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姝妤
(內蒙古經貿學校,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以我校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現狀為基礎,立足內蒙古供銷合作行業,針對電子商務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我國鄉村振興新形勢下專業提升的有效對策。能夠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注重企業實際崗位需求,充分對接職業標準;專業課程實施計劃的制定和課程的改革有新的突破;校企專兼職教師的教學及技能水平大幅度上升;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得到提高;提升服務“三農”水平,將電商人才培訓拓展到廣大農村市場。現將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對策研究分析如下:
充分發揮自治區供銷行業涉農企業優勢,構建校企教學共同體,面向新農村建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服務涉農電商企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精準定位。以企業真實崗位為載體,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注重學生校內學習和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通過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打破傳統路徑、精準實施教學變革傳統課程,培養既具備基本理論知識、又能熟練運用互聯網下PC端、移動端開展商務操作的電子商務專業初中級職業應用型人才,將我校電子商務專業辦在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緊缺口上。電子商務專業培養綜合能力強、適應行業企業需要的職業化人才更為重要[1]。
一方面企業根據實際用人情況向學校進行反饋;另一方面學校對企業跟蹤了解,相關崗位群及崗位要求,并進行分析研究,開發相應的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創新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推行“2+0.5+0.5”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前4個學期在學校學習,主要是以學校教學為主,企業參與部分校內實訓;第5學期為跟崗實習,根據企業需求,由學校教師帶領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同時校企制訂教學、管理、考核等方面相應的實習管理制度;第6學期為頂崗實習,學生正式結束校內學習,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完成畢業綜合實踐。
建立具有農村電子商務專業特色的、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為核心的、符合中等職業教育規律的課程體系。課程建設的具體要求是參照中職電子商務專業標準、企業崗位標準,與制造業、物流業和高技術服務等行業的龍頭企業合作,充分運用信息與網絡多媒體等高技術設備與手段,在現有能力本位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實施基于職業崗位綜合實踐項目與相關職業標準引導課程改革,開發一批體現工學結合特色,滿足學生和員工在崗學習和在線學習需要的網絡互動優質核心課程[2]。
面向鄉村振興所需的電子商務人才數量隨之增多,企業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師資隊伍面臨新的挑戰。優化師資配置應當適當增加企業教師比例。肩負為社會培養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中職類院校,在選擇教師時,應“不拘一格降人才”,讓更多有企業實踐經驗和能力的專業教師任教,更有利于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的發展。
加強電子商務專業實訓體系建設與改革,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專業培養目標必須以社會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為培養依據,強調應用性,突出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明確本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并為達到所要求的職業能力而制定的突出“分層培養,層層遞進,逐步提高”特點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了確保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重點專業建設和改革,進一步提高學校專業教育的教學水平與管理水平,需開展評價模式建設試點工作。評價模式改革以立德樹人、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需充分考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遵循中職學生發展規律開發更合理的評價標準,探索多主體參與模式,實現中職學生多元化評價。
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帶頭人積極承擔電商師資培訓任務,開展“高起點”“低重心”“多層次”的電商培訓活動。3年來,學校單獨開展或與企業合作開展的社會電子商務培訓人次達到500余人次,學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培訓項目獲得社會的廣泛歡迎,得到企業的高度肯定。通過圍繞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積極發揮了可持續為農服務的職能,使社會化服務領域不斷擴大,服務范圍逐步拓展,為助農增收,為“三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3]。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專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更明確的認識,為今后的專業建設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認為:
(1)立足行業,方能推進特色辦學。電子商務業態與所在區域的產業結構、市場特征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供銷行業企業已成為對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需求量最大的用工主體。如何讓涉農電商企業有效參與本地職業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既能把領域新設備、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方法帶進院校,使學校人才培養更具前瞻性,培養出的人才更能符合企業崗位技能的需求,同時又相應縮短企業對員工考察和培養的過程,減少人力資本的投入。內蒙古經貿學校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通過與供銷“供銷e家”的合作,使電商企業有效參與學校電商人才培養過程,讓企業師傅不僅提早鎖定未來優質員工,更使企業獲得在職工職業技術訓練、提升優質課程,從而助推企業不斷成長。
(2)產教融合,方能優化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推進產教融合培養人才,就要堅持產業需求導向與教育目標導向相統一,推動學校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培養人才,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建立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實行人才培養目標與崗位要求相結合,制定以產學結合,共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聘請企業專家指導專業課程開發,選派教師到企業輪訓,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到校開設講座,以及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或技術骨干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等方式,提升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共同搭建學生見習就業平臺,電子商務是一個實踐性十分強的專業,注重學生知識的應用與技能的培養,為此,中職學校電子商務專業三年制的學生培養過程中,實現基于“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4]。
校企要創新辦學模式,把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企業與學校的零距離對接,依據企業需求,調整學生培養方向,聯合開發課程、編寫教材,共建專業、實習實訓基地。使學校的教育教學更貼近企業,貼近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
(3)科研為本,方能提升教學質量。電子商務是一門復合型專業,需要一批既懂財經商業與市場營銷知識,又會信息技術與網絡應用的跨界、復合型專業教師,同時在復雜多變的電子商務市場面前,教師還要具備精湛的行業實踐能力與扎實的教學科研能力。我校借助《中等職業學校面向新農村建設電子商務專業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的成功申報與積極推進,立足校本科研、課堂科研,在如何實施精準教學、構建精準課堂,探索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下的中職電商人才培育教學新范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形成了“多屏互動”“導生助學”“微課翻轉”等多種電商課堂教學生態,有力地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參與度。
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業現代化發展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為了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中等職業學校將不負使命,肩負起為新農村建設培養高質量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