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奕晗

人力資源管理者在選人用人時,總期望對方是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成年人”,甚至是一個不會被情緒所支配的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傾向呢?因為我們覺得,處理員工情緒非常麻煩,情緒化也容易壞事,所以我們希望教會員工情緒管理的方法,希望員工能多經歷一些難搞的大事,變得更成熟一些。
但是著名產品專家梁寧卻告訴我們:情緒才是人的底層操作系統(tǒng);人的一言一行,根本上都是由七情六欲所支配的。日本高管教練吉田幸弘也說過:帶人要同頻,管人要共情。
真正的人力資源管理高手,從來不會把員工的情緒當成對手,比如員工內在的安全感,就是團隊管理中需要被滿足的、最重要的情緒之一,也是許多團隊問題出現的根源。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
★上學寫作業(yè)時,只要有家長在旁邊盯著,就會特別緊張,更容易出錯;
★做飯時,只要有人在旁邊看著,想插手或想指導,就容易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找不到方向時,不習慣向陌生人開口求助,不知道怎么開口,更害怕會被對方拒絕;
★談戀愛時,對方經常會莫名其妙地生氣,過段時間就來查一次崗,恨不得掌控你的一舉一動;
★上臺發(fā)言時,看著臺下一雙雙眼睛,大腦頓時一片空白,磕磕巴巴說不出話來……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曾有過類似的感覺,可能你和我一樣,心里比較缺乏安全感。在職場中,類似的情境也有很多,很多管理者會遇到這樣的情形:
★員工很少主動前來溝通問題或匯報項目進展情況,每次都需要管理者主動去問,得到的通常是“目前都還好”“沒啥特殊情況,就按進度來的”等模糊回答;
★向員工下達指令后,問員工:“這樣做有困難嗎?”員工嘴上說沒問題,實際情況卻截然不同,靠員工自己根本推不動;
★員工自己不敢做任何決定,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請示,比如一封郵件的標題行不行,具體發(fā)給哪些人,抄送哪些人,都要請管理者做出決定;
★管理者想把一項新任務交給員工負責,但溝通時,明顯感覺他畏畏縮縮,一百個不情愿,只想待在自己的舒適區(qū)里,不敢嘗試新的東西;
★討論會上,管理者希望每位員工都能表達看法,但多數人都低著頭,一言不發(fā),也不敢看管理者的眼睛,陷入了迷之沉默;
★當管理者想要做一些調整和改變時,有些員工會表現出強烈的、無理由的抗拒,堅持過去的做法,絕不動搖。
仔細想想,員工這些“異常”行為,背后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在作祟呢?是害怕、是恐懼呀!而這些情緒產生的根源,就是內在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
如果你是團隊主管,心里一旦少了安全感,管理動作就會變形,不論大事小事,必須自己看過一遍才能放心。但這樣的話,員工就會感到厭煩,覺得領導芝麻大點兒的事都要管。
對人的管理,一定要重視內在安全感。為什么這樣說呢?
●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動機
常言道:有壓力才有動力。大多數管理者認為,要給員工適度的危機感,才能驅使他們行動,比如把業(yè)績目標定高一些,做不到就要接受爬樓、俯臥撐等處罰,截止時間也不能預留太多,而且還要采取強制排名、末位淘汰等措施。
但為什么這些措施不僅沒起到激勵作用,反而會讓員工帶著怨氣工作,甚至把員工逼走了呢?
因為這些措施并沒有真正刺激到員工的危機感。鯰魚效應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沙丁魚真正感受到了危機,如果不拼命游動,就會被鯰魚吃掉;但一般企業(yè)里的員工并不這么想,世界上難道只有你一家企業(yè)招人嗎?離開了你,我就活不下去了嗎?自己回老家開個店,做點小生意,不比在這里受氣舒服多了。這就是員工的真實想法。這些管理措施激發(fā)的,不是員工的危機感,而是抵觸感、厭惡感。
其實,危機感本身不是行為的動力,在危機情況下,追求安全感才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要包括了勞動安全、職業(yè)安全、生活穩(wěn)定、免于災難、未來有保障等等,而且僅比生理需要高出一級。如果安全需要無法滿足,什么自我實現、什么尊重、什么社交,都是空談,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人們說“宇宙的盡頭是公務員”。因為在內卷日益嚴重的今天,這條路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內心的安全需要。
所以,真正的管理高手非但不會想著給員工制造危機感,而且還要想方設法去滿足員工的安全感。如果放在戀愛關系里,前者就是PUA的套路,不斷給員工精神折磨,偶爾給點甜蜜滿足,直到對方崩潰為止;只有后者才能真正建立穩(wěn)固的、相互支持的關系。
●員工渴望來自上級的積極反饋
