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林



[摘 要]量感看不見,摸不著,它既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能力。教師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培養學生量感的教學路徑,即創設情境,體會建立計量單位的必要性;參照實物,助力計量單位表象的建立;親身體驗,增強對計量單位的理解;注重實踐,感悟計量單位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量感;教學;計量單位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2-0077-02
量感看不見,摸不著,它既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能力。小學數學中“量與計量”是重點,也是難點,不少學生在運用時無法保證結果的準確性,究其原因是未建立起量感。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體驗“量”的過程,從而達到培養量感的目的。然而,就目前的教學狀況來看,仍然存在不注重培養學生量感,不能把量感的培養與數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等問題。因此,如何依托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量感,依然是擺在廣大一線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筆者論述了培養學生量感的基本策略,期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創設情境,體會統一計量單位的必要性
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創設生動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傲颗c計量”的知識大多與現實生活有密切關聯,教學中,教師可創設豐富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意識到統一計量單位的必要性。
【“認識厘米”教學片段】
師:請用你身邊的工具量一量你的課桌的長度。
(學生開始測量)
生1:課桌的長度是6拃。
生2:課桌有4支鉛筆那么長。
生3:課桌和5本數學書的長度一樣長。
師:你們的課桌都是一樣長的,為什么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學生討論)
生4:因為我們使用的測量工具不一樣。
師:如果說課桌的長度是6拃,你能確定它的具體長度嗎?
生5:不能。
師:為什么?
生6:因為每個人1拃的長度不一定一樣。
師: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7:要統一測量工具。
師:看來要想準確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使用統一的工具,建立統一的標準。常用的測量工具是尺子,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厘米、分米、米、千米,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有關厘米的知識。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教學中,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就地取材,引導學生測量課桌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學生自主發現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結果也不同,這就引發了強烈的認知沖突,使學生意識到建立統一計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為整節課的探究奠定基調。
二、參照實物,助力計量單位表象的建立
培養學生的量感,引導學生建立起計量單位的表象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然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在感知物體長度、重量時,往往會以生活中的實物作參照物,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入手,選擇多樣化的參照物,使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表象認識更加豐富。
【“認識毫升”教學片段】
師: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
(學生討論)
師:同學們請看,這是一個10毫升的量筒,現在里面的水就是1毫升。大家看了這1毫升的水,有什么想法呢?
生1:1毫升的水很少。
生2:毫升是很小的計量單位。
師:現在我用吸管吸1毫升的水,大家猜一猜這1毫升的水有多少滴?
生3:我猜有15滴。
生4:太少了,我猜有20滴。
生5:我猜有25滴。
師:現在一起來驗證你們的猜想。
(教師將1毫升水一滴一滴地滴到手心,學生興趣盎然地觀察、數數)
生4:果然是20滴!我猜中了!
師: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圖片。一袋牛奶大約是500毫升。
師:1毫升的水大約有20滴。
師:這個小勺中大約有2毫升的水。
師:一瓶礦泉水大約是500毫升。
教學中,教師為了使學生建立起1毫升的表象,首先引導學生觀察1毫升究竟有多少,然后引導學生數一數1毫升水有多少滴,觀察1毫升水滴到手上的大小,從而引導學生建構起對1毫升的豐富表象,形成量感。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物是多少毫升,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毫升的認識。正是借助實物對比,教師使教材中比較抽象的1毫升變得可視、可感,從而增加了學生對1毫升的認知深度。
三、親身體驗,增強對計量單位的理解
量感需要學生親自去體驗、探索、感悟。過程愈豐盈,體驗愈豐富,感悟愈強烈。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量感,教師可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量感。其中涉及計量單位換算的教學,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量感進行估量,以達到不斷完善量感體系的目標。
【“認識一分鐘”教學片段】
師:1分鐘有多長呢?
(學生聽著秒針的嗒嗒聲,默默地數數)
生1:我感覺1分鐘不算長,但是也不算太短。
師:1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呢?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活動吧。大家在紙上寫自己的名字,看看1分鐘你能寫幾遍自己的名字。做好準備,我要開始計時了!
(學生寫自己的名字)
生2:我寫了9遍自己的名字。
生3:我的名字比較難寫,只寫了7遍。
……
師:你們再數一數,自己每分鐘心跳多少次。請大家準備好!開始!
生4:我1分鐘心跳79次。
生5:我1分鐘心跳80次。
師:你們知道嗎?1分鐘,有的人能跑200米;1分鐘,有的人能踢毽子48下;1分鐘,有的人能包30個餛飩;1分鐘,地球上會有240個人出生;1分鐘,點鈔機大約能點1500張人民幣;1分鐘,鉛筆廠可以生產1600支鉛筆……
生6:原來1分鐘可以做這么多事情呀!
師:是呀,1分鐘能做很多事情,我們可不能小看它,要珍惜每一分鐘。
“一盎司經驗勝過一噸理論。”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建立“1分=60秒”的計量單位換算關系,然后通過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1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正是在這種體驗之中,學生具體地感知了1分鐘究竟有多長,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了1分鐘人類可以做哪些事情,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1分鐘的認知廣度,有效弱化了1分鐘的抽象性特征,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形成量感。
四、注重實踐,感悟計量單位的應用價值
數學知識只有充分應用于現實生活,才能彰顯出其強大的生命力。計量單位是在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因此,計量單位的教學不能與現實生活割裂開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計量單位的學習還原到現實生活當中,并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計量單位的應用中培養學生的量感。
比如,教師為學生呈現了一篇日記:
早上,我走了500厘米就到學校了。到教室后,我坐到50米高的凳子上,拿出了長度為18毫米的鉛筆,還有厚度為1分米的數學課本,開始學習。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日記,然后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的長度計量單位糾正日記中的錯誤。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學生提到:“從家里到學校不可能只有500厘米,應該改成500米?!庇械膶W生提到:“凳子不可能有50米那么高,應該改成50厘米?!边€有的學生提到:“鉛筆的長度應該是18厘米,數學課本的厚度應該是1厘米。”
教學中,教師通過呈現日記的方式引導學生糾錯,調動了學生的思考熱情。在你一言我一語的糾錯過程中,學生不但感受到了計量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還進一步加深了對計量單位的認識,在解決問題中建立了量感。
總之,量感的培養對于學生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在“量與計量”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建立計量單位的必要性;引導學生參照實物,助力學生計量單位表象的建立;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計量單位的理解;注重實踐,讓學生感悟計量單位的應用價值,全方位培養量感。
(責編 黃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