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冬容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教師通過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在教學活動中,通過以德育與法治教育為載體,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和內涵,并合理運用在社會實踐與生活中,對提升學生文化底蘊以及提高思想認知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將對中華傳統文化如何有效融入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中華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8-0109-02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teachers deeply excavate the spirit and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y infilt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aking moral education and rule of law education as the carrier.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deological cognition.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analyze how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hoping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nd help for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Keywords】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Penetrating strategy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并應用在教學實踐當中,以其崇高的文化內涵、思想觀念以及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作為時代教育培養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能夠深刻體現新時代道德踐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小學教育階段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過程中,通過將中華傳統文化有機滲透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之中,在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開展社會實踐以及進行閱讀課外讀物的方法下,引導學生在無形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并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1.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1)教師教學理念守舊,學生參與度不高
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其教學理念較為守舊,并沒有結合教學改革積極進行更新。而且在應試教育理念下,教師認為學生需要將大部分精力放在與考試相關的學科上,因此,在研究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多數流于形式,這樣就嚴重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并沒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以及學習的積極性投入的研究精力也比較少,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2)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比較單一
通過對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進行研究,可以發現,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較為單一和固定化,沒有充分結合教學改革所提出的各項要求積極進行優化和調整,而且部分教師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感受和理解。在學科教學內容上,教師主要依據教材中的內容和知識點進行講授,單一乏味的教學內容無法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拓展和豐富,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計劃。
(3)課堂教學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就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的許多內容和知識點都來源于生活,但是在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并占據課堂教學的主體,忽視與學生生活和實際的聯系。在當今社會發展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更需要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基礎相關概念的講述上,實踐活動和生活應用的缺乏是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短板之一。
2.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中華傳統文化滲透的策略研究
(1)教師加強文化修養,提高教學水平
隨著國家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就成為時代教育的主題,而傳統文化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首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加強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培養,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目標。在提高自己道德修養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為人師表”的態度為學生樹立榜樣,也就是要積極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并進行主動的探究與思考,從而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需要積極鉆研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形式進行研究,并能做到靈活運用,引導學生感受到不同文化形式帶來的魅力和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閱讀大量歷史書籍和文學作品,從閱讀數量和閱讀題材上進行擴充,積累更多的歷史文化資料.
(2)借助中華傳統文化,創設教學情境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各學科教師也逐漸意識到教學情境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吸引學生關注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而在小學教育階段中,創設教學情境非常符合小學生天性活潑以及思維活躍的性格特點,他們對于新奇的事物好奇心理比較重,能夠在恰當的教學情境中更快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就需要按照拉近師生距離、引入生活案例的原則,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且也要以學生的認知和理解程度為教學的依據,從教材內容出發設計滿足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華民族一家親”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我國56個民族同為一家共同慶祝春節的熱鬧場面,并以“56個星座,56支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在這種強烈的民族團結氛圍下,學生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美好品質。而在教學小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愛家鄉山和水”這節課時,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家鄉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的圖片或者視頻資料,通過這些學生比較熟悉的風景引入,并向學生講述這些自然或者人文景觀與家鄉文化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既是家鄉文化的載體,也彰顯了家鄉人民的文化風貌。或者可以以此為話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自己對家鄉最熟悉和最喜愛的部分,并且在現實生活中應該以怎樣的實際行動去熱愛家鄉,為家鄉做貢獻等。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就出表現出較為強烈的興趣和關注,在討論動情之處,學生的愛國主義和熱愛家鄉的情懷就會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過程既能引導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理解,同時也做到了自我的融入和吸收。
(3)深挖教材內容,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中,蘊含大量的傳統文化教學素材,因此,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就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并在探討的過程中,增加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同時也要積極搜集傳統文化的資料,增加對傳統文化素材的積累,并將這些知識恰當地融入到實踐的教學活動當中。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團團圓圓過中秋”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結合中秋佳節各地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向學生講解中秋的慶祝方式,并且向學生講述這些不同民風民俗形式的來源以及中秋佳節的歷史起源,在中國各朝代時是分別以怎樣的方式進行紀念的。或者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民間故事、神話故事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如嫦娥奔月這些充滿趣味性的歷史故事。當講解各個朝代對中秋佳節的慶祝方式時,教師還可以增加一些古代詩人的文學作用,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詞句來表達詩人對于世事的感慨和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而在唐朝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這首詩中,詩人以景賦情,描繪了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畫面。這些優秀的古典詩詞中蘊含了詩人的感慨,也將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刻的表達,體現了詩人的智慧以及對人生的思考。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更需要結合新時代的價值觀和文化內涵賦予文化佳節新的解讀,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和塑造,也有利于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
(4)開展實踐活動,提高文化認同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跳躍,性格活潑,很難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對于教師的語言說教可能并不感興趣,也無法產生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教師通常以教材內容為主,以語言講述為主要授課方式,學生則是被動的聽講和接受,這樣的授課模式只會導致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枯燥和乏味,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也在逐漸降低。在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下,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滲透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中的語言講述來完成,也不能讓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的學習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作為小學道德法治教師就需要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興致,以此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結晶,對學生的人生發展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時,教師就需要從小學教育階段就著重引導學生,并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和踐行。比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一些文化主題活動和實踐教育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組織班內同學參與以“遵守規則”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要求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現象進行課堂講說,以小組為單位探討產生這些不文明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并鼓勵學生深入社區和校園,對不文明和不遵守規則的行為加以制止,并向同學講述遵守規則的意義。這樣才能保障活動順利進行、課堂教學任務順利完成,而且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作為小學生自己可以從哪些方面約束自己的行為呢?”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深化對德育的認知,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遵守規則、紀律這些傳統文化的理解。
3. 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逐漸形成并凝結的,代表著國家文化和民族文化思想的結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需要教師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學習,并深挖教材能力,通過開展生活實踐和體驗活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真正達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杰.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研究[J].亞太教育,2020(6):142-143.
[2]鄧燕增.淺談如何把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策略[J].考試周刊,2020(5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