔導員應不斷了解心理學學科前沿信息,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了解掌握情緒管理和調節的技能和方法,努力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做好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
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同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又存在著共性。輔導員在開展心理育人工作時一定要注重發現和利用其中存在的規律,運用規律合理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因此,輔導員要加強調查研究能力,經常性深入了解學生,洞察大學生的心理變化,積極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梳理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探尋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總結適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輔導方法[7]。同時,還要增強職業敏感性,研究和思考不同心理危機事件的征兆、特點等,歸納相關經驗,制訂有效應對預案,讓大學生從心理上增強抗壓的能力。
輔導員在開展大學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時,更要重點關注好四類學生。一是貧困學生群體[8]。貧困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與生活在城市同學的價值觀念可能會有區別,由于生活條件相對落后,沒有豐厚的物質基礎,比如剛上大學時,富裕家庭的孩子會買高檔電腦,優質手機,而生活困難的孩子買不起電腦,這就會導致部分困難的孩子產生心理問題。因此,這一類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更需要輔導員給予關心和支持。二是性格內向的學生,這樣的學生經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當壓抑到一定程度,心理就會產生問題,所以內向學生群體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輔導員老師要幫助他們融入班級集體,主動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技巧,有效避免他們心理問題的產生[9]。三是網絡成癮的大學生,當今,很多大學生迷戀于網絡游戲,而忽視了正常的交往,放松了課程的學習,輔導員不應該過度指責他們,首先接納理解他們,為他們創造一個引導和支持的環境,幫助他們慢慢重新融入現實,遠離網絡游戲。四是就業困難群體,受就業體制和就業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這些都會給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輔導員要及時和他們溝通,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鼓勵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壓力。
新時期,輔導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時,首先要拓寬心理育人工作途徑,解決大學生實際遇到的心理問題[10]。比如,可以在學生宿舍樓里設置“心理陽光工作坊”,由學校專業心理咨詢教師和相關心理醫生值班,與他們談心聽話,及時解決遇到的心理問題。其次,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了解新時期大學生網絡心理特征,拓寬網絡心理育人環境,進一步增強心理育人實效。線下諸如開展學院“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動、心理影片賞析、課外實踐活動等,幫助排解大學生成長中的心理困惑。最后,構建家校聯動機制,做好協同心理育人工作。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心理老師和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更需要社會和家長參與進來,形成心理育人合力,構建學生、家庭、學校、社會四級聯動機制,做好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