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瀅
(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沈陽 110173)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持續深化,我國經濟社會呈現了高速的發展態勢,使人均物質及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在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生態環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森林面積急劇減少問題、土地荒漠化問題等。這些問題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則會阻礙我國經濟及生態長遠發展。從目前來看,如何改善生態問題,成為困擾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性問題。而從國家立法機構層面考慮,經長時間的考量,在2018年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至憲法范圍內,由此代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全新階段,并將我國走綠色經濟發展道路的決心充分體現出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當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艱巨繁重,在改善生態環境工作進程中,勢必需要積極推進綠色發展。本文圍繞“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的現實意義”進行分析研究價值作用顯著。
“波特假說”認為環境規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治污投入成本,但同時也會對企業技術創新起到激勵作用,進一步為企業發展提供創新動力。同時大量實踐研究表明,環境規制對工業化中期、后期階段的城市產業結構升級明顯的推進效果,特別是對中期階段城市在推進效果方面更加明顯[1]。并且,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為引導、促進綠色發展的主要環境管理方法,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對新發展的工業項目具備引導與限制的雙重作用,同時可以促進現代工業企業實施“優勝劣汰”制度,及時淘汰低效落后產能,使工業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活動,進而達到升級優化生產工藝、工業結構的目標。
環境標志為帶動綠色消費的有效載體之一,推行環境標志機制,能夠加快綠色產品消費,以消費端為基點,可促進經濟綠色增長。與此同時,環境標志認證的綠色產品具備低碳節能屬性,在提升產品消費水平的基礎上,還有助于污染減排、資源節約目標的實現。值得注意的是,歷經20余年的演變發展,環境標志制度的認證標準日趨嚴格,有效減少了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多種污染物的排放量,在節約總體能源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此外,環境標志產品涉及范圍越來越廣泛,涵蓋包裝、家具、電子、日化、紡織、建材等行業,已形成各大類型的產品標準,基于環境標志產品慢慢進入政府采購清單大環境下,采購規模現已突破10000億元大關。由此可見,在綠色消費的驅動力作用下,可以促進綠色經濟發展。
節能環保產業為典型的綠色低碳產業之一,在實現“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目標的基礎上,才能夠使綠色發展的核心動能有效體現出來。與此同時,由于近年來生態環境監管力度持續增強、環境標準不斷提高、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還有助于促進環保產業的高速發展,繼而為經濟發展增加有效源動力。自“十二五”以來,國內環保產業年均增速達到26.9%左右,已成為我國萬億級別的產業,標志著我國以第三方治理、環境管家服務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化環境服務產業體系,表現出了加速形成的局面[3]。總而言之,我國環保產業的持續壯大,表現出高速發展態勢,在產業營收總額方面約占GDP總比重的1.5左右。因此,需發展環保產業,為綠色經濟增長注入全新活力。
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現實意義顯著,為了以環境保護為導向,推動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則需落實有效的策略。具體策略如下:
為了在加強環境保護的原則理念下,帶動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有必要貫徹全新的發展理念,將把綠色發展要求和設計、流通、生產以及消費等各要素合理科學結合,加快建設綠色發展標準化體系進程,通過引導及倒逼等方式,有助于綠色生產模式的形成。具體而言,需積極組織開展現行標準的梳理及評估工作,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制度修訂,增強標準的風險防范作用,提升標準對排污虛庫、環境保護稅等應用的協調性,進一步做好企業全過程環境監管方面的工作。與此同時,不斷完善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流通標準等相關內容,對綠色設計平臺進行構建,并對易推廣、可復制的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工業園區進行培育,并立優質的行業綠色品牌,進一步為全球范圍內環境治理及帶動產業綠色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工作開展期間,需建設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及綠色發展要求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做到疏堵結合、獎罰并用,以環境經濟政策為引導,形成兼顧循環、低碳及綠色作用的消費模式及生產方式。與此同時,積極組織環境經濟政策評估方面的工作,加強環境經濟政策配套實施措施及能力支撐建設力度,以此保證政策實施的總體效果。并且,需積極推進綠色稅收的改革進程,適當提升原生資源征收資源稅稅額,將塑料包裝、化肥、農藥等污染品納入消費稅的征收范疇當中,適當擴大相關稅種的稅收優惠支持力度,比如環保科技創新企業所得稅等。此外,重視污染治理企業增值稅返還政策的積極試行,以此使環境經濟政策得到全面完善。
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需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作用充分展現出來,使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目標得到有效實現,通過搭建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渠道機制,使環境污染治理投入的監管與風險防范力度得到有效增強。具體而言,需循序漸進由政府財政投入朝社會、企業投入轉變,主動探索多樣化的融資方式,如綠色銀行、專項基金、BOT、股票債券等,重視爭取國際金融組織或國外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援助或優惠性貸款。與此同時,加強對政府環保財政投入的監管管理,把環保投入指標列入地方政府向人大匯報主體內容范疇當中,尤其是對歷史欠賬多、環境污染嚴重的區域,需合理設置環保投資比重等硬性約束門檻。此外,提倡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合理劃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責任,使環境污染治理工作高效開展。
從目前來看,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環保技術、服務、產品、裝備的信息化、網絡化以及智能化水平相對較低。即便環保產業的總體供給能力可以有效滿足當下的基本需求,但是很難適應未來環境管理、環保市場的巨大改變。因此,需強化環保產業的管理力度,對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研發、產業化發展給予充分支持,并重視環境服務行業的發展,進一步使環保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具體而言,需對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進行強化,重視生態環境領域創新平臺、大數據平臺或大型儀器設備共享使用平臺的建設進程的推進,使新基建和生態環保之間實現融合發展,進一步使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目標得到有效實現。
從現狀來看,我國在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目標過程中,仍面臨較多的困難及挑戰。因此,需深刻認識到“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內涵,明確生態環境質量的核心工作任務,將生態環境保護放置在綠色發展的前沿陣地范圍當中,嚴格落實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做到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遵循科學、依法及精準治理污染的工作原則,全面推行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為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夯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