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姣
(貴州省湄潭縣茶城小學,貴州 湄潭 564100)
“先學后教”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相符。這種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活動分成三個環節:(1)課堂前10-12 分鐘,由老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引導和點撥;(2)課堂中間約25 分鐘由學生自主學習、質疑和相互辯論;(3)利用約5 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檢測,看是否達到學目標。“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根本出發點是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先看先練,在腦海中形成初步的印象,通過自己的實踐加深認識。“當堂訓練”就是讓學生學習后馬上進行練習,通過舉一反三,反復練習,加深認識。通過這種訓練,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由簡單逐步過渡到復雜,學生親自參加學習的每一個過程都得到鍛練,從而在實踐中慢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引領發現”這個環節是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后面的自學做好準備。早在1938 年,教育家杜威就主張,真正的學習源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正在學習的材料之間建立起聯系。因此教師先要抓住學生認識規律,在此基礎上設計豐富多彩的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剛開始,學生還不會主動發現問題,所以我們要求老師先從教給孩子找數學信息開始,再從信息中提出數學問題,逐步引領,為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例如小學生喜歡做游戲,好奇心強,針對這個特點,我們經常有目的的設計游戲,在特定的游戲中引領學生主動發現數學問題,提高學習興趣。在學習“圖形的周長”這一節時,創設了一組比賽的游戲:速度相同,小松鼠沿著長方形跑一周,小白兔沿著三角形跑一周,小猴子沿著圓形跑一周,學生自由選擇組合成小松鼠隊,小白兔隊,小猴子隊,為自己的小隊加油,比一比誰最先跑完?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主動發現圖形的周長,提出問題:它們的周長相等嗎?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我們要求高年級的數學老師教會孩子課前預習。在學習“圓的認識”這節課之前,我領他們在操場上做套圈的游戲,一條水平起跑線,分成5 個獨立的位置,5 個小組,前方3 米放一根標桿,看哪個小組套的多,就可以得到獎勵。開始他們玩的熱火朝天,可是公布結果的時候,有的孩子不干了,提出:他們的距離不相等,不公平。其他孩子也反應過來。“那么,怎么排隊形呢?老師沒辦法了,你們商量吧。”我把問題拋給了他們。孩子們七嘴八舌,位置動來動去,他們居然圍著那根標桿排成了一個圓形,全都朝我咧著嘴神氣的笑呢,“為什么排成圓形啊?有什么道理嗎?”我佯裝不懂,虛心請教。“老師,我給你講,這樣每個人和標桿的距離都是一樣的”,“其實,那是圓的半徑”,……
孩子們紛紛展示自己的見解,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自信的光芒。分享著他們的喜悅,我布置了今天的作業,預習“圓的認識”,明天比一比誰的道理講述的最清楚。
每位同學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靜下心來,帶著問題認真預習、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用紅筆標注出自己解決不了的疑問,要有時間限制,以保證學生思維的高度緊張。
首先學習小組建設:1.每組四一六人,均衡分組。2.確定好小組長,組長要有責任心,有組織管理能力。3.培訓好小組長,發揮學習小組長的管理、組織、檢查、反饋的作用。4.創新小組評價機制,用恰當的評價培養小組積極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學習的學習精神,讓評價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其次分組合作,討論解疑。在預習基礎上由小組長負責開展組內討論,對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合作學習,同時注意總結本組好的解題方法和思路。教師全面掌控,保證有效討論,并要巡回收集學生討論中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備針對性點撥。用學生教學生,讓學生互相學習--學習方式的變革。
每個小組把自己組的討論意見,討論過程到講臺上充分展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自信心。輪換交流,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分享成功的喜悅。假如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會走向悲觀之路,并發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結。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比較容易突顯。如黑板上出現的錯誤,經過幾位同學的修改仍然是錯誤的,或者各個學習小組相互辯論較激烈的問題等就顯明是學習的難點之處。通過學生不斷的找錯、糾錯,不僅加深了學生的學習認識,也鍛煉了學生的查錯糾錯能力。如果是爭論中的疑惑,那老師就得請不同意見的學生都起來陳述,其他學生辨別、質疑,老師在關鍵處點撥,有位專家說過:“沒有高水平的教,就沒有高水平的學。”老師的歸納總結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老師點撥一是針對學生的展示點評,肯定好的,指出存在的問題;二是對學生模糊不清的疑難,做出準確的答復;三是對重難點問題進行講解,提煉方法,總結規律。老師的講解要做到語言簡練、直指問題、知識點滲透。老師備課要圍繞學習目標,精心進行教學設計,確保課堂的信息量、思維量、參與量;每一個目標下的學習內容,老師都要對時間、方法、過程、結果有明確、具體、嚴格的要求,不增加難度或降低要求;學習目標包括學習內容、理解掌握、靈活運用、情感目標等,設計要科學、時間分配要合理、切忌模棱兩可,并讓學生熟知目標。然后,學生總結,清理過關。經過以上環節,學生需要靜心總結歸納,反當消化,清理過關,不留尾巴使知識更加系統,掌握更加扎實。教育的真諦在于實現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