經常在電視劇里看到這樣的場景:A作為部門代表,需要上臺發(fā)言,即使做了充分準備,也會緊張到雙腿發(fā)抖,在正式開始講話之前,A看了坐在臺下的B一眼,B堅定地點了點頭,仿佛在告訴A,你一定可以的,這時候A馬上就感覺到了能量,心底的恐懼一掃而光。
雖然電視劇有夸張的成分,但這還真是有科學依據的。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過著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強化學習”理論:當人的某個行為帶來了人們想要的東西,就會受到強化,人就會傾向于不斷重復這個行為;反之,如果某個行為帶來了人們不想要的東西,下次就再也不會這樣做了。
近年來,神經學家對多巴胺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行為強化的理論:當人們獲得想要的東西時,尤其是出乎意料的驚喜時,多巴胺就會大量分泌,記錄下這種滿足和喜悅的感覺,在類似情境下,也會喚起人對這些感覺的渴望,刺激人做出相同的行為。
在團隊管理中,上級主管任何一個微小的舉動,在員工眼里,都是一個強化刺激的信號。
舉個例子,員工某天晚上認真寫了日報(行為),第二天受到了主管的公開表揚(出乎意料,感到滿足),當天晚上員工大概率也會非常認真地寫日報(積極強化),心里隱藏的期待是,只要自己這樣做了,就能獲得主管的表揚;但第二天主管讀完日報,沒有公開表揚,甚至連點贊、評論的文字夸贊都沒有一句(期望未滿足,感到失落),員工很可能就會放松寫日報的質量(消極強化)。
真正會帶新人的主管,會在新人進組之初,就有意識地通過積極強化,引導他們建立良好的工作習慣。當這些行為形成習慣后,即使不再積極強化,新人也能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
這也能解釋上文中我們所列舉的員工異常行為表現。比如:當員工在會上積極思考、提出想法時,上級主管的反應是否定,覺得這個想法不成熟,實踐起來會有很大問題,這就相當于給了員工一個消極反饋;當員工第一次找上級匯報工作時,坦陳了自己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上級主管的反應是質疑和批評:“你怎么搞的,這么簡單都干不好嗎?”這也是在給員工消極反饋。如果連續(xù)幾次都是這樣,員工就會缺乏內在安全感——因為害怕被否定、被批評,所以干脆就不說話了。

●安全感是建立團隊信任的基石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來自父母的內在安全感,那么他遇到的很多事情、自己的很多想法,寧愿發(fā)在微博上,都不愿意和父母說;如果一對情侶在戀愛過程中缺乏來自對方的內在安全感,整天都會疑神疑鬼,要么搞得對方無語崩潰,要么把自己折磨得心力交瘁,最終,大概率也會吵架分手。
相互信任的最重要表現,就是敢大膽地向對方說真話,對方也能坦誠地接受這些真話;而缺乏內在安全感,會讓我們不敢無所顧忌地表達真實想法。
作為管理者或者直接接觸一線員工的主管,應該注意平時的言談舉止,避免出現有損員工內在安全感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
●情緒失控,對員工生氣發(fā)火
即便沒有針對性,只要主管經常在員工面前生氣發(fā)火,也會令員工產生畏懼,害怕自己有朝一日也會面臨同樣的情境。尤其是90后、95后員工已經成為職場主角,他們的自尊心很強,也不像過去幾代人,從小就習慣了各種打罵,對生氣發(fā)火習以為常。
情緒管理對主管和員工都是公平的,主管要求員工管理好負面情緒,自己也得起到表率作用,把負面情緒合理地消化、排解掉。
●習慣性否定
在員工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主管可能會下意識地說一句“但是……”,本意可能并不是要否定員工的想法,只是從自己的角度覺得這個想法不夠成熟完善,進而提出一些想法作為補充。但是“但是”這個詞從嘴里一蹦出來,員工心里就涼了一大截。
所以,如果你是管理者,即便你覺得一個想法還不夠成熟,也可以嘗試先復述一遍,看看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準確的,再肯定員工積極思考、勇于表達的行為,再用商量的態(tài)度和員工溝通。這樣,在員工眼中,上級是陪伴自己繼續(xù)往前走的伙伴,而不是攔在自己面前的一堵墻。
●給予負面反饋后,沒有及時肯定與鼓勵
在實際工作中,對員工不能只講好聽的話,該反饋的問題必須要反饋,該批評的現象必須要批評。主管有責任對團隊成員做出客觀、公正、全面的反饋,讓員工知道哪些行為是公司提倡的,哪些行為是為我們所唾棄的。
雖然反饋的原則是“對事不對人”,但畢竟人有七情六欲,員工在接收到負面反饋后,很可能會將負面情緒放大:領導是不是對我有意見?會不會從此不相信我了?我是不是很沒用?俗話說:“打個巴掌,還得揉一揉。”所以我們可以在負面反饋后,給員工注入一些心理能量,比如電視劇《亮劍》中,政委趙剛在批評完班長之后,會順手給他整理一下帽子、拍拍他的肩膀,傳遞一些溫暖的信號。
缺乏內在安全感是許多團隊出現問題的真正原因,管理者哪怕再微小的言行,都會通過強化作用,刺激團隊成員的行為;真正會管理的高手,從來不會把員工的情緒當成對手,而是主動了解“情緒”這個底層操作系統(tǒng),從而培養(yǎng)自己更符合人性的管理習慣。