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迎香
(河北省深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深州 053800)
物理“學困生”的主要形成原因及特點有以下幾點的認識:
初中物理重在表淺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現象具有較強的直觀性,教學要求以識記為主。特別是這幾年的初中課程改革,更強調的是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的訓練;中職物理所研究的現象比較復雜而抽象,多數要用定量的方法進行分析、推理和論證,教學要求重在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討論和解決實際的物理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概括、推理、判斷、想象等思維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等等,這對于剛上中職的只有形象思維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尚處于經驗型階段的高一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初中以形象思維為主,通常從熟悉、具體、直觀的自然現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規律,在解決物理問題也只停留在直接應用物理知識,不需要更多邏輯推理就能解決。中職從理想模型代替直觀現象客體入手,通過邏輯判斷和抽象思維建立概念和規律,這種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必然使得學生要改進原來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新的要求。學習上產生困難,往往并非學生思維水平或智力的問題,而是學生不知道該怎樣去學。學生課后只是為了做題而做題,死記公式,生搬硬套。完全依賴老師的課堂講解,思維惰性大,思路狹隘,滿足于固有的思維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約束,只能套用知識,不能靈活運用知識。
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物理“學困生”與物理優良生的主要差異是非智力因素差異。物理“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雖然有很多,但其實質是單一、明顯的,那就是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有所欠缺,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教師必須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般普通中職的很多學生反映中職物理一學就會、一做就錯、一放就忘。這說明學生對所學知識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要正確引導,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深度不能要求學生一次到位,而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當放慢速度,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進行螺旋式上升。如在《牛頓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學中,為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牛頓第二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關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義,應先將有關概念作為預備知識總結歸納,如力的概念、合力與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頓第一定律等,以掃除定律學習中的外圍障礙,再進行定律的實驗和理論討論。在安排學生練習時要注意題型和難度的控制,先練習水平面上的問題,再逐漸深入斜面問題。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并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就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大凡對物理學習有逆反心理的“學困生”,對物理教師均有較深的成見或誤解。一般來說,“學困生”存在一種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揚,對批評較為敏感,若物理教師在課堂上動輒諷刺、挖苦或濫加訓斥,必定會增強其逆反心理,人為地把他們推向教者的對立面。所以,首先應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尊重他們的人格。課堂上實施微笑教學、鼓勵教學,使其感到有一種親切和諧的氣氛。對他們作業中出現的疑難點要注意個別輔導,多面批、多激勵。這樣,通過教師熱情的教學態度去融化學生逆反心理的堅冰,從而對物理學科產生興趣。同時,他們也會把對教師的好感遷移到物理學習上去。
一是從書面角度進行培養。不僅要求學生嚴格遵循解題規范,除了物理公式、數據代入以外,還包括完整的數學計算過程。通過規范解題步驟,提高計算準確率。同時,重視作業訂正,所有的題目包括填空題、選擇題,要完整寫清解題過程。二是提高有效閱讀能力。要求“學困生”在閱讀課本、題目時,畫出關鍵字詞、重視圖表小括號里面的文字說明。然后,通過課堂提問,鞏固這部分學生的閱讀習慣。三是從語言角度進行培養。通過語言表達,鞏固、記載思維成果。在課堂提問、訂正過程中,要求這部分學生完整表述物理概念、物理定律以及思維過程,加劇思維活動,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1.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統一授課、分組練習、分別輔導的方法。2.對“學困生”實行多鼓勵、多提問、多板書、多輔導,優先批改作業。3.并在課堂練習、布置作業和考試命題時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4.辦好輔導班,幫助他們消化書本知識,幫助解答疑難,指導解題方法,及時補齊知識上的缺陷。5.抓住“學困生”的閃光點,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和機會,保證他們與優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平等地位,采用各種形式或途徑,進行表揚鼓勵,激起他們的成功欲望,使他們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喚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學有目標,趕有方向,逐步提高。
綜上所述,解決中職物理“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所以我覺得要想減少物理“學困生”的數量,防止過多物理“學困生”的產生,就首先必須懂得“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做到以防為主,防止和轉化并舉的控制措施,并給予專門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