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前階段家人身體不舒服,就去醫院檢查一下身體。首先,他要在醫院的官方小程序上掛號,家人等了好幾天,說一定要掛某某專家的號。我跟他說,你的身體并無大礙,為何偏要掛專家的號,這位專家的號非常不好掛。家人卻說,看病一定要找權威專家,人家水平高,不會耽誤病情。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看病要去三甲醫院,掛專家號;上學要去升學率高的學校,還要找名師指點……這在心理學中稱權威效應。關于權威效應的體現,可謂無處不在。在企業中,領導利用權威效應去引導和改變下屬的工作態度以及行為,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因此,一個優秀的領導肯定是企業的權威,或者為企業培養了一個權威,然后利用權威暗示效應進行領導。當然,要樹立權威就必須要先對權威有一個全面深層的理解,這樣才能正確地樹立權威,才能讓權威保持得更加長久。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于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由于這位“權威”的心理學家的語言暗示而讓多數學生都認為它有氣味。 人們都有一種“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往往是正確的,服從他們會使自己有種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系數”。同時,人們還有一種“認可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要求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認可。因此,這兩種心理就誕生了權威效應。

前階段,我的一位老同學出版了一本新書。作為出版界新人,他的書雖然內容很好,可是并未引起讀者的太多關注。在一位策劃人的指導下,他找到了業界的一些專家進行點評,并在圖書網站上進行宣傳。比如“某某專家推薦年輕人必讀書目之一”“某某專家強烈推薦睡前閱讀書目”。他還讓某位權威專家為自己的書寫序和書評。經過一番操作,他的書果然登上了暢銷排行榜。不可否認,這本書在內容上的確很好,但是沒有權威專家的推薦,這本好書也只能淹沒在浩瀚的書海中了。
在世界航空航天領域,有一種現象叫作“機長綜合征”。這是一種傾向于保護機長的處罰機制。根據機長的地位,如果機長和飛行員同時犯了比較明顯的錯誤,導致飛行發生了故障或事故,那么將會對飛行員進行懲罰,對機長的錯誤會不予處罰。“機長綜合征”往往是根據機長在航空中的較高地位,來決定其權威影響力,也決定了其可以不受處罰。
“機長綜合征”引發的慘案并不在少數,而且每一次事故都是鮮血的代價,可直到現在我們仍舊沒有掙脫權威效應的束縛。著名的空軍飛行將軍恩特,在執行一次任務的過程中,因為副駕駛員生病,總部臨時給他特別委派了一名副駕駛員,作為替補的副駕駛員感覺自己非常幸運。在起飛的過程中恩特哼起歌來,并且將頭一點一點地隨著歌曲的節奏拍子動起來。一旁的副駕駛員以為恩特要他將飛機升起來,盡管當時飛機還遠遠達不到起飛的速度,可副駕駛員還是把操作桿往上推。最終因為速度不夠,飛行出了故障,飛機的腹部撞到了地上螺旋槳的一片飛葉,也插入了恩特的后背,這導致了他終身殘疾。
事情發生后,有人問這位臨時替補的副駕駛員:明知不能起飛,為什么卻還是將操作桿推了出去?而飛行員的回答卻是:他以為恩特讓他這樣做。所以在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只要是恩特發出的指令他都會遵守。而這個故事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分析,也反映了權威心理效應的負面性。
在現實生活中,人很容易因為他人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大小來做出不同的反應,對于權威總會持有信任和服從。從這些現象都能看出,權威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很多時候僅僅是一個頭銜,便能根據它做出相應的反應,甚至都不用在乎對方說了什么,只在乎說話者本身的權威地位。因為權威者是絕對的完美,而且是號召力的中心,跟從權威者是每一個人的正常心態。
值得肯定的是,在生活中權威效應也有它積極的一面。例如:讓權威人士做群眾的楷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請權威人士進行科普,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相關行業的知識,也能更好地起到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無論在哪一個領域,能成為專家,一定有其過人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行業經驗。作為后輩或新人,一定要多多向專家學習和討教。
但同時我們應當明白,權威人士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來自時代和自身條件的約束,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在權威面前,就能保持比較清醒的頭腦。我們應當如何破除權威效應的籠罩呢?
盧瑟福是20世紀英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專家,且曾經因為研究出元素裂變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曾說,沒有人能夠從分裂的原子中獲取能量,這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任何想要從原子裂變中獲取能量的人,都是在空談。可是在幾年之后用于發電的原子能就問世了,而且現在原子能和核能已經成為新的能源。
在偉大的19世紀科學時代,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倫琴發現了X射線,其后便有科學家斷言,科學的盡頭已經抵達,以后的科學任務就是將實驗的誤差縮小。然而不久之后,愛因斯坦就提出了相對論,為科學界打開了新的宇宙。如果人們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并為此孜孜不倦、執著不已,就能夠破除權威效應的影響。
權威效應本質上是對權力和威望的服從,但若是自身足夠自信且相信真理,權威在自己面前不過是一面能夠映射出真理的鏡子。因此,我們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認知,才能突破權威效應的天花板。
首先,我們要養成動腦筋思考問題的習慣。做任何事情,只有經常動腦筋思考問題,才能夠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才能夠正確分辨他人意見的利弊,才能夠從他人意見那里獲取有利于自己的部分,才可能及時發現專家意見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會去迷戀權威。
其次,我們要理性認識專家的意見。專家雖然在某一領域很有建樹,但他并非什么都懂,同樣,專家也會犯錯誤。專家的意見如果能夠通過實踐和歷史的檢驗,那就值得借鑒和學習,通不過實踐檢驗的,我們也不能盲從。因此,面對專家的意見,要積極地加以思考和論證;選取其中可行的部分,去掉其中不可行的部分,不能因為他“權威”就完全照辦。
再次,我們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很多人對自己的決定不自信,總喜歡提出疑義,尤其是當他們的意見遇到專家的疑義時,他們就非常容易相信專家,而對自己本來很正確的觀點和看法產生懷疑。因此,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在專家面前,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學習多思考,拿出科學依據提出質疑。
權威的確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問題和事件,但它始終都是有兩面性的存在。一方面我們會通過權威認識事物,但另一方面也會因為權威而被束縛,不敢發出質疑,也不敢提出新的看法。真理往往是在博弈中產生的,也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在看待問題時,不應該被權威輕易束縛,即使是板上釘釘的道理,也要從相對論的角度出發,凡事留一線自己思考的余地。學會獨立思考,才能夠化權威為己用,辯證地運用權威,既是成就自我,也是激勵自我。
作者單位 中國建設銀行 沈陽于洪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