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芳 左同宇 姜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球創業周中國站活動組委會的賀信中說:“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再生力量”。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9 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約為3833 萬人[1],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新生力量,在創新創業浪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以創新性、創造性和實踐性為基本特征的實用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洞察力、決策力、組織協調能力與領導力等綜合能力。
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他們不僅很少有機會接受各類以提升個人綜合能力為目的的培訓,還常常花費大量時間從事一些與提升個人能力無關的兼職,社會閱歷不夠豐富,無形中又拉大了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差距。因此,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校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不僅是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拓展他們的創新創業思維的需要,也在課堂的具體實踐中提升了他們的綜合能力。
貧困代際傳遞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復父母的境遇——繼承父母的貧困和不利因素并將貧困和不利因素傳遞給后代,形成一種惡性遺傳鏈[2]。
當代中國,最主要的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方式就是普及高等教育,從2012 年開始實施的農村和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給了更多的農村貧困學生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3]。
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獨特的心理狀態使得創新創業教育更容易在他們內心產生自我提高內驅力,這種獲得一定社會地位的內在需要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貧困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進而幫助他們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科技創新和新行業的崛起,造就了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商業模式不斷革新,“互聯網+”漸漸取代了傳統的營商模式,大學生既是新興模式的親歷者也是創造者。可以說,創新創業不僅從微觀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從宏觀上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民營經濟發展、就業崗位增加和供給側改革。
針對貧困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將這些隱形人才拉入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洪流之中,不僅是在改變他們的個人境遇,更是在增強經濟發展新活力。
不可否認的是,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仍然面臨著很多困難,這些困難在開展針對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時顯得更為突出。
創新創業教育對高校師資力量有著較高的要求。首先,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知識導向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出發點;其次,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點;另外,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創業經驗,創業實踐是創新創業教育的落腳點[4]。
但是,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隊伍配備不齊,課程多由兼職教師承教,是很多高校的現狀。在此情況下,教師很難顧及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差異性,“一視同仁”的教育模式對于貧困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提升作用是有限的。
受原生家庭影響和制約,貧困大學生的思維相對固化,更愿意就業而非創業。首先,創新創業需要付出一定的經濟成本,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學費和生活費已經是很大的一筆支出,投入到創新創業中的經費無疑是額外的負擔;其次,創新創業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但是絕大多數貧困大學生會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改善個人生活條件而進行大量的兼職,他們并沒有閑暇時間參加創新創業相關的培訓和實踐;另外,家庭物質經濟條件的匱乏帶來的不安定感,讓貧困大學生更向往安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而創新創業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容易讓他們望而卻步[5]。
為適應學生需求和學校辦學實際,高校現多采用實踐型、理論型、實踐+理論型等模式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但是從教學模式的特點來看,單純的實踐型或理論型的教學模式是不具備完整性的,靈活性也相對較差;實踐+理論型的教學模式雖然兼顧了完整性和靈活性,在具體操作時卻又很難兼顧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平衡性。
高校貧困大學生所具有的獨特的學習和心理特點導致他們對創新創業教育這一課程的內在需求是不同的。因而,針對貧困大學生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必然要探索出一種實踐與理論有機結合的有效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手段,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最高效途徑。目前,全國高校基本都開設了就業創業相關的課程,課程設置雖略有差異,但基本都涉及創新創業理論部分的教授和具體實踐的操作。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學校開設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獲取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最有效也最便捷的渠道。因此,高校在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應當立足于課堂,充分結合他們的相關特質,有的放矢地安排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夯實他們的理論基礎,為他們后續的創新創業做好前期準備。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層面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開展,并發起了諸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一系列規格高、示范性強、參與度廣的創新創業賽事,吸引了一大批有志有才的青年大學生的參與。
有研究調查表明,56%的大學生認為參加創新創業競賽可以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參加創新創業競賽不僅能夠提升貧困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拓寬他們的眼界,讓他們了解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如何更好地應用于技術創新和衍生,加強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反哺專業學習。
創新創業實踐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如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最大的痛點:學生的創意和創業想法往往止步于創業計劃書和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只有少數項目能夠落地生根。高校自身資源的局限是導致這一痛點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難推斷的是,在高校資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貧困大學生得到學校創業幫扶的幾率變小,容易出現“有心無力”的情況。
為應對上述情況,高校應當加強與加強與相關院校、企業、政府部門等的協作,優化整合相關資源,幫助貧困大學生實現創新創業項目的落地。首先,政府部門應當加大政策激勵,鼓勵企業與高校進行產教融合,為貧困大學生提供更多創新創業實踐的資源和平臺;其次,高校與高校之間應當整合學科優勢和特色,加強貧困大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完善創新創業項目團隊結構,推動項目落地;最后,企業應當主動加強與高校的聯系,不斷創新校企合作形式,促進高新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針對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與普通學生略有不同,需要兼顧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物質、生活基礎,設計出適合他們的課程體系;高校、政府和企業也要“各顯神通”,形成教育合力,營造出更適合貧困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氛圍,共同